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风病辨证论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743431
  • 作      者:
    韩振廷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韩振廷,男,1947年12月17日生,河北馆陶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副主任中医师。
  1962年初中肆业,回乡生产。1963年任生产队卫生员,搞卫生防疫。1965年任生产大队赤脚医生,并在馆陶县范庄卫校学习2年。1968年参军,在北京部队医院实习2年。1970年在 中医研究院高辉远等老师的辅导下9习中医,7年抄完了一套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1985年参加第一届健康报中医刊授的学习,3年学习期满,各科考试成绩及格,获取大专毕业证书。嗣后,进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医史文献,探讨中医学术;并受到李经纬老师亲切指导,已发表《对<灵枢> <素问>并非<黄帝内经>一文质疑》等十余篇论文。其中,《中国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一文,获得第二届医圣杯国际中医药学术著作论文优秀奖;《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考》被评为第二届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议优秀论文。曾出席第一届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第二届国际中华医药学术会议,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首届中国医学文化学术会议,第
展开
内容介绍
  《中风病辨证论治》从中风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护理、康复、预防及常用方剂、方剂诸方面,总结历代论述,发展了中风病的新理论。突出中医特色,认为中风病的病变部位在头脑,其根本病机为脑脉瘀血和脑脉溢血。尤其是在临床辨证论治上,认为中络以感觉障碍为特征。尤其是在临床辨证论治上,认为中络以感觉障碍为特征,手足麻木为主证,血凝脉涩为病机,活血通络为治则;中经以运动障碍为特征,半身不遂为主证,血瘀脉痹为病机,活血通脉为治则;中腑以精神障碍为特征,神识谵妄为主证,血逆脉壅为病机,活血通腑为治则;中脏以意识障碍为特征,昏边不省为主证,血溢脉破为病机,活血通神为治则。颇具特色。
  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汇集历代中风病临床经验,总结现代中风病医疗经验,尤其是基层治疗中风病的实践经验,可供广大中医工作临床参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风的病名
第一节 中医对人体脑髓的认识
一、头脑主精髓
二、头脑主神明
三、头脑主脏腑
四、头脑主经络
五、头脑主气血
六、头脑主津液
七、头脑主官窍
第二节 前人对中风病的称谓
一、中风病命名原则
二、中风病相关名称 
三、中风病发病部位
第三节 中风病最早医案

第二章 中风的病因
第一节 中风的病因沿革
一、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
二、金元以后的内风学说
三、近代的中西汇通病因学说
四、现代中风病因学
第二节 内因是中风发病的根据
一、情志失调
二、饮食所伤
三、劳逸过度
四、痰浊凝聚
五、瘀血痹阻
第三节 外因是中风发病的条件
一、天时变化
二、地理变化
三、气候变化
四、环境变化
第四节 现代医学对于中风病因的认识

第三章 中风的病机
第一节 中风的病机沿革
一、唐宋以前的病机学说
二、金元以后的病机学说
三、近代中西汇通的病机学说
第二节 阴阳失调
一、阴阳的盛衰
二、阴阳的格拒
三、阴阳的互损
四、阴阳的亡失 
第三节 脏腑失调
一、头脑功能的失调
二、五脏功能的失调
三、六腑功能的失调
第四节 经络失调
一、经络气血的盛衰失调
二、经络气血的升降逆乱
三、经络气血的运行郁滞
四、经络气血的机能衰竭
第五节 气血失调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