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编图解穴位保健按摩大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3732243
  • 作      者:
    白效曼, 李业甫主编
  • 出 版 社 :
    安微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陈万灵,四川省武胜县人,1964年出生,博士(博士后),教授,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国际经济研究会、广东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成果有《中国外贸依存度及对外贸易平衡问题态势》(发表于《改革》2008年第11期)、《服务贸易发展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研究——基于中国服务贸易要素配置视角的探讨》,后者获2011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征文三等奖。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4项,广东省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1项,厅局级课题4项,主持政府政策咨询、企业委托研究项目多项。在《经济研究》、《改革》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2005年获得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二等奖。
    于立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服务贸易与WTO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理事,对外经贸大学贸易技术性措施研究中心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区域开放与合作。主要专著有《国际金融学》、《现代国际保理通论》、《WTO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沿边开放:跨世纪的战略》(合著)等。近期研究成果有《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人民币汇率与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协调》、《确立外贸出口国家竞争力战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目标、思路与政策建议》、《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内外需互动关系》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国际贸易》、《财贸经济》、《改革》等刊物发表论文、研究报告340篇,出版专著、合著22部。
    科研成果中获国家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的有10余项,数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社科院、中央各部委重点课题及世界银行合作项目,累计主持和参加50余项科研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穴位保健按摩是祖国医学中久开不衰的一朵奇葩,是自然疗法的一种,疗效独特,百病皆宜。对人体无毒副作用,适合人民群众自我保健的需求。使千家万户中的小伤小病及常见的慢性病及药物无法治疗的病症,不出家门,就可得到防治,尤其对青壮年、中老年人的强身健体更为有用。
    白效曼、李业甫主编的《新编图解穴位保健按摩大全》分为6章,以图解的形式重点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为之苦恼的101种病症的穴位按摩方法,其中包括体穴按摩法、足部按摩法和耳穴按摩法,同时还介绍了其他传统中医保健法,如口腔内保健法、眼睛保健法、床上保健法以及铁裆功保健法和捏脊保健法。全书附插图300多幅,图文并茂,一看即懂,一学即会,一做即灵,容易掌握。
    《新编图解穴位保健按摩大全》适合于广大读者自学、自练、自我按摩。可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按摩简述 按摩又称推拿,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劳 动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卫生保健方法,也是在长 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充实起来的一门学科。 推拿对我国医学的发展和疾病防治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汉代《史记 》上就有秦代名医扁鹊用按摩治好虢太子尸厥症的记载。隋、唐时代,按 摩盛行并传人日本,但至宋、元时曾一度衰落。明初,按摩又有新的发展 ,由按摩能治成人疾病发展到能治小儿疾病。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 和中医政策的指引下,推拿学科受到重视,并为祖国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 新的贡献。 保健按摩方法很多,有体穴按摩、足部按摩、耳穴按摩等。 本书将重点介绍这三种自我按摩方法。 第二节 保健按摩特点 (1)保健按摩易学易行,无须别人帮助,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安 全平稳,无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有病无病皆可采用。 (2)保健按摩主要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病益寿为目的。可以有病 治病、无病强身。取穴时一般都强调以补为主,例如按擦大椎、按揉足三 里、揉气海、关元等穴,和服用中药黄芪、人参一样具有补气的作用:按 揉三阴交、脾俞等穴,和服用当归一样具有补血作用。 (3)保健按摩的治疗范围广泛。保健按摩可单独应用,也可以配合其 他疗法应用,尤其是功能性的慢性疾病或长期服药无显效的疾病,只要坚 持保健按摩,就会收到效果。 (4)保健按摩所用的体穴同针灸疗法一样,除了前后正中线的穴位是 单个的以外,其他全身穴位皆是对称的,如左手有合谷穴,右手相应部位 也有合谷穴。保健按摩时双侧穴位都应操作。 (5)本书介绍的保健按摩主要以手法刺激穴位为特点。因为每个穴位 都有一定的作用和主治范围,所以应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因人、因时、因 病而异,灵活选穴和安排按摩次数。 第三节 保健按摩的强身治病机制 (一)平衡阴阳,调整脏腑 《内经》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病则热,阴病则寒。” 这说明阴阳失调会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保健按摩能调整 脏腑的功能,使之达到阴阳平衡。实践证明:强而快的按摩手法可引起神 经、肌肉的兴奋;轻而慢的按摩手法可抑制神经、肌肉的功能活动。如用 轻揉手法推抹头部,能抑制大脑皮质;如用较重的手法按揉,则能兴奋大 脑皮质。对血糖过高的病人,按摩后血糖值下降;对血糖过低者,按摩后 血糖值升高。保健按摩还能调整血压、心率,调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 泌等。 (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各部分 有机地联系起来。经络不通时会发生疾病,通过按摩,使经络疏通,气血 流畅,则疾病消除。《医宗金鉴》曰:“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 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如腹部受寒,可出现胃痛、腹胀及不 思饮食等,按摩胃俞、脾俞和足三里等穴,则能疏通胃经、祛寒止痛。保 健按摩还能延缓心肌纤维退化,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血流量,提高血氧 浓度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加强心脏功能,防治冠心病、脉管病、 肌肉僵直及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年过四十,每日坚持保健按摩,可 降低血中尿酸水平,防止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脑血栓等病。 (三)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素问·邪客篇》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 而去其邪。”本书介绍的方法是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从而促进自身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保持肺组织的弹性,提高肺活量等 。经常进行保健按摩能使苍白、松弛、干燥的面部皮肤变得红润而富有弹 性,使肥胖者体重减轻且身体灵活,使瘦弱者体重增加且身体强健,使肺 气肿患者改善呼吸功能,提高免疫能力,进而防止发病等。 (四)强壮筋骨,通利关节 骨伤科疾患直接影响运动系统功能。保健按摩能强健筋骨,使轻度患 者恢复正常功能,使肌肉等软组织挛缩、粘连而致关节失利的患者解痉松 粘、滑利关节。实践证明,在病变的关节部位按摩,可促进关节滑液的代 谢,增强关节囊和关节的韧性。中医认为肾主骨,为先天之本。小儿先天 不足,易患佝偻病;壮年肾气亏损,会过早发生颈椎、腰椎骨质增生等病 。经常按摩肾俞、关元等穴位,能补肾强骨,使全身筋骨强健、关节灵活 ,并能预防上述病变等。 (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肢体软组织损伤后,该部位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了局部瘀血而 肿胀疼痛。外伤或出血这些局部的刺激可引起血管的痉挛。保健按摩可加 速局部供血,消散瘀血,解除疼痛,松解粘连,消除痉挛,恢复关节功能 。如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经保健按摩并配合肩关节的运动后,能松解关 节周围的粘连,消除局部疼痛而痊愈。 总之,保健按摩不仅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还能防治许多疾病。 第四节 保健按摩注意事项 (1)掌握保健按摩时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 、手法得当。 (2)掌握保健按摩操作常规,平时可防病强身;生病时,则应根据自 己的症状加减穴位,进行操作。 (3)按摩用力要恰当,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则易产生疲 劳,且会损伤皮肤。 (4)按摩手法的次数、按摩穴位的个数应由少到多,按摩的力量应由 轻到重,逐渐增加。 (5)孕妇也可以进行保健按摩,但手法要轻柔。肩井、合谷、三阴交 及昆仑等穴容易引起堕胎,故不要选用。 (6)保健按摩要持之以恒,方能达到防病治病、益寿延年之目的。 (7)保健按摩并非万能,其以强身健体为主。若发生重病时,应先到 医院诊疗,再配用此法,加强疗效。 P1-3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按摩简述
第二节  保健按摩特点
第三节  保健按摩的强身治病机制
第四节  保健按摩注意事项
第二章  体穴保健按摩
第一节  体穴按摩常用手法
第二节  体穴按摩技巧
第三节  经络与腧穴
第四节  体穴按摩常用穴位
第五节  全身体穴保健按摩顺序
第三章  足部保健按摩
第一节  足部按摩概述
第二节  足部按摩作用机制
第三节  足部反射区位置及主治病症
第四节  足部按摩常用手法
第五节  足部按摩技巧
第六节  足部按摩顺序
第七节  足部按摩注意事项
第八节  足部反射区与脏腑器官的关系
第四章  耳穴保健按摩
第—节  耳壳表面解剖及耳区分布规律
第二节  耳穴按摩常用手法
第三节  耳穴按摩技巧
第四节  耳穴按摩取穴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五节  耳穴名称、部位及主治病症
第五章  常见病保健按摩方法
第一节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二、内伤发热
三、高血压病
四、支气管炎、哮喘
五、肺结核
六、慢性胃炎
七、胃下垂
八、慢性腹泻
九、便秘
十、膈肌痉挛
十一、冠心病
十二、无脉症
十三、胁痛
十四、食欲不振
十五、糖尿病
十六、慢性胆囊炎
十七、慢性迁延性肝炎
十八、甲状腺功能亢进
十九、肥胖症
二十、慢性白血病
二十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十二、红斑性狼疮
二十三、手足厥冷症
二十四、虚劳症(易疲乏)
第二节  神经内科病症
一、头痛
二、眩晕
三、失眠
四、多梦
五、嗜睡症
六、健忘症
七、善喜症
八、善忧思症
九、面肌痉挛
十、面神经麻痹
十一、三叉神经痛
十二、多发性神经炎
十三、雷诺症
十四、坐骨神经痛
十五、肋间神经痛
十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十七、癫痫
第三节  骨伤科病症
一、颈椎病
二、落枕
三、肩关节周围炎
四、疼痛时(网球肘)
五、腕关节劳损
六、慢性腰痛
七、胸胁进伤
八、关节炎
九、痿症
十、膝部软件组织损伤
十一、踝部软组织损伤
十二、足痛
第四节  妇科病症
一、痛经
二、闭经
三、更年期综合征
四、慢性盆腔炎
五、白带增多症
六、子宫脱垂
七、月经不调
八、产后缺乳症
九、女性阴痒症
十、不孕症
第五节  五官科病症
一、耳鸣、耳聋
二、慢性鼻炎
三、萎缩性鼻炎
四、过敏性鼻炎
五、慢性咽喉炎
六、咽部异感症
七、声音嘶哑症
八、视神经萎缩
九、白内障
十、眼干涩症
十一、流泪症
十二、近视
十三、远视、老花
十四、青光眼
十五、色盲症
十六、上睑下垂
七七、牙痛
第六节  泌尿生殖科病症
一、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肥大
二、尿潴留
三、遗尿及尿失禁
四、遗精
五、阳痿
六、性功能减退
七、肾盂肾炎
八、慢性肾炎
九、夜间多尿症
第七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症
一、脱肛
二、腹部手术后肠粘连
三、慢性阑尾炎
四、乳腺炎
五、面部褐斑
六、面部痤疮
七、脱发症
八、毛发变异及容易脱落
九、面色黧黑症
十、肌肤甲错症(蛇皮症)
十一、皮肤瘙痒症
十二、艾滋病
第六章  其他保健法
第一节  口腔内保健法
第二节  眼睛保健法
第三节  床上保健法
第四节  铁裆功保健法
第五节  捏脊保健法
附录1  耳穴分布总图
附录2  经络、穴位总图
附录3  足部反射区总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