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莱文森(PauI Levinson),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音乐人,多才多艺,在文学和传播学两方面成就卓著,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保罗·莱文森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保罗·莱文森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媒介理论著作6部:《思想无羁》、《软性的刀刃》、《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学习赛博空间》;科幻作品20余种,其中长篇5部:《丝绸密码》、《版权通知》、《像素眼》、《借用外星抛力》、《意识灾难》。
以学术地位和成就而论,保罗·莱文森曾任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会长,科幻作品屡次获美国和世界级大奖和提名奖;他的6部媒介理论著作,除《学习赛博空间》之外,已经全部在中国翻译出版或即将出版。
展开
进化、知识和技术的相交,是人类生存的驱动力——而且就我们所知,还是宇宙的驱动力。三者的交叉盖源于两大根基。世人皆知,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文化,这是其一;与之盘根错节的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即“西方”的文化(原文如此——译者)。另一个根基就是中国的遗产——“东方”的文化。可惜,这个传统尚未得到充分的描绘,世人对其认识也有不足。
中国的贡献不只是历史的贡献。请想想中国人发明的火箭。自从火箭问世以来,一切飞离地球的运载工具——从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到今天的空间站,再到火星之旅,一直到更加难以想像的未来的太空发现——所有这一切,全部都依靠中国发明的火箭技术。
《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沦》这小15,审视太空飞行的认识论意义——也就是它对知识增长和人类命运的意义,同时又考察人类幻想、情感和理性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体现。本书认
为,这样的技术成长既增加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又增加我们对人类自己的认识。这样获得的知识反过来应用于技术,又使我们重新塑造宇宙——也许这正是人类进化的终极使命,或者说是
人类存在的理由,也可以说是宇宙存在的理由吧。
中国在我这本书中屡屡露面,但亮相的次数略嫌不够。因此,我特别感谢本书的译者何道宽先生。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鼓励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去分析中国对人类技术的贡献。
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努力,几乎每天都在给我们新的启示,使我们更加清楚:我们是如何思维的,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正在做些什么,我们又将要走向何方。
保罗·莱文森
美国纽约州怀特平原
2002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