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部叩诊音
正常情况下,腹部叩诊大部分区域均为鼓音,只有肝、脾所在部位,增大的膀胱和子宫占据的部位,以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叩诊为浊音。当肝、脾或其他脏器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或大量腹水时,鼓音范围缩小,病变部位可出现浊音或实音。
2.肝脏及胆囊叩诊
(1)肝浊音界的正常范围:在右锁骨中线上其上界位于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肝上下径约为9cm~llcm。在右腋中线上,其上界为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其上界为第10肋间。
(2)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肝炎、肝淤血和多囊肝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及气腹鼓肠等。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
(3)胆囊区叩击痛为胆囊炎的重要体征。
3.胃泡鼓音区及脾脏叩诊
(1)胃泡鼓音区(Traube)区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约呈半圆形,为胃底穹窿含气而形成。其上界为横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此区明显缩小或消失可见于中、重度脾肿大,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肝左叶肿大,急性胃扩张或溺水者。 (2)脾浊音界的叩诊: 正常脾浊音区:位于左腋中线第9~第11肋之间,其长度约为4cm~’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脾浊音区扩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之脾肿大。脾浊音区缩小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肠胀气等。
4.移动性浊音
(1)移动性浊音: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
(2)临床意义:当腹腔内游离腹水量在1 000m[。以上时,出现此阳性体征。
移动性浊音与卵巢囊肿的叩诊鉴别:卵巢囊肿所致浊音,于仰卧时常在腹中部,鼓音区则在腹部两侧;浊音不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尺压试验阳性。
5.肋脊角叩痛
正常时肋脊角处无叩痛,当有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肾区有不同程度的叩击痛。
6.膀胱叩诊
当膀胱内有尿液充盈时,耻骨上方叩诊呈圆形浊音区。腹水时,耻骨上方叩诊也有浊音区,但此区的弧形上缘凹向脐部,而膀胱肿大时浊音区的弧形上缘凸向脐部。
五、听诊
1.肠鸣音
(1)肠鸣音的正常范围:4~5次/分。
(2)肠鸣音活跃:肠鸣音>10次/分,且音调不特别高亢。见于急性胃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时。
(3)肠鸣音亢进:次数增多,且肠鸣音响亮、高亢,甚至呈叮当声或金属音。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4)肠鸣音减弱: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低钾血症及胃肠动力低下者。
(5)肠鸣音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2.血管杂音
(1)腹部动脉性血管杂音:表明相应部位的动脉狭窄。如腹中部的收缩期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
(2)腹部静脉性血管杂音:常出现于脐周或上腹部,提示门静脉高压时的侧支循环形成。
3.摩擦音
腹腔内脏器的病变累及局部腹膜时,可在相应部位听到摩擦音。脾梗死、脾周围炎、肝周围炎或胆囊炎患者在深呼吸时,各相应部位可听到摩擦音。
4.搔弹音
搔弹音有于测定肝下缘,也可用于微量腹水的测定(可鉴定出少至120mL的游离腹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