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血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分别说明其理由。
血证的治疗原则有三:一为治血,二为治火,三为治气。
血证以出血为中心,故首先应治血:①收敛止血。因出血量多不止,当以收敛止血治标为主,但切忌单纯使用。应结合病理属性配合使用,防止留瘀,变生他患,常用炭类酸涩收敛的药物,如侧柏炭、藕节炭等。②凉血止血,适应于血热妄行。因血得热则行,热盛则逼血妄行,而血凉则便能归经,药如丹皮、犀角。③祛瘀止血,适用于离经之血阻滞络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不去,血渗不止,故宜祛瘀止血,药如三七、蒲黄。
治火:火有虚实,实火宜清热泻火,虚火宜滋阴降火。血因火盛而妄行,清火则血自安宁。阴虚则火旺,火旺伤络动血,所以滋阴也可以制火。
治气:气有盛衰。实证分清气、降气,虚证宜补气温阳。气有余便是火,若气分热盛,可致血热妄行,故凉血必先清气。火性上炎,灼伤血络,降气即降火,火降则气顺,血无上溢之患。由于气虚不能摄血,故当补气摄血。若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运而血不归经,需温运阳气则血自循经而行。
若出血量多当急救。血热妄行者宜逆折其火;气随血脱者宜急固其脱。
3.明代缪希雍在何著作中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试述其具体内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中曰:“治吐血有三诀: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行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藏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肝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