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思想无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5040274
  • 作      者:
    (美)保罗.莱文森(Paol Leviuson)原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保罗·莱文森(PauI Levinson),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音乐人,多才多艺,在文学和传播学两方面成就卓著,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保罗·莱文森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保罗·莱文森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媒介理论著作6部:《思想无羁》、《软性的刀刃》、《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学习赛博空间》;科幻作品20余种,其中长篇5部:《丝绸密码》、《版权通知》、《像素眼》、《借用外星抛力》、《意识灾难》。
  以学术地位和成就而论,保罗·莱文森曾任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会长,科幻作品屡次获美国和世界级大奖和提名奖;他的6部媒介理论著作,除《学习赛博空间》之外,已经全部在中国翻译出版或即将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涉及认识论、技术、媒介、传播的书,带有浓厚的哲学思想思辩色彩。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叙述知识进化,描绘网上世界,也描绘人与技术的关系对我们 理解技术和人类理性颇多启事。 “保罗·莱文森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在人类与技术时代的关系中,他既做鼓动工作,又身体力行。他师从麦克卢汉,创办联合教育公司,是‘思想界全球化’的杰出代表。他写的就是这个主题。他本人就是实实在在的‘思想无羁’。” “莱文森研究的是作为技术产品的知识进化。这是哲学和历史的精心杰作……他的语言举重若轻,闪耀着幽默的光辉……本书意义隽永,富有远见,其明白晓畅令人吃惊……特此郑重推荐之。” “……技术之历史……其叙述引人入胜。本书偏离学究的文风,值得欢迎。”
  “莱文森的思想提升了传播人扮演的角色,使人成为遨游宇宙的船长……在他绝妙的笔端,复杂的东西……成为明白如话的英语。” “……充满哲理睿智……然而,不晓哲学的人也能够看懂。其例证富有人情味,从性爱到呵护孩子都信手拈来、十分亲切。对于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思想无羁》使莱文森跻身名流,成为大名鼎鼎的媒介理论家。他与芒福德、伊尼斯、麦克卢汉比肩而立,和翁、埃吕尔、波斯曼不相伯仲。他思路清晰,洞察媒介演化的历史,把这个历史放在媒介生态学的环境之中去考察。”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中文版序
  进化、知识和技术的相交,是人类生存的驱动力——而且就我们所知,还是宇宙的驱动力。三者的交叉盖源于两大根基。世人皆知,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文化,这是其一;与之盘根错节的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即“西方”的文化(原文如此——译者)。另一个根基就是中国的遗产——“东方”的文化。可惜,这个传统尚未得到充分的描绘,世人对其认识也有不足。
  中国的贡献不只是历史的贡献。请想想中国人发明的火箭。自从火箭问世以来,一切飞离地球的运载工具——从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到今天的空间站,再到火星之旅,一直到更加难以想像的未来的太空发现——所有这一切,全部都依靠中国发明的火箭技术。
  《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沦》这小15,审视太空飞行的认识论意义——也就是它对知识增长和人类命运的意义,同时又考察人类幻想、情感和理性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体现。本书认
  为,这样的技术成长既增加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又增加我们对人类自己的认识。这样获得的知识反过来应用于技术,又使我们重新塑造宇宙——也许这正是人类进化的终极使命,或者说是
  人类存在的理由,也可以说是宇宙存在的理由吧。
  中国在我这本书中屡屡露面,但亮相的次数略嫌不够。因此,我特别感谢本书的译者何道宽先生。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鼓励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去分析中国对人类技术的贡献。
  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努力,几乎每天都在给我们新的启示,使我们更加清楚:我们是如何思维的,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正在做些什么,我们又将要走向何方。
  保罗·莱文森
  美国纽约州怀特平原
  2002年6月3日
展开
精彩书摘
  知识的生物学体现
  迄今为止,我们列举了进化观可能给我们提供的一些教益。对所谓生物认知能力连续体的高端——这是人类一个自负但准确的字眼——对人类智力的运行,尤其是对抽象的哲学论战智
  力,进化的观点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教益。对有机体各个层次的知识,进化的方法也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教益。信息在有机体(不仅仅是人)身上的体现,是构成技术全貌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将详尽描绘技术的全貌。
  用来观察整个有机体世界时,进化认识论认为,进化不仅是有机体的进化,而且是关于外部环境知识的进化,是这种知识的物质体现和传输的进化。这种看法能够使我们获益匪浅。一切有机体的物质材料和结构——纤毛、叶片、爪子、心脏、眼睛和脑子——都是DNA信息或知识的物质表现或体现。这些信息发出的指令是如何用周围的蛋白质形成结构。这些结构之所以保留下来,本身就说明,它们体现的知识在一定限度上是准确的,是世界一鳞半爪的准确反映(而不是很不准确的所谓辛普森[Sir James Young Simpson,1811-1970,英国产科医生——译
  者注]猴子)。
  染色体和生殖材料在这个图像中占有一个非常迷人而独特的地位,因为它们不仅承载着体现在其他生命结构中的知识,而且承载着复制它们自身传输或承载能力的知识。由此可见,DNA——生物世界中的电脑软件CP/M或MS/DOS——在生物知识交换中担负着双重的功能,很像书籍等传播媒介承担的社会职能。书籍不仅在书页里传播信息,而且书籍本身就是如何传递思想的体现,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信息编码的体现,编码和记录之类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对环境敏感的器官比如眼睛和耳朵(在低级有机体身上是黏膜)特别有趣,因为它们不仅体现外部世界机理的知识(眼睛体现关于光的性质的信息),而且也是进一步发现外部现实的知识的载体。这些获取信息的器官在技术中的对应物,就是望远镜和显微镜。
  最令人震惊的是构成我们思维大脑的那一千克左右的物质,因为这种体现DNA指令的物质有能力探入考究DNA指令的工作机制和意义。实际上,凭借手和DNA指令构造的技术,大脑可以改变外部世界的形状(常规技术),有时候还能够改变外部世界的结构(如原子裂变和制造元素),包括改变DNA指令本身(如基因切片),而且甚至能够改变思想的源泉(如人工智能)。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变革周期。
  从知识的生物史出发,我们自然进入另一个课题:知识的技术表现和追求。知识的技术表现和追求,是人的生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本书的主题。承认有机体身上的知识体现,突出了:生物界和思想界中信息和物质的共生关系:无论在DNA的生成和传播核心里,还是在大脑里,还是细胞组织里,亦或是在工具和机器里,如果没有物质的陪伴,知识都是会寸步难行的。同样,细胞、翅膀和机器之所以为细胞、翅膀和机器;也是因为它们有信息给它们赋予活力。
  技术优先
  由此可见,认知的进化论解说给我们提拱的是以下信息:
  1.它把人类伪认识过程解释为对环境的生物适应过程。首先,这种解释和怀疑派对立。它断言,我们确实有能力认识和加工知识。第二,它说明,知识的起源比宗教和形而上朦胧的起源更加实在,更容易调查。
  2.它提出现实和真理是同胞兄弟姐妹的观念,认为现实和真理是客观、独立和调节的机制,它们对生命和知识的成长起作用。
  3.提出所谓康德/波普尔先天知识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知识滥觞于先天的、未分化的、不完美的智力。这种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并塑造我们在世-卜的经验。但是,这种智力的作用主要是探索的作用,它用探索去检测和挑战环境。
  4.它认为,一切有机体结构是DNA信息的物质体现。也就是说,自然选择的知识在有机体结构中的表现,和人类的生产知识在技术中的表现之间,存在着连续性(鸟巢和水獭筑的水坝正处在两种知识之间)。
  于是,进化认识论指出方向、奠定基础,试图弄清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解释我们为何能够解释世界。一切的认识论;哲学和科学的宗旨,都是要解释世界。但是,如果把马克思的话略为解释一下,我们就可以说,我们人的特征,并不是解释自己和解释世界的能力,而是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变化是进化的属性,而且是一切存在的属性,因此变化并非人类特有的能力,然而根据预先构想的规格有意识地去改变事物(就我们所知),却是人类得天独厚的特性。
  技术是中介。凭借技术,我们赋予思想以物质表现,并改变构成我们人和世界的物质。通过技术,我们体现和延伸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客观世界,把我们的理论扩散到宇宙遥远的角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塑造世界。也许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海水、化学反应、电子和力学的知识,甚至掌握了淡化海水的理论;但是除非盖了淡化海水的工厂,把这些知识和理论体现出来,世界上的海水始终是不变的。
  有了技术之后,人就变了,人就从进化的产物变成了进化和变革的生产者,就从现存世界的理解者变成了新世界的创造者。技术的故事实际上是三个主人公——进化、思想和技术——的故事。思想是进化的产物和结果,它如何产生技术并表现于技术之中,以便反过来驾驭进化——这也是技术的故事。本书将从许多侧面研究这个宏伟的故事。
  讲这个故事之前,我们要考虑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给我们提供分析技术的重要指针。这两个问题可以放在前两个主人公——进化和思想——的范围内解决。第一个问题涉及的是,有意识地用理性去安排活动(包括技术活动和非技术活动)是否可能的问题。这就是检视理性本身的问题。用进化论的语言来说,对理性的检视使我们考虑两种进化的关系。一种是无目的的、“盲目”的进化过程,一种是人类理性有目的的、指令的过程。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是:人脑这个进化的产物,何以产生有目的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大脑有目的的行为,
  是和进化相悖的行为。第二个问题并非与第一个问题没有关系,这是一个思想的价值问题。我们对智力作进化描述时,涉及到技术。这个问题是对人类命运充满希望还是感到绝望的问题,它需要我们讨论进化与乐观的问题。
  我们先说理性的问题。
  
  如果把确定性当作改进知识的钥匙,回答是肯定的:非完美主义和乐观主义不可兼容。但是,倘若我们愿意承认,没有积木块似的绝对保障,知识也可以生长——真理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塑造知识的生长形态(给错误敲响警钟),它不必清楚地自我显示——那么,确定性的缺失怎么也不会损害我们改善知识的希望,也不会损害我们在宇宙中的命运。实际上,本章将要提出一个更加有力的观点:确定性的缺乏恰好是我们知识的特征,它使我们的知识成长成为叮能。知识的非完美性和乐观主义并非不可协调,不仅如此,它小足使未来更加美好的基础。
  作为乐观主义的小完美观点的逻辑,是和进化拴在一起的,它可以简单地表述如卜:如果宇宙及其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构造成分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而且其变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无
  法预测的,那么,关于这些构造成分的绝对知识就是不必要的,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假定这样的知识是可能的),因为这类知识的对象可能变化,故对象的变化迟早会使这些知识过时。可以说,在永恒变化的世界中,知识的确定性相当于给已经不存在的东西拍摄清晰而准确无比的照片。假定我们不仅能够拍摄什么样子的照片,而且能够拍摄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照片——宇宙某一个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构造成分的准确的照片,而且这张照片包含了它目前的情况和将来一切可能的情况;那么,既然这种照片必然是多重形象,它们就不可能提供清晰而准确无比的形象,不能表现任何状态比如现在任何一个客体或过程的完美的形象。相反,为了让这些照片适合以上多重情况中的一种以上的情况,就需要这些照片模糊晦涩一些,模糊到足以涉及多重可能性。换句话说,这样的知识需要不完美,且具有猜度性,它才能够适用于宇宙一切可能的情况,包括现在。
  哪怕确定性是可能的,这个确定性要和系统的封闭或不变性质成比例,要和它描绘的无生物界和生物界的开放和非确定性成比例(现代物理学和生物学作如是说),这个确定性才是有用的。实际上,对确定性的追求,会阻碍我们了解存在的真实情况。实际上,确定性的缺乏、猜想的无处不在,正是我们的认知具有拯救能力的特色;僵化的缺失使我们能够追随不可预测性。马拉梅(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法国象征派诗人、理论家,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译者注)说得好:“定义就是杀戮,暗示就是创造。”(to define is to kill,to sug—gest is to create)这句话里饱含着非幼稚的乐观主义的各种机制。           这种乐观主义认为,我们能够认识范围越来越宽广的各种现象。它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不受确定性的影响,其研究范围是无穷无尽的。凡是没有到达这个标准的东西,凡是束缚我们、使我们不能合理探究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悲观主义的依据,悲观主义使我们陷入不确定性而不能改善,陷入僵化的认识论囚牢。
  研究知识的非完美性,使我们能够改善知识,使我们能够凭借技术把知识的改善转化为具体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我们能够指望把知识拓展到什么程度。认知的进化生成论强烈
  地暗示,认知是不完美的(因为一切进化产物都不精确),反过来,如果认知要赶上演化中的宇宙,其不完美似乎又必不可少。现在我们来考虑,认知机制的进化起源,在知识的广度上会告诉我们什么东西。
  ……
展开
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作者中文版序
译者序
平装版序
1988年初版序
谢辞
第一章  思想是进化的产物
进化认识论
进化、现实与真理
先天知识的刺激
进化与不确定的先验
知识的生物学体现
技术优先

第二章   理性与进化
理性之生物学基础
理性之根合乎理性吗?
前理性对非理性:自我超越与理性的自然露头
论原发动因必然的无理性
不能回避的逻辑

第三章    非完美主义与乐观主义
进化之源与无涯知识
激进的非完美观点:
错误在进化中的好处
给生命以思想

第四章    技术:人类思想之体现和被人忽视的哲学革命
未思想化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思想
康德互动论中缺失的一环
马克思论物质中的思想
波普尔“三个世界”的技术调整
富有生产力的知识

第五章    作为认知进化动因的技术
第六章    传播媒介的双重理解
第七章    苏格拉底之技术
第八章    技术与知识界的全球化
第九章    技术和宇宙的进化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重印后记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