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声特性和检测原理看蝙蝠的选择
蝙蝠为求生存,为躲避自己的天敌,选择了昼伏夜出。在漆黑的夜晚,要顺利飞行,要捕猎食物,从大部分蝙蝠看来,眼睛再敏锐仍不够用,特别是当捕猎对象是会飞和会躲的小虫时。于是,它们选择了适当的超声作为导航、助猎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们发展了相应的超声口和耳。
当然,所谓选择,实际上是通过长期的实践、适应和进化得来的。
不过,如果为简便起见,我们仍然采用“选择”这两个字,可以论证,从超声特性和超声测量原理的角度看,蝙蝠的选择是很合理的。
首先是,蝙蝠选择了频率比较高的声波,即超声,而不是可听声。蝙蝠使用超声,目的是要从障碍物或者猎物那里获得反射回波,准确地讲是“散射”回波。一个小的物体只是把传来的声波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按来时的路径反转回去(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第六章稍许多讲一点)。声波散射的规律是,在一定范围内,频率愈高,“反射”愈大。蝙蝠要从小飞蛾或细铁丝那里听到尽量大的反射回声,是需要利用高频率超声的。人们也许要问,为什么反射多少与频率有关?答案是,频率同波长成反比,而波长的量纲是尺寸。物体算大还是算小,频率算高还是算低,实际上是由物体的尺寸和波长的尺寸对比确定的。
声波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对于同样大小的声源,所发射声波的频率愈高,即波长愈小,声波的方向性就愈好。这是指,需要声束像手电筒的光那样照向前方,而不是像电灯泡的光那样四方散开。蝙蝠不仅希望知道附近有没有飞蛾,而且希望知道飞蛾在东西南北的哪一方。如果它发射的声音是向四方散开的,那么它就不能判断回声是从哪个方向反转来的。按这个要求,蝙蝠也需要超声。
容易看出,蝙蝠还利用了一个容易想到的超声散射规律,那便是对于同样大小的反射体、同样大小的波长,声波的强度越大,回波也越强。因此,以小飞虫充饥的蝙蝠是大嚷大叫的。
蝙蝠聪明地选择了超声,更讲究地选择了超声的波形。它们发射的是一连串的短脉冲。声波发射出去后,遇到猎物反射回来,中间有一定距离,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空气中声速是约340米/秒,这在前面曾经提过)。从反射声音到达的先后,蝙蝠可以知道,前面猎物大概有多远。如果发射声音是连续不断的,蝙蝠便无法知道回声是从哪里反转的。即使发射声音是脉冲,而这脉冲不够短,以至前一个反射脉冲还没有结束,第二个反射脉冲已经到达,那时耳朵将连续听到声音,也无从判断反射体在哪里。脉冲算长还是算短,显然同声源和反射体之间的距离有关。当蝙蝠在空中巡逻,距离猎物比较远时,它发射的脉冲可以长些;当它追赶猎物,越追越近的时候,它发射的脉冲便应该越来越短。蝙蝠正是这样做的。
蝙蝠还有更多的“窍门”。在接近猎物时,蝙蝠可以发射更短的脉冲,但越飞越近,脉冲终将变成不够短。人们估计,蝙蝠的变频脉冲正是为对付这个局面的。假设它发射的脉冲,前端频率高,后端频率低,这时,即使后面的反射脉冲果真迭加在前面的反射脉冲里,由于是前者的始端迭加在后者的尾端,因此是高音调的声音迭加到低音调的声音。估计蝙蝠仍然可以识辨出后一个脉冲的到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