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平线并不遥远:一次女性穿越南极的历史之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881190
  • 作      者:
    (美)安.班克罗芙特(Ann Bancroft),(挪)丽维.阿妮申(Liv Arnesen),(美)谢莉.达赫(Cheryl Dahle)著
  • 出 版 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安·班克罗芙特,历史上第一个穿越北极和南极的妇女。1995年她就被列入“美国著名女性馆”,此前的1987年被《女士》杂志选为“年度人物”。
    现居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来尼波利斯市。
    丽维·阿妮申,1994年成为第一个在无帮助条件下滑雪到达南极极心的人。在50天里,她行程745英里。她所写的独行南极的书是挪威语最畅销书。
    现居挪威奥斯陆郊外。
    綦彦臣,河北省泊头市人,40岁,经济学家,自由撰稿人。1997年3月至1999年3月,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任某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经济预测专家。曾译有专业译文20余篇,如《福布斯财富观点》、《绿背儿正在受冲击》、《国外银行业务操作实例》。近年来从事励志研究,译有《西方的相术》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个童年的梦想,两位杰出的妇女创造了极地探险的神话!
    2001年2月,前学校教师安·班克罗芙特和丽维·阿尼申用她们的双脚穿越了南极大陆,成为妇女横跨南极的穿越之旅的历史创造者。她俩或是步行,或是滑雪,或是在冰上使用风帆,在3个多月的时间(97天),拖着250磅重、6英尺长的供给雪橇行进了1700英里(2300公里)。从毛德皇后地经极心(点)再到罗斯冰缘边界,完成了第一次由妇女来完成的壮举。
    在这1700英里的行程中,她们要冒严寒(一般都在华氏零下35度以下)、过冰隙,不屈不挠地往前走。其中有让她们难以忍受的事故伤痛,也有掉进冰隙里九死一生的经历。
    为了让儿童们追寻梦想的历程,她俩把旅行实况放到网站上供孩子们观看,她俩所在的公司——“你的探险”(your expedition)还创立了极地探险教程。全球有65个国家的300多万儿童从网上观看了她们旅行、学习了她们公司的教程。
    她俩的探险之旅必将写入历史!她们书写了现代英雄史诗!!
    安是历史上第一个穿越北极和南极的妇女。1995年她就被列入“美国著名女性馆”,此前的1987年被《女士》杂志选为“年度人物”。
    她目前生活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米尼波利斯市。
    丽维,1994年成为第一个在无帮助条件下滑雪到达南极极心(点)的人。在50天里,她行程745英里。她所写的独行南极的书是挪威语最畅销书。她现生活在挪威奥斯陆郊外。
展开
精彩书摘
    景象完全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这里,每天你都得追赶地平线,它随你冲向高处或滑落到低处。有时,它在你的头顶之上,有时又在你的齐胸处,时而又在你的脚下。有时,你见蓝天就在头上,而脚下却暴风雪横行。这是风刮旋着冰雪的颗粒形成的风雪景色。你会看用风抽打起舞的冰雪颗粒,营造出一片缤纷:太阳照在飞舞的颗粒儿上,它们拆射出红色、绿松石色、紫红色,像是被人有意喷上的颜色。但又与喷上的固定色彩不同。它们是变幻的、流动的,让你感到已身处童话般的世界。
    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富有纪念意义和充满诗意的一天!
    沙克利顿曾这样写道:  “一个人如果在他的一生中不花上一段时间去体味荒凉中的无助、孤独中的守望,那么他就无法彻悟生命的意义、变化的情趣;绿树与鲜花、绚丽的落日与奔腾的溪流,无不在与我们的灵魂对话。”这是千真万确的,特别是对于穿行在冰原上的我来说,更为合适。在冰原上驰骋让我顿悟生命的意义!在这里与绿树、鲜花不同,与落日、溪流不同,另有一番风味。你若不到南极来,是无法真切地欣赏这些美景的:狂风和严寒把冰的世界雕刻得壮丽辉煌,在这个白色的太阳永不落山的季节时,阳光把“雕像”照射得若幻若虚、波澜诡谲。
    当然,我并非不喜欢绿树红花的世界,我还是把我的房子与花园的照片贴在旅行日记里。我对比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更能深悟沙克利顿名言的意义。
    在到达南极第一周的周末,我们进入了塞根(sigyn)冰川地区,整个地区布满了冰隙。但这里较又为平坦,也少有很滑的地表,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滑板了而不用防滑钉鞋了。滑板因能分散身体的重量,行动起来也较完全,甚至它能帮我们穿过不太坚实的雪地。缺点是对雪橇的牵引力不足。滑板的底部安装柔软的人造的纤维,我们叫它“鼹鼠皮”。它能帮滑行者更好地抓住雪面。但是如果我们的一只雪橇在冲过软雪区,掉进深洞里去,雪橇会把我们带下深洞,而此时“鼹鼠皮”的那点抓力(也就是摩擦力)是毫不起作用的。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选择行进路线,尤其面对一大片“腐雪区”时。所谓“腐雪区”是雪没完全溶化而又结晶了的地方。到这样的地方,我们必须用滑雪杆敲击地表,看能不能承受住我们的重量。在腐雪区,常发生跋涉者或科学家掉进冰隙的事故,造成死亡也是很正常的事儿。丽维和我遇到腐雪下有冰隙时,就让臀部或大腿先过去,以免稍有不慎整个身子全掉进去。在1995年一次由挪威人莫尼卡·克里斯坦森领导的南极探险活动中,为了寻找罗尔德·阿蒙森曾丢弃的帐篷,乔斯坦·黑根斯代德在迈过冰隙不幸跌落其中而丧生。
    我们不能不小心呀!
    10天之后,也就是穿越塞根(sigyn)冰川区的第三天,我们按自己选定的路线到达了这个布满冰隙区域的边缘。这下儿,我们感到更有信心了。晚饭后,我钻进睡袋里,蜷曲着,渐进梦乡。
    谢莉:寻求你的回音
    大家忧郁地围在史丹桌子上的话筒旁,等待着来自国际探险网(ANI)的回话。克里斯蒂再次试图与查理取得联系。此时查理和家人正在佛罗里达度假。
    约翰桌子上的电话铃一响,大家都跳起来。约翰飞快地看了一眼墙上的钟表,明尼苏达时间下午2点30分。安和丽维那里的时间应该是下午8点30分——通常她俩会在这个时候打进电话来。他从办公室的另一头冲过来回他的办公室去接电话,但是却错失良机。电话转进声讯邮件系统。由于两手发抖,约翰按声讯邮件系统的按键时发生了错误:数码应该是“13”,但他却按成了“3”,更巧合地是“3”在声讯邮件系统中表示删除信息。由于匆忙,他触到“3”键时竟然按了两遍。
    “信息已被删除”,机器的自动声音告诉他说。
    “不!”
    史丹和其他人听到约翰在歇斯底里地大叫,令人恐惧的是更多的摔打声。约翰对自己气愤至极,把桌子上的书、cD盘、文件给扔了一地。他暴怒,不停地责怪自己:
    “我的天呐!我怎么把信息删除了呢?我相信这一定是安和丽维的信息!”
    他扔了老半天东西,喘着大口气,步出他的办公室,傻傻地面对着大家。
    “嗨!别急,”史丹说,“我们无法确知是否一定是她俩的信息。还是让我们讨论一下,我们该怎么办吧!”
    史丹接着说:  “我们到外面打一下卫星电话怎么样,看能否取得联系?”
    “很好,”约翰说:“我试着发给她俩一个标准的文本信息。打电话好像是和阴曹地府联系,不见得有效果。”
    史丹拿起电话到了外面,约翰则制成一个文本信息发给安和丽维:  “信号15——送去援救,尽快(ASAP)确认!”
    克里斯蒂等人在20分钟后再次与国际探险网(ANI)的安妮‘科舒联系,科舒说:她那里已经将飞机准备好了,如果这边打算放弃救援,一定给她通知。
    此后,除了等待,便无事可做了。
    安:虚惊一场
    我们睡过安祥的一夜,第二天早晨轮到丽维做早餐了。我很幸运,能享受一下被叫醒的“帐篷服务”——这可是旅游中的一种享受呀!丽维喊醒了我,给端来一大杯热气腾腾可可粉和咖啡混冲的热饮。
    经过一夜的休息,我俩都感到精神放松多了。我们已穿过了最危险的地区,不再有面对最恐惧的日子的心理了。
    吃完早餐并化足了一日间的饮用水后,我们俩开始收拾设备帐篷。折腾这些东西大约花了一个小时的工夫。由于垃圾袋满了,我们须更加小心仔细分配两只雪橇所承载的重量。丽维的雪橇通常载帐篷。我们把帐篷收在一起,不抽它的支撑杆了,把它们打成类似热狗状的卷儿(顶部除外),紧紧地捆在雪橇上。这可是技术活儿,无论搭帐篷还是拆它,都得既快又有序,丝毫不能乱了手脚。我的雪橇呢,通常是便携式电脑和其他技术设备,包括一块在黑盖子内安放的太阳能吸收板。当我们宿营时,我就把吸收板连接好,并让它在帐篷顶端打开,好吸收太阳光线。约翰给太阳能板安了好几个插座,以保证一块吸收板可给几样设备同时供电。卫星电话、全球定位仪(GPS)、笔记本电脑及摩托罗拉步话机,全靠这一块吸收板提供电能。
    步话机是用于我和丽维拉开距离后通话用的。实际上,我俩从未拉开过很长的距离,但步话机还是有用。即使我俩离得不太远,也没法用直接喊话的惯常方式来说话,因为极地的大风呼啸声足以淹没人的声音。特别是在使用风帆的时候,步话机对我们很有用。
    许多天的行程平安无事,让人心里坦然。只是地形太粗糙,无法滑行。只好改穿防滑钉鞋,拖拉雪橇,艰难地推进。一天也就只走个7英里来的路(11.27公里)。
    一块在黑盖子内安放的太阳能吸收板。当我们宿营时,我就把吸收板连接好,并让它在帐篷顶端打开,好吸收太阳光线。约翰给太阳能板安了好几个插座,以保证一块吸收板可给几样设备同时供电。卫星电话、全球定位仪(GPS)、笔记本电脑及摩托罗拉步话机,全靠这一块吸收板提供电能。
    我俩通常寻个间隙吃午餐或吃小食品,如果都觉得很疲劳了,就停下来宿营和做晚餐。这回,我们支好帐篷,轮到我做饭了。丽维则当“人体除霜器”,用体温来给电子设备加温。温度太低,电子设备不工作。我开始化雪取水时,丽维就坐在一边,用睡眠袋裹好笔记本电脑,夹在她的两膝之间。她把卫星电话放进衬衫里,全球定位仪(GPS)放进内裤里,一块或两块电池则掖进补袜筒里。这些做得了,她就开始写日记,还有就是计算明天的行程。无可避免地,丽维有时会忘了有些东西在她身上取暖,她到外面去小便,脱下内裤时全球定位仪或一块电池就会掉出来。当丽维用体温给电子设备加热时,我不止一次跟她开玩笑:  “嗨,定位仪在你内裤里呢,你不想让我夹着它热一回,掉在地上看我有屁股吗?”第一次开这样的玩笑时,她含糊其词地回答我,“我不知道你跟我说什么。”后来,她就夸奖我及时提醒了她。电子设备变暖后,我们就向明尼苏达的队友们发信息。
    我俩也收取声讯邮件,花上一两分钟听天气状况。有时我也会向队友们诉苦:吃燕麦粥都快吃倒了胃了,从一出发,每天都吃。
    通完信息,我把电话又掖进睡眠袋。过了一会儿,丽维决定给她丈夫伊诺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们已经走了最难走的冰隙区。打完那个电话后,她注意到在通话期间下载了一个短信息。她又向我要电话,我递给她前,翻了一下上面的信息,希望它是一段最新的天气预报或是一个简短的祝福之类的话。但是小屏幕上却读出:  “信号15——送去援助。尽快确认(AsAP)”。
    这是怎么回事?如果队友们已派来了一架飞机,那就没办法让飞机飞回去了。我们就会被“钉”在冰上。麻烦了!在我给大本营打电话时,也给丽维读了那段信息。丽维什么也没说,一翻身马上爬起来,窜出睡袋从雪橇中抽出紧急状况信号机。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已发进了多长时间,以及是否有一架飞机正在飞来寻找我们。
    这个倒霉的信号机究竟怎么回事?
    约翰收到信号之前,他的电话只响过一次。
    “你好吗?”我听他只问了一声便屏住了呼吸,肯定他很紧张。
    “嗨,”我回答道,我的声音与他同样紧张:  “这个文本信息是怎么回事?”
    “我的天呐!你们没事?”
    “我俩很好,”我说道,“快说一下是怎么回事?”
    约翰给我讲述了他是如何收到来自我们信号机的呼叫信号的,以及怎样丢失了声讯邮件,正在他解释的当儿,丽维回到我面前。我从未见过她行动如此利落,信号机确是处在“l”的状态下(即开着)。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美丽地狱
谢莉:真正的探险是心灵之旅
安:我的感受,恰如我的忍耐
丽维:地狱如此美丽

第二章 姐妹精灵
丽维:激情的邀请
安:共同的志趣,一样的性格
丽维:感觉到最真实的自我
安:瞧瞧我的队友们
丽维:为安而食言

第三章 冰钱相叠
谢莉:有否妇女之路
安:债务泥潭与辛酸化缘
谢莉:天无绝人之路
丽维:艰苦训练

第四章 虚惊一场
谢莉:收到遇难信号
安:色彩缤纷的地平线
谢莉:寻求你的回音
安:虚惊一场
谢莉:为虚惊干怀

第五章 沉闷无奈
安:电话忧喜
谢莉:好事多磨
安:美丽的非洲,我的第二故乡
丽维:飞往神话的世界
谢莉:难忘查理

第六章 雱雪迷路
丽维:心系伊诺
安:宁静的内心,狂暴的风雪
谢莉:高原险象
安:肉疼心也痛
丽维:困境中的互相沟通
安:经受考验的友谊与信心

第七章 直逼极心
丽维:无风自飞的心绪
安:收获喝彩的“牧马表演”
丽维:送给安的圣诞礼物
安:丢了晚餐袋
谢莉:极心喜讯
安:在科考站的感受
丽维:谁能理解“女人”一词

第八章 巨人圆屋
谢莉:干丈万古冰
安:云像故人心
丽维:格陵兰的最后通牒
安:“帆,风帆跑了!”
丽维:塔斯马尼亚有人来

第九章 超越耐力
安:沙克利顿冰川真面目
丽维:生死一霎那
安:告别横贯山脉
丽维:不能功败垂成
谢莉:过早的喜讯

第十章 咫尺天涯
安:进忧退亦忧
丽维:命由风定
谢莉:为孩子们而激动
安:劳根划线惊我心
丽维:见证伟大的时刻
谢莉:米尼波利斯所给予的荣誉

第十一章 诗性历史
安:点火引飞机
丽维:飞离冰缘区
安:夜宿城池外
丽维:他捧住我的脸
安:聆听英雄们的絮语
丽维:心中的新梦
谢莉:永不磨灭的标记
安:快乐比幸福更重要
丽维:惟一的路,就是你的脚步

第十二章 余音绕梁
谢莉:永久的回声
维森斯:更有意义的改变
孙:我们社会的激励资源
朱恩克:不可思议的力量
巴瑞特:真正地与众不同
爱伯索-布库兹:真正的敬意
哈伯曼夫妇:创造现代神话
后记: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