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5115133
  • 作      者:
    余兆明, 余智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传输标准、组网技术、组网实例、传输接口等内容。全书共分8章,第1章介绍数字电视传输及其关键技术,第2章介绍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第3章介绍数字电视卫星传输,第4章介绍数字电视在光纤干线上的传输,第5章介绍数字电视在HFC网上的传输,第6章介绍电话网宽带接入技术,第7章介绍数字电视其他传输方式,第8章介绍MPEG?2编解码器接口技术。<br>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多媒体通信专业、通信专业的教学用书,也适应于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从事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的工程技术人员、广大数字电视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
展开
目录
第1章 数字电视传输中的关键技术<br><br>1.1 数字电视传输系统<br>1.1.1 数字通信系统<br>1.1.2 数字电视卫星传输系统<br>1.1.3 数字电视有线传输系统<br>1.1.4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br>1.1.5 有条件接收<br>1.2 数字电视传输中的关键技术<br>1.2.1 能量扩散技术(能量随机分布)<br>1.2.2 外码纠错编码(R-S)<br>1.2.3 数据交织和解交织<br>1.2.4 内码编码,格状编码(TCM)<br>1.2.5 字节到符号映射<br>1.2.6 数字调制<br>1.2.7 π/2旋转不变QAM星座的获得<br><br>第2章 数字电视传输标准<br><br>2.1 美国ATSC数字电视传输标准<br>2.1.1 系统综述<br>2.1.2 ATSC标准的扫描格式和分辨率<br>2.1.3 ATSC标准的视频压缩子系统<br>2.1.4 ATSC标准的传输子系统<br>2.1.5 ATSC标准的有条件接入<br>2.1.6 ATSC标准的射频/发送子系统特性<br>2.1.7 VSB的格状编码器、预编码器、符号映射器和 VSB映射器<br>2.1.8 同步信息<br>2.1.9 导频信号的插入和载波恢复<br>2.1.10 VSB调制器<br>2.1.11 上变频和射频载波偏置<br>2.1.12 ATSC标准接收机部分电路<br>2.1.13 干扰抑制滤波器<br>2.1.14 信道均衡器<br>2.1.15 自适应视频误码淹盖策略<br>2.1.16 ATSC标准系统应用于多种业务<br>2.2 欧洲的DVB数字电视传输标准<br>2.2.1 DVB系统所采用的主要技术与关键部分<br>2.2.2 DVB标准的传输系统<br>2.2.3 欧洲卫星DVB-S系统<br>2.2.4 DVB标准有线传输系统DVB-C<br>2.2.5 DVB标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DVB-T<br>2.2.6 11/12GHz频段的欧洲卫星DVB链路系统<br>2.2.7 20GHz频段的HD-SAT设计<br>2.2.8 HD-SAT的分级<br>2.2.9 多层调制<br>2.2.10 通用接收机<br>2.3 日本ISDB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br>2.3.1 系统综合业务潜力<br>2.3.2 系统移动信道传输性能<br>2.4 DVB-T和ISDB-T的比较<br>2.5 ATSC与DVB的比较<br>2.5.1 ATSC的主要特征<br>2.5.2 DVB的主要特征<br>2.5.3 ATSC和DVB的性能比较<br>2.6 香港对3个标准数字地面电视广播测试的总结报告<br>2.6.1 引言<br>2.6.2 技术测试的目标<br>2.6.3 技术测试的细节<br>2.6.4 实地测试项目<br>2.6.5 结论<br>2.7 香港对欧洲DVB-T系统的详细测试报告<br>2.7.1 实地实验系统<br>2.7.2 实地实验的设备装配和测量步骤<br>2.7.3 实地实验结果<br>2.8 我国提出的几种DTV-T传输草案<br>2.8.1 高级数字电视广播(ADTB)系统传输方案<br>2.8.2 地面数字多媒体/电视广播传输系统(DMB-T)<br>2.8.3 同步多载波扩频地面数字电视传输(SMCC)<br><br>第3章 数字电视卫星传输<br><br>3.1 卫星电视广播频道<br>3.1.1 全球范围卫星广播的频段分配<br>3.1.2 卫星电视频道的划分<br>3.1.3 亚太地区上空主要电视广播卫星分布情况<br>3.1.4 我国上空部分数字卫星电视节目表<br>3.1.5 在我国可收到的卫星电视广播<br>3.2 数字卫星系统<br>3.2.1 卫星广播电视卫星的轨道位置<br>3.2.2 上行发射机或星载转发器的组成<br>3.2.3 数字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br>3.2.4 家用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br>3.2.5 国际卫星数字电视广播参数<br>3.3 数字卫星电视传输系统设计<br>3.3.1 工作频段和星源的选择<br>3.3.2 网络构成<br>3.3.3 网络管理与控制系统<br>3.3.4 网络安全<br>3.3.5 地球站设备配置<br>3.3.6 频率计划<br>3.4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br>3.4.1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的基本组成<br>3.4.2 几种常见的整机结构方案<br>3.4.3 各部分电路分析<br>3.4.4 主要芯片介绍<br><br>第4章 数字电视在光纤干线上传输<br><br>4.1 光纤传输干线<br>4.1.1 光纤的频谱资源<br>4.1.2 数字电视信号在数字信道上传输组网<br>4.1.3 数字电视传输的四级组网<br>4.2 城域网<br>4.2.1 如何组建宽带城域网<br>4.2.2 宽带城域网规划设计原则<br>4.2.3 宽带智能综合业务城域网<br>4.2.4 基于IP的城域网(MAN)流媒体服务系统<br>4.3 CWDM与DWDM、SDH、MSTP在城域网应用的比较分析<br>4.3.1 城域网对光层网络系统的要求<br>4.3.2 粗波分复用CWDM技术的特点<br>4.3.3 5种建网方案比较<br>4.4 基于ATM的电缆调制解调器<br>4.4.1 Cable Modem参考体系结构<br>4.4.2 Cable Modem基本层次<br>4.5 宽带接入网技术<br>4.5.1 宽带接入网类型<br>4.5.2 光纤宽带接入网技术<br>4.5.3 网络一体化及ATM和B-ISDN<br>4.6 数字光纤网中使用的光器件<br>4.6.1 激光器<br>4.6.2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br>4.6.3 合波器(光复用器)与分波器(光解复用器)<br>4.6.4 波长转换器(OTU)<br>4.6.5 波分复用(WDM)系统的工程计算考虑<br>4.7 SDH介绍<br>4.7.1 SDH网络单元设备<br>4.7.2 SDH的速率与帧结构<br>4.7.3 数字复用原理<br>4.7.4 数字交叉连接设备<br>4.8 数字电视在数字光纤网上传输实例<br>4.8.1 SDH传输系统<br>4.8.2 SDH与PDH的接口<br>4.8.3 SDH传输网结构<br>4.8.4 多路MPEG-2复接<br>4.8.5 MPEG-2复接器框图<br>4.8.6 EP-MU100复接器性能指标<br>4.8.7 MPEG-2 OVER SDH系统配置<br>4.8.8 工程组网应用实例<br><br>第5章 数字电视在HFC网上传输<br><br>5.1 HFC系统的组成<br>5.2 数字电视有线传输组网设计考虑<br>5.2.1 HFC系统上、下行信道频谱的划分<br>5.2.2 上行信道信号的调制方式<br>5.2.3 回传信道协议<br>5.2.4 HFC系统设计<br>5.3 环形HFC网络设计<br>5.3.1 HFC的主要网络形式<br>5.3.2 面向未来的HFC环型网络<br>5.3.3 面向未来的HFC网络的设计<br>5.3.4 HFC网络的回传系统<br>5.3.5 网络管理<br>5.4 数字有线电视接收机顶盒<br>5.4.1 机顶盒简介<br>5.4.2 机顶盒涉及的标准<br>5.4.3 机顶盒的关键技术<br>5.4.4 机顶盒所具备的功能<br>5.5 省级数字视频传输平台的建设<br>5.5.1 省级数字视频传输平台建设总体规划<br>5.5.2 技术解决方案<br>5.6 有线网络发展的几点思考<br>5.6.1 电信、卫星通信和有线网络相互融合<br>5.6.2 传输内容数字化<br>5.6.3 拓扑化配置<br>5.6.4 带宽挑战<br>5.6.5 广播点播<br>5.6.6 边缘处理<br>5.6.7 主干网<br>5.6.8 网络前端<br>5.6.9 IVN--分布式的路由器解决方案<br>5.7 超宽带同轴网络<br>5.7.1 宽带IP服务<br>5.7.2 构建虚拟光纤网络<br>5.7.3 利用现有的HFC设备<br>5.7.4 产品简介<br>5.8 有线电视宽带微型网络结构<br>5.8.1 传统的同轴有线电视网络<br>5.8.2 混合光纤同轴(HFC)有线电视系统<br>5.8.3 供电节点的考虑<br>5.8.4 PDN结论<br>5.8.5 微型光纤节点的考虑<br>5.8.6 结论<br>5.9 HFC接入ATM网络中实现多种业务传输<br>5.9.1 基于IP的HFC网络的基本结构<br>5.9.2 业务综合<br>5.9.3 接入控制单元<br>5.9.4 MAC协议<br>5.10 HFC网络作为SME(中小型企业)的接入解决方案<br>5.10.1 光纤和铜线<br>5.10.2 无线接入<br>5.11 用于工业集团的HFC网络<br>5.12 HFC网络结构的演变<br>5.12.1 传输需求<br>5.12.2 用于交互业务的DVB?DAVIC模型<br>5.12.3 结构<br>5.12.4 FTTC/微型光纤节点结构<br>5.12.5 最终结构:光纤到家庭/大楼<br>5.12.6 服务质量(QoS)要求<br>5.12.7 语音通信<br>5.13 传输基于IP的住宅电视业务<br>5.13.1 基于IP的视频传送对于CATV方案的竞争性的定位<br>5.13.2 整体网络结构<br>5.13.3 为满足苛刻的QoS要求的流量工程<br>5.13.4 IP多点广播要求<br>5.13.5 商业场合上的考虑<br><br>第6章 电话网宽带接入技术<br><br>6.1 xDSL宽带接入网<br>6.1.1 xDSL宽带接入网的分类<br>6.1.2 xDSL宽带接入网<br>6.2 ADSL<br>6.2.1 参考模型<br>6.2.2 性能<br>6.2.3 传送模式<br>6.2.4 频谱和比特分配<br>6.2.5 纠错<br>6.2.6 比特率适配<br>6.2.7 ADSL的特征<br>6.3 VDSL<br>6.3.1 系统参考模型<br>6.3.2 传送模式<br>6.3.3 性能<br>6.3.4 发送频谱<br>6.3.5 功率消耗<br>6.3.6 传输技术<br><br>第7章 数字电视其他传输方式<br><br>7.1 无线多点分配系统(LMDS)在宽带网中的应用<br>7.1.1 LMDS宽带接入网技术<br>7.1.2 系统概貌<br>7.1.3 LMDS系统<br>7.1.4 基本原理<br>7.1.5 工作频率<br>7.1.6 LMDS采用的技术<br>7.1.7 LMDS与其他接技术的比较<br>7.1.8 应用<br>7.1.9 结论<br>7.2 在无线局域网上实现H.263+视频通信<br>7.2.1 ITU?T的建议H.263和H.263+<br>7.2.2 RTP/RTCP打包方案<br>7.2.3 IEEE 802.11网络<br>7.2.4 Kinesis<br>7.3 高速无线网络中综合业务的媒体访问控制<br>7.3.1 基于动态媒体访问控制(SND-MAC)<br>7.3.2 SND-MAC的应用<br>7.4 电力线载波宽带接入网技术<br><br>第8章 MPEG-2编解码器接口技术<br><br>8.1 MPEG-2数据信号的接口<br>8.1.1 同步并行接口(SPI)<br>8.1.2 同步串行接口(SSI)<br>8.1.3 异步串行接口(ASI)<br>8.2 MPEG-2数据接口中使用的低压差分芯片(LVDS)<br>8.2.1 LVDS介绍<br>8.2.2 使用LVDS的趋势<br>8.2.3 在低噪声和低功耗时获得速度<br>8.2.4 LVDS应用<br><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