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转运作用: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②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形附而不离”,“气闭藏而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150/0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而显著增加,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血液循环。
③表面活性剂作用:如膏药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
④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在外治方药中,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之类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近年来人们还将透皮吸收促进剂引进中药外治领域,使药呈分子或亚分子状态,均匀地分布于基质中,以利于迅速而均匀地透皮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灌肠吸收:现代医学对大肠的生理和肠道给药的吸收,转送过程中已有较明确认识。正常人大肠吸收液体的能力为每日4~6L,在病理状态下仍然很强,直肠给药吸收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直肠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大循环,二是通过中直肠和下直肠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药物注入结肠时,其吸收途径是经由上直肠静脉和结肠静脉。其特点:一是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能较好地保持药物效力的完整性。二是吸收快,奏效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