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痛症针灸治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5933327
  • 作      者:
    刘炳权, 余惠霞编著
  • 出 版 社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炳权,男,1934年出生,现任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主任导师。1969年任广东省新针医疗站主任,1976年任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兼任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针灸治疗学教研室副主任。1987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赴摩洛哥、突尼斯访问,并出席世界针灸大会,宣读了论文《针灸子午流注》;1992年应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邀请,赴美出席世界各地著名老中医经验交流大会。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已出版的专著有《针灸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知要》、《保健灸法》、《最佳时间针灸法》、《中国针灸最佳时间治疗学》(英文版,获全国图书奖)、《古今时间医学》(获中南三省科技图书奖)、《八卦与时间医学》、《家庭中医》、噬临床针灸答疑》、《针灸疗法实例与经验荟萃》、《老人常见病保健和灸疗》、《奇难杂病针灸治疗》、《妇儿疾病针灸治疗》、《痛症针灸治疗》、《中医气象学》。
  还受聘为美国、阿根廷、日本、澳洲、香港等国家 。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医学实验证明,针灸后人体释放吗啡样物质,证实针灸止痛是有特质基础的。疼痛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书是作者经40余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针灸止痛的经验和体会,共分5部分:第一部分,概括性地介绍了疼痛的病因及分类以及针灸止痛的机制、治法和特点。第二部分,按人体部位来划分,系统地介绍各类痛症的针灸治疗。第三部分,介绍作者治疗痛症的临床经验。第四部分,摘录古代针灸文献中经作者证实有效的治疗痛症的穴位,供读者参考。第五部分,是作者发的相关论文。
展开
精彩书评
  前言
  针灸止痛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发现人的表体偶然被碎石砸伤后,或用火受热而熨及人体某一部位时,某些疼痛就会减轻和消失,这就是针灸止痛的萌芽。现代医学实验表明,针灸后人体释放吗啡样物质,证实针灸止痛是有物质基础的。疼痛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是作者经40余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针灸止痛的经验和体会,共分5部分:
  第一部分,概括性地介绍疼痛的病因及分类以及针灸止痛的机制、治法和特点。
  第二部分,按人体部位来划分,系统地介绍各类痛症的针灸治疗。
  第三部分,介绍作者治疗痛症的临床医案。
  第四部分,摘录古代针灸文献中经作者证实有效的治疗痛症的穴位,供读者参考。
  第五部分,是作者发表的相关论文。
  本书实用性较强,可供国内外针灸医师、来华学医的外国留学生、进修生、大专院校学生和针灸爱好者参考。笔者因水平有限,在编写过程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3.1.30
展开
精彩书摘
  3.肾阳虚
  主症:黎明前则腹痛,继之泄泻,形寒肢冷,腰酸,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胃,故在黎明前腹痛泄泻;阳虚则形寒肢冷;腰为肾之腑,肾虚则腰痛;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乃肾虚之象。
  治则:除湿健脾,温补肾阳。
  取穴:足三里、天枢、中脘、阴陵泉。
  配穴:感受外邪,加丰隆;脾胃虚弱,加脾俞;肾阳虚,加命门。
  刺灸法:针用平补平泻,天枢、脾俞、命门用艾灸。
  方义:天枢为大肠之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之处;中脘为胃之募穴,调整胃肠功能;阴陵泉是脾经合穴,健脾化湿;丰隆化湿浊;脾俞有加强健脾益气作用;命门益命门之火,壮肾阳。
  (十)痛  经
  妇女在经期前或经期中,小腹及腰部疼痛者称痛经。
  【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或来经时感受寒湿之邪,或过食生冷,寒邪凝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来经时而痛;或气血虚弱,血海空虚,不能滋养胞宫,来经时气血更虚故痛。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主症:经期前或来经小腹痛,经量小,红色紫暗,乳房胀,舌质紫暗,脉沉涩。
  分析:气滞则小腹痛,乳房作胀;血瘀则经量小,经色紫暗;舌质紫暗、脉沉涩均乃气滞血瘀之象。
  2.寒邪痹阻
  主症:不腹痛时觉小腹冷,得温则痛减,恶寒,苔自,脉沉。
  分析:寒邪滞于胞宫,血被寒凝,经行不畅而痛;寒为阴邪,故小腹冷;恶寒、苔白、脉沉均乃寒邪痹阻之象。
  3.气血虚弱
  主症:经痛绵绵而痛,经色淡,量不多,体倦,舌淡,苔白,脉细。
  分析:气血不足,血海空虚,故小腹绵绵而痛;血少则经色淡,量不多;气血亏虚则体倦;舌淡、苔白、脉细均乃气血虚弱之象。
  治则:行气祛瘀,除寒,益气血。
  (十一)子宫内膜移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于子宫外部位生长所引起的病变称为子宫内膜移位症,表现为痛经、急腹痛、不孕、月经失调等症。
  【病因病机】
  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血瘀凝滞,经脉不通则痛,故经痛,急性腹痛。
  【辩证论治】
  1.寒邪凝滞
  主症:感受寒邪,恶寒喜温,手足清凉,喜热饮,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迟。
  分析:阳气不足,易受寒邪,不能发挥其温煦周身的作用,故见恶寒喜温,手足清凉;阴盛阳虚,欲得热助,故见喜热饮;阳虚阴寒内盛,则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迟均乃寒邪凝滞之象。
  2.气滞血瘀
  主症:胸胁胀满,感情抑郁,急躁,闭经,痛经,红色紫暗夹有血块,舌质紫暗,脉弦涩。
  分析: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气为血帅,气滞则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闭经,痛经,红色紫暗有血块: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乃血瘀之象。
  3.气虚血瘀
  主症: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心悸多梦,头晕目眩。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分析: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脉弱均是气血亏虚的表现;气血两亏不能养心、养神,故心悸多梦,头晕目眩;舌淡、苔白均乃气血两虚之象。
  治则:祛寒,行气,活血,补气。
  取穴:关元、气血、百会、三阴交。
  配穴:寒邪凝滞,配大椎;气滞血瘀,配膈俞;气虚血瘀,配足三里。
  刺灸法:针用补法,百会、大椎、膈俞均用灸法。
  方义:关元是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为三焦气所生之处,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之效;气海为生气之海,与三阴交相配,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患之要穴;百会乃诸阳之会,通阳散寒;大椎疏风解表,通阳散寒,镇静安神;膈俞活血祛瘀;足三里健脾胃,生化精微物质,补益气血。
  (十二)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是盆腔内(子宫、输卵管、子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症瘕”、“带下”、“痛经”范畴。
  【病因病权】
  气滞血瘀,情志不和,外邪入侵,导致下腹疼痛、带下等,或气虚血瘀,气虚则血行瘀阻。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主症:下腹痛,痛经带下,色浊如米泔,情志不畅,经色暗,有血块,舌紫,脉涩。
  分析:肝气郁结,则血行不畅,滞于胞中,不通则痛,故下腹痛;同时又使胞脉空虚,湿毒之邪乘虚而人,损伤任带血脉,而为带下色浊如米泔;经以暗、有血块、舌紫、脉涩均乃血瘀之象。
  2.气虚血瘀
  主症:下腹坠胀,腰骶痛,经量多,白带多,舌淡暗,脉沉。  分析: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滞于下焦,故下腹坠胀,腰骶痛。经量多,白带多;舌淡暗、脉沉均乃气虚血瘀之象。
  治则:益气导滞,活血化瘀。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归来。
  配穴:气滞,配关元、太冲;气虚,配百会。
  刺灸法:针用平补平泻,小腹穴可灸。
  方义: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是治疗妇科病要穴;归来有行气活血化瘀之功;关元可振诸阳之气以助运化,太冲疏肝理气,二穴共用行气导滞;百会乃诸阳之会,气属阳,可提升人体阳气。
  ……
展开
目录
总论
一、疼痛的病因及分类
二、针灸止痛的机制
三、针灸止痛的治法
四、针灸止痛的特点
各论
一、头痛
(一)外感头痛
(二)内伤头痛
(三)经行头痛
(四)血管性头痛
(五)枕神经痛
二、颜面五官疼痛
(一)三叉神经痛
(二)颞领关节痛
(三)舌咽神经痛
(四)咽痛
(五)龋齿
(六)牙龈炎
(七)牙周病
(八)复发性口腔溃疡
(九)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十)电光性眼炎
(十一)鼻痛
(十二)外耳道疖肿
(十三)急性腮腺炎
三、颈部疼痛
(一)颈椎病
(二)颈肌痉挛
(三)颈淋巴结炎
(四)颈淋巴结核
四、肩背部疼痛
(一)肩关节周围炎
(二)肩胛角痛
(三)背痛
五、上肢疼痛
(一)肱骨外上髁炎
(二)肱骨内上髁炎
(三)上臂痛
(四)腕关节痛
(五)腕桡骨茎突痛
(六)指痛
六、胸胁部疼痛
(一)胸痛
(二)急性乳腺炎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