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是诞生宇宙的“母亲”,这是现在颇为流行的一种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它的依据是高空杂波中存在着的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的所谓“剩余杂音”。现在认为它的主体是大爆炸产生的火球的残余,发现这个关系的两位物理学家还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最初诞生时,是一个温度高达1000亿摄氏度的超高温世界。
在这个温度下,光和其他物质的存在状态是不可分辨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酿成了一次大爆炸。爆炸使得宇宙迅速膨胀,温度则急剧下降。这个过程经历了约10万年,在此过程中,宇宙不断发光,并伴随着质子和a粒子捕获自由电子的过程,从而产生了氢原子和氦原子(这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构成第一周期)。同时由于温度的下降,光的亮度骤然变弱,宇宙逐渐地变得清澈透明,这和我国古代流传的“混沌初开”的说法,颇有相似之处。据估算,这时宇宙中的氢原子和氦原子加在一起,每立方厘米不过1万个左右(约等于现在地球外大气中的原子密度的一千亿分之一的水平),宇宙的温度大约为500℃。
宇宙不断地因膨胀而冷却,这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虽然还很弱,但是密度不同的原子“团簇”因为受到的重力作用不同,开始发生“分化”,密度大的区域内的团簇内部的原子聚集得越来越紧密,形成了至今仍然可以观察到的银河。当重力超过斥力时,便形成了质量密度较大的星球。根据宇宙学家的推算,这个过程大约用了1亿年左右。
重力使原子团簇的密度继续增大,原子间的无规则碰撞的频率急剧上升,由氢原子结合成为氢分子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是如果没有“第三者”及时地把氢原子形成分子时放出的能量移走,暂时结合在一起的氢原子仍然会无拘束地重新变为自由原子。读者不难想到,团簇中的其他氢原子或氦原子应当可以起到“第三者”的作用,当两个氢原子相互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同时第三个原子适逢其会也来到它们的身边,这时相互碰撞的两个氢原子才具备形成氢分子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于是才有了氢分子。所以现在认为,氢分子是宇宙中出现的第一种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其实氦原子本身也就是分子,属于单原子分子,可是因为它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所以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时,人们更加偏爱氢分子。
原子通常被设想为球形,球形原子的运动方式相对要简单一些。
除去平移运动外,围绕着通过球心的任何直径所作的旋转运动实际上都是等同的,亦即可以不必考虑。但是由两个球形原子结合而成的双原子分子如H2就不同了,除去原子间的化学键为转轴时仍然保持着上面讲到过的特点外,还应当具有整个分子绕着重心所作的旋转,和两个原子沿着与化学键重合的轴线发生的伸缩运动。不难想到,当分子中的原子数增大时,分子的运动模式将会迅速增加。
氢分子的运动模式虽然简单,但是和星球的生成与构成化学反应的先决条件却关系甚大。我国有一句古话“牵一发而动全身”,拿来描绘分子中原子的振动所能产生的影响,是颇为神似的。
原子和分子云密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之后,频繁的碰撞和分子固有的振动及转动运动汇合在一起,分子的能量在不断地交换的过程中起伏着,这时所吸收和释放的能量大致在微波和红外波段。由于同类分子所产生的共振吸收特别强,致使能量基本上被“封闭”在分子团簇之中,因而团簇在重力作用下不断收缩的过程中,温度反而不断升高。
当温度达到5000℃左右时,氢分子再度变为氢原子,而且氢原子对核外电子的约束能力也微乎其微。团簇的组成这时变得十分复杂,有氢分子、氢原子、质子(氢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分分合合达数百年之久,中心部分的温度可能超过10万摄氏度的量级。
当重力达到平衡时,原始的星球就这样诞生了,不过星球的内部仍然保持着高温和多种微粒并存的状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