分期辨治,八法结合
赵锡武(1902-1980),原名钟禄,男,河南省夏邑县人。解放前曾在北京学医,并在华北国医学院任教。解放后,任北京中医进修学校门诊部医师。1955年调中医研究院任内、外科研究所内科副主任,西苑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教艘及副院长等职务。并被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1902年10月他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幼年时随父亲奔走四方,7岁入私塾读书,到15岁时,他深感当时政治黑暗,不愿进取功名,遂自学中医。先从药物人手,再学脉诀、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等古典医学著作。他读了张仲景《伤寒论》,对流行病的治疗稍有所得,遵其法临证实践多能取效。他博览诸家医书,刻苦勤奋钻研、乐而忘倦,并向陶卿学医4、5年,27岁开始悬壶北京。
解放前,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他又到国医公会办的医学讲习所学习,也曾向施今墨、萧龙友等名中医求教。1943-1949年在华北国医学院任教时,工资很低,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仍一心钻研和从事中医教育,并积极参与发起组织中医学术团体——中国医药学社,积极开展中医学术活动。他自幼刻苦钻研祖国医学,在中医理论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他学识渊博,精通祖国医学经典著作,擅长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学术经验。他在医疗实践中严格遵循祖国医学理论体系诊病,主张中西医结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一生撰写的著作和文章甚多,主要著作有《赵锡武医疗经验》,并在《中医杂志》、《新中医》、《浙江中医杂志》等杂志上发表了“辨证与辨病”、“冠心痛”、“赵锡武治疗心脑血管病疾病医案”、“哮喘的临床经验”等论文,他在全国第一次急性传染病会议上还发表了“中医治疗脊髓灰质炎”等论文。一、痹证当分期辨治
治痹须依邪之偏胜来制定治则、立法。施治时当辨病辨证相结合,因病非一邪所致,故治疗亦须相应对待。常用以下八法:驱风透邪,燥湿化湿,温阳散寒,疏经搜络,散热凉血,活血止痛,补气养血,补肾柔筋。临床当辨证择选数法结合施治。对于久病血亏者,须益气养血以息风,血郁不行者须活血行血。欲散寒邪则须温阳,阳旺凝滞之寒邪方能驱散。利湿必须温健脾阳,阳旺方能胜湿。
痹证宜分活动期与静止期。后者再分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两种。而风湿性者依淫邪之偏盛分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四证。类风湿者则属中医之历节、肾痹(骨骼变形)。
(一)活动期(包括风痹、热痹)
风痹即行痹,指痛而游走无定处。而热痹指关节红肿热痛,发热、恶风、烦渴。《素问·痹论》之脉痹可以归纳于热痹之中,其证见肌肤灼热疼痛、皮肤红斑、不规则发热。此期病及营血,重者可呈现五脏痹中之心痹,所谓“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也。日久也可成为肾痹(骨骼变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