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辅导全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904101X
  • 作      者:
    何永, 丁克主编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紧扣教育部2011年考研大纲内容实用胜:贴近广大考生备战考研实际需求新颖性:选词全面,备战技巧,释义简明,真题分析,检索方便,模拟试卷。
  《2011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紧扣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编写。
展开
内容介绍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辅导全书》提供了大纲所有的考查范围,并按照大纲要求全面整理和收录了各学科的重点和要点,尽量使各学科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重点突出。在《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辅导全书》的第一至第六部分,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六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每部分之下首先列课程特点、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同学们了解本课程考查的主要内容。其次在复习提示部分,指出在本课程复习过程中应当留意的主要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体现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依赖肺吸人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肺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呼吸,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②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包括排出浊气、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肃降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包括吸人清气,向下布散津液和精微、肃清呼吸道,保持呼吸道洁净。
  ③主行水。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发挥疏通和调节作用,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④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及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肺主治节,指肺对呼吸运动、全身气机、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代谢四方面的治理和调节作用,实际是对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①在志为悲、为忧。悲忧指过度的忧愁和悲伤,均属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应,能使气不断消耗,从而伤肺;肺虚时也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②在液为涕。
  ③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④在窍为鼻。
  3.脾
  脾为意之处,五行属土,为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仓廪之官”。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特性
  ①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即脾通过其运化功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再通过其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是精、气、血、津液化生的基础物质,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养,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即脾将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而形成水湿、痰饮。
  ②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其统血的主要机理,与气的固摄、脾的运化和气血生化健旺有关。
  ③脾的生理特性。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在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
  脾喜燥恶湿,是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的。此特性与脾主运化水湿功能有关,脾体干燥而不为痰饮水湿所困,故日“脾燥则升”。
  (2)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①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思维活动的一种。若思虑过度,就会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和气结,影响脾的运化和升清。
  ②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稀的称做涎。
  ③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故《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治痿独取阳明”。四肢营养的输送,全赖于清阳的升腾宣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
  ④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4.肝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罢极之本,五行属木,主升、主动,体阴用阳,为刚脏,称“将军之官”。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特性
  ①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情志活动;通调妇女的排卵、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
  ②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藏血可制约肝阳,不使过亢,维护肝的疏泄功能;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濡养肝、筋、目;为经血之源;肝藏魂的物质基础等方面。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③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性。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升发之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2)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①在志为怒。肝主疏泄,阳气升发为肝之用,故说肝在志为怒。大怒会造成阳气升发太过伤肝;反之,肝阴血不足,阴不制阳,稍遇刺激,即易发怒。②在液为泪。③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故说“肝主筋”。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为筋的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爪甲受肝血荣养,爪甲的荣枯反映肝血的盛衰,故称“肝其华在爪”。
  ④在窍为目。目又称‘!精明”。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故说“肝开窍于目”。另外,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中医“五轮”学说即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5.肾,
  肾为志之处,精之藏,五行属水,因其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特性
  ①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人出生以后,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及脏腑精气经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
  “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
  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天癸”即是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肾精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又可分为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肾阴具有滋养、濡润等作用,肾阳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肾阴、’肾阳是机体各脏阴阳之本,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持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当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引起其他各脏的阴阳失调;反之,其他各脏阴阳失调,日久也会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即所谓“久病及肾”。肾阴虚日久可以伤及肾阳,称做阴损及阳;肾阳虚日久也可伤及肾阴,称为阳损及阴,最终形成阴阳两虚。
  在一定条件下,肾中精气虽已亏损,但阴阳失调并不明显,称为肾中精气亏损,或分别称肾精不足和肾气虚。
  ②主水。通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起着调节作用。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影响着脾、肺等对津液的气化,控制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素问·水热穴论》称“肾者,胃之关也”。
  ③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这实际上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2)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①在志为恐。
  ②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厚的称做唾,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多唾或久唾,则易耗损肾中精气。唾亦与脾胃有关。
  ③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髓包括骨髓、脑髓和脊髓。脑即“髓海”,为“元神之府”,受肾中精气充养,与人体运动智慧相关。
  “齿为骨之余”,二者同出一源,由肾中精气所充养,牙齿的生长与脱落,是肾中精气的盛衰反映。
  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肾藏精,故称“其华在发”。发的荣枯还依赖于血液濡养,故又称“发为血之余”,临床发的病变,与肾中精气不足和血虚有关。
  ④在窍为耳及二阴。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盈亏有密切关系。前阴是生殖和排泄尿液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器官。尿、粪便排泄均依靠肾的气化作用,肾又主生殖,故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附】命门:《灵枢·根结》:“命门者,目也。”《难经》提出“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有元代滑寿及明代虞抟和张景岳(《医学正传》)的两肾俱称命门说、明代赵献可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明代孙一奎的命门为肾间动气说。“命门之火”即肾阳,“命门之水”即肾阴。(三)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传化糟粕;其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以降为顺,以通为用。饮食自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道关隘,《难经·四十四难》称之为“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之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七冲门也”。
展开
目录
硕研中医综合备考指导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中医综合考点的基本规律、题型介绍
与答题思路
中医综合复习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如何使用本书进行复习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中医学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三)历代经典或医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二章 阴阳五行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精气学说
(二)阴阳学说
(三)五行学说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三章 藏象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二)五脏
(三)六腑的生理功能
(四)奇恒之腑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四章 气、血、津液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五章 经络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四)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六)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病因
(二)发病机理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七章 病机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病机的概念
(二)邪正盛衰病机
(三)阴阳失调
(四)气血失常
(五)津液代谢失常
(六)内生“五邪”
(七)经络病机
(八)脏腑失调病机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八章 防治原则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预防
(二)治则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 绪论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二章 望诊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望诊
(二)望神
(三)望色
(四)望形体
(五)望姿态
(六)望头面五官
(七)望肢体
(八)望二阴
(九)望皮肤
(十)望排出物
(十一)望小儿食指络脉
(十二)舌诊原理
(十三)望舌体
(十四)望舌苔
(十五)舌象分析要点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三章 闻诊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四章 问诊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问诊的一般内容
(二)问现在症状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五章 切诊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三)正常脉象
(四)二十八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五)相似脉的鉴别比较及常见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六)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七)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腧穴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六章 八纲辨证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阴阳
(二)表里
(三)寒热
(四)虚实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七章 病因辨证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病因辨证
(二)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与火证
(三)七情内伤辨证
(四)劳伤、食积辨证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气血津液辨证
(二)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证
(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
(四)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
(五)津液不足证
(六)阳水、阴水
(七)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八)痰证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和证候
分析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脏腑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三)肺与大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四)脾与胃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五)肝与胆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六)肾与膀胱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七)脏腑兼病的普遍性和一般规律及
常见兼证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四)经络辨证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三部分 中药学
第一章 绪论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二章 解表药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概述
(二)药物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三章 清热药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概述
(二)药物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四章 泻下药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概述
(二)药物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五章 祛风湿药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概述
(二)药物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六章 芳香化湿药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概述
(二)药物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七章 利水渗湿药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知识要点精讲
(一)概述
(二)药物
考题分析
题型训练
第八章 温里药
新大纲考查范围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
……

第四部分 方剂学
第五部分 中医内科学
第六部分 针灸学
第七部分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全面模拟试题及历年考试真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