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848035
  • 作      者:
    李兆华主编
  • 出 版 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兆华,1947年生,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1981年数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数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兴趣是中国古代数学名著的探讨。近年来留意晚清数学教育变革及相关问题。著作有《算法统宗校释》(1990)、《中国数学史》(1995)、《衡斋算学校证》(1998)等。部分论文结集为《古算今论》(2000)。
    坚信数学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求真、求新、求用。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稿》是第一部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专题著述,比较系统而简明地论述了晚清数学教育近代化的过程。论述的时限是1862年至1911年,重点讨论了学校的数学教育的变化,兼及民间的数学传播,略述科举制度,每个方面内容均以典型事例组成,层次与条理简单明确。
展开
精彩书摘
    清末之前,学校教育与民间传播是中国数学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内容大致包括“道”与“艺”两个方面。道指儒家的理论和观念。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为经典。元代之后,以朱熹等人注释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诗经》、《书经》、《礼记》、《周易》、《春秋》为标准教材。艺谓才能、技艺。①礼、乐、射、御、书、数等实用知识均属“艺”的内容。在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教育中,首重经学。中国古代的学校原很发达,官学、私学及书院无不如此,而科学教育却从未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科学教育与历代选士制度的矛盾始终未能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隋、唐、北宋三代,数学教育虽有例外,而以国子监算学与明算科均置废不常,故亦难有明显效果。循至近代则情形大变。自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设立至癸卯学制随清朝的灭亡(1911)而终结,其间半个世纪,洋务学堂、教会学校以及新式学堂纷纷出现。书院的数量与教学亦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数学教育在内的科学教育成为上述各类学校的重要内容,而官学教育反呈衰象。随着学校的发展,科举制度亦出现改革。经历考试内容、中式名额的变动,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终于废除,科学教育与选士制度的矛盾基本解决。在清末的半个世纪中,兴学堂、废科举的过程亦即科学教育近代化的过程。数学教育的近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构成古代数学教育与现代数学教育之间的转变与过渡。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的传统
第二节 数学教育的近代化

第二章 洋务学堂的数学教育
第一节 同文馆等洋务学堂的建立及其数学教育
第二节 《同文馆算学课艺》
第三节 《广方言馆算学课艺》
第四节 洋务学堂毕业生的数学工作

第三章 书院的数学教育
第一节 书院的改革
第二节 书院的算学课艺概述
第三节 《简易庵算稿》
第四节 《求一得斋算学》

第四章 教会学校的数学教育
第一节 教会学校的数学教育概述
第二节 教会学校编译的数学教科书

第五章 新式学堂的数学教育
第一节 新式学堂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癸卯学制的数学课程
第三节 数学教师群体的形成
第四节 数学教科书的编审
第五节 清末的留学活动与现代数学人才

第六章 民间的数学知识传播
第一节 西方数学著作的翻译
第二节 数学丛书的编纂
第三节 数学杂志
第四节 数学社团
人名书名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