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帝内经太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233551X
  • 作      者:
    (唐)杨上善撰注
  • 出 版 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洪图,1937年4月出生于天津蓟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学会员会主任委员。原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内经教研主任、基础部主任。著述甚富,代表作为《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展开
内容介绍
  杨上善,隋唐间医学家,里籍不详,约生于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卒于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为太医侍御,唐高宗显庆时(公元656—660年))任通直郎、太子文学、太子司议郎。
  杨氏医术精湛,享誉当时。他对《黄帝内经》深有研究,唐初曾奉敕整理校订古代医书,编修《黄帝内经》,对《素问》、〈灵枢〉重新编次注释,撰成《黄帝内经太素》30卷,又名《黄帝太素》。《黄帝太素》是在《黄帝内经》的一种18卷传本基础上,增补整理校订而成。杨氏除在每卷之中细分若干篇目外,在各卷之首仍保留了原20篇的篇目,并以《说文》和《尔雅》等书为依据,对经文注释、校勘,训诂优于王冰注本。阐发经义,补正次注甚多,使经文易于理解;改编经文,各归其类,无破碎大义之失,对研读《黄帝内经》有较高参考价值,可以用来校今之《素问》和《灵枢》。
展开
目录
前言
凡例
例言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一 摄生之一(佚)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 摄生之二
顺养
六气
九气
调食
寿限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 阴阳
阴阳大论
调阴阳
阴阳杂说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四(佚)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五 人合
天人合
阴阳合
四海合
十二水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六 藏腑之一
五藏精神
五藏命分
藏府应候
藏府氣液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七 藏府之二(佚)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八 经脉之一
经脉连环
经脉病解
阳明脉解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九 经脉之二
经脉正别
脉行同异
经络别异
十五络脉
经脉皮部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 经脉之三
督脉
带脉
阴阳乔脉
任脉
冲脉
阴阳维脉
经脉标本
经脉根结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一 输穴
本输
变输
腑病合输
气穴
气府
骨空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二 营卫气
营卫气别
营卫气行
营五十周
卫五十周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 身度
经筋
骨度
肠度
脉度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四 诊候之一
四时脉形
真脏脉形
四时脉诊
人迎脉口诊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五 诊候之二
色脉诊
色脉尺诊
尺诊
尺寸诊
五脏脉诊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六 诊候之三
虚实脉诊
杂诊
脉论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七 證候之一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八 證候之二(佚)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九 设方
知古今
知要道
知方地
知形志所宜
知祝由
知针石
知汤药
知官能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佚)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一 九针之一
九针要道
九针要解
诸原所生
九针所象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二 九针之二
刺法
九针所主
三刺
三变刺
五刺
五脏刺
五节刺
五邪刺
九刺
十二刺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三 九针之三
量缪刺
量气刺
量顺刺
疽痈逆顺刺
量络刺
杂刺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四 补泻
天忌
本神论
真邪补泻
虚实补泻
虚实所生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五 伤寒
热病决
热病说
五脏热病
五脏痿
疟解
三疟
十二疟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六 寒热
寒热厥
经脉厥
寒热相移
厥头痛
厥心痛
寒热杂说
痈疽
虫痈
寒热瘰疬
灸寒热法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七 邪论
七邪
十二邪
邪客
邪中
邪传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八 风論
诸风数类
诸风状论
诸风杂论
九宫八风
三虚三实
八正风候
痹论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九 气论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十 杂病
[附篇]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并杨氏原注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