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编电信技术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5115451
  • 作      者:
    吴德本, 李惠敏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新编电信技术概论》内容新颖,覆盖面宽。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重从基本概念出发讲清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避免了繁琐的数学推导。
    《新编电信技术概论》可作为大专院校电信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通信、广电等部门的工程技术。
展开
作者简介
    吴德本,1962年7月毕定于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师,至今。曾任经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现任北京邮电信工程学院教授。在北京邮电大学曾主讲线性代数、网络理论、最优化方法、能信一书的主编之一。主讲并录制《现代电信技术概论》VCD一套,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发行。<br>    李惠敏,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在北京邮电大学内外曾主讲模似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程控交换、现代交换技术。<br>    他们共同编著《通信概论》、《信息高速公路》、《现代电信技术概论》。<br>    10多年来,他们多次邀到全国各地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广电、中兴通讯、巨龙通讯、润迅通信、润汇通信、大庆油田通信公司、大港油田通信公司、海军通信部、总参通信中等单位讲授现代电信技术,,深受各类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讲述现代电信的相关概念、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工作原理。    、
    全书共分13章。第一章基本概念,介绍信号的频域分析、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二进制、多进制等,为非通信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做知识准备。第二章数字化技术及SDH,是学习后续各章的基础。其他各章内容包括数据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数字微波中继通信与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接入网,交换技术,NO。7信令系统,多媒体技术,智能网,电信管理网(TMN)以及信息安全技术。
    本书内容新颖,覆盖面宽。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重从基本概念出发讲清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避免了繁琐的数学推导。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电信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通信、广电等部门的工程技术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基本概念<br>1.1 信号和信道<br>1.1.1 正弦信号<br>1.1.2 信号的频域分析<br>1.1.3 信道<br>1.1.4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br>1.2 信息和信息量、二进制和多进制<br>1.3 基础网、业务网、支撑网<br>1.3.1 基础网<br>1.3.2 业务网<br>1.3.3 支撑网<br>第二章 数字化技术及SDH<br>2.1 数字系统概述<br>2.2 数字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br>2.3 数字终端技术<br>2.3.1 A/D变换<br>2.3.2 PCM 30/32系统帧结构<br>2.4 同步技术<br>2.4.1 位同步<br>2.4.2 帧同步<br>2.4.3 复帧同步<br>2.4.4 数字同步网<br>2.5 数字传输技术<br>2.5.1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br>2.5.2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br>2.6 数字复接技术<br>2.6.1 数字复接系列<br>2.6.2 复接方法<br>2.6.3 正码速调整<br>2.7 电视信号数字化、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简介<br>2.7.1 电视信号<br>2.7.2 电视信号的A/D变换<br>2.7.3 数字图像信号的格式<br>2.7.4 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功能<br>2.7.5 卫星数字电视系统中的纠错编码<br>2.8 同步数字系列(SDH)<br>2.8.1 同步数字系列的产生<br>2.8.2 SDH的基本概念和特点<br>2.8.3 SDH网络单元<br>2.8.4 SDH的速率与帧结构<br>2.8.5 SDH复用结构<br>2.8.6 映射和同步复用原理<br>2.8.7 SDH的组网技术<br>2.9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与宽带ISDN(B-ISDN)<br>2.9.1 ISDN出现的背景<br>2.9.2 ISDN的基本概念<br>2.9.3 ISDN的业务及应用<br>2.9.4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简介<br>第三章 数据通信技术<br>3.1 数据通信概述<br>3.1.1 数据通信的特点<br>3.1.2 数据通信系统构成<br>3.1.3 通信软件<br>3.1.4 传输代码<br>3.1.5 数据传输方式<br>3.1.6 差错检测及控制<br>3.1.7 数字数据网(DDN)<br>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br>3.2.1 网络协议及网络体系结构<br>3.2.2 物理层<br>3.2.3 数据链路层<br>3.2.4 网络层<br>3.2.5 运输层<br>3.2.6 高层协议<br>3.3 计算机局域网<br>3.3.1 局域网的特点<br>3.3.2 局域网的组成<br>3.3.3 局域网协议——IEEE 802标准<br>3.3.4 以太网及IEEE 802.3 标准<br>3.3.5 令牌总线(802.4 标准)<br>3.3.6 令牌环(802.5 标准)<br>3.3.7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br>3.3.8 无线局域网(WLAN)<br>3.4 TCP/IP<br>3.4.1 TCP/IP简介<br>3.4.2 TCP/IP的优点<br>3.4.3 TCP/IP的组成<br>3.4.4 TCP/IP协议地址<br>3.4.5 网际层<br>3.4.6 运输层<br>3.4.7 应用层<br>3.5 网络互连设备<br>3.5.1 网络互连设备分类<br>3.5.2 中继器<br>3.5.3 集线器(Hub)<br>3.5.4 网桥<br>3.5.5 路由器<br>3.6 广域网<br>3.6.1 X.25协议标准<br>3.6.2 X.75协议<br>3.6.3 帧中继(Frame Relay)技术<br>3.7 因特网( Internet)<br>3.7.1 Internet的优点<br>3.7.2 Internet的工作文件<br>3.7.3 Internet运行管理的组织机构<br>3.7.4 Internet的基本信息服务<br>3.7.5 IP电话(IP Phone)技术<br>3.7.6 IP虚拟专用网(IP-VPN)<br>第四章 光纤通信<br>4.1 概述<br>4.1.1 光纤通信的概念及发展方向<br>4.1.2 光纤通信的工作窗口<br>4.2 光纤<br>4.2.1 光纤的结构和分类<br>4.2.2 光纤的传输特性<br>4.3 光发射机<br>4.3.1 光源<br>4.3.2 光发射机的组成<br>4.3.3 数字光纤通信的线路码型<br>4.4 数字光接收机<br>4.4.1 光接收机的组成<br>4.4.2 光电检测器<br>4.5 光中继器<br>4.6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br>4.7 光波分复用(WDM)<br>4.7.1 波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形式<br>4.7.2 波分复用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br>4.7.3 波分复用系统的主要特点<br>4.8 新型光纤<br>4.8.1 非零色散光纤(G.655光纤)<br>4.8.2 全波光纤<br>4.8.3 用于局域网的新型多模光纤<br>4.9 全光通信网简介<br>4.9.1 全光网的基本概念<br>4.9.2 全光网的特点<br>4.9.3 全光网的关键技术<br>4.9.4 当前全光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br>第五章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与卫星通信<br>5.1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br>5.1.1 微波通信的特点<br>5.1.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br>5.1.3 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br>5.2 卫星通信<br>5.2.1 卫星通信概述<br>5.2.2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br>5.2.3 卫星通信的技术体制<br>5.2.4 甚小天线地球站(VSAT)卫星网络系统<br>第六章 移动通信<br>6.1 移动通信概述<br>6.1.1 移动通信的特点<br>6.1.2 移动通信网具有的功能<br>6.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br>6.1.4 移动通信系统的体制<br>6.1.5 我国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br>6.2 泛欧数字蜂窝系统(GSM)<br>6.2.1 GSM 系统概述<br>6.2.2 GSM系统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br>6.2.3 GSM系统的接口、区域定义和系统编号<br>6.2.4 GSM 无线接口的信道、帧和突发脉冲<br>6.2.5 GSM提供的业务<br>6.2.6 接续过程举例<br>6.3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br>6.3.1 概述<br>6.3.2 GPRS的主要特点<br>6.3.3 GPRS的业务<br>6.3.4 GPRS总体结构、接入接口和参考点<br>6.3.5 GPRS的协议<br>6.3.6 空中接口的信道构成<br>6.3.7 GPRS的路由管理<br>6.4 码分多址(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br>6.4.1 码分多址系统概述<br>6.4.2 CDMA技术基本原理<br>6.4.3 CDMA系统的特点<br>6.4.4 CDMA的关键技术<br>6.5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br>6.5.1 概述<br>6.5.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br>6.5.3 3G涉及的若干技术<br>6.6 后3G(4G)及正交频分复用(OFDM)<br>6.6.1 后3G(4G)<br>6.6.2 OFDM<br>第七章 接入网<br>7.1 接入网的由来及含义<br>7.2 接入网的适用对象<br>7.2.1 接入网的适用业务<br>7.2.2 接入网适用通道<br>7.2.3 接入网采用的传输媒质<br>7.2.4 接入网的接口标准<br>7.3 接入网的接口技术<br>7.3.1 V5 接口概述<br>7.3.2 V5接口的协议结构<br>7.4 接入网的传输技术<br>7.5 光接入网(OAN)<br>7.5.1 基本概念<br>7.5.2 光纤接入网的参考配置<br>7.5.3 光纤接入网的应用类型<br>7.5.4 光纤接入网的业务支持能力<br>7.5.5 光配线网(ODN)<br>7.6 双绞线接入网<br>7.6.1 高速数字用户线(HDSL)<br>7.6.2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br>7.6.3 甚高速率数字用户环路(VDSL)<br>7.6.4 其他DSL技术<br>7.7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接入网<br>7.7.1 HFC的结构<br>7.7.2 HFC的频谱分配<br>7.7.3 HFC 的优缺点<br>7.7.4 HFC的前景<br>7.8 无线接入网<br>7.8.1 无线接入网概述<br>7.8.2 固定无线接入网<br>7.8.3 移动无线接入<br>第八章 交换技术<br>8.1 电信交换概述<br>8.1.1 交换机和通信网的概念<br>8.1.2 交换机的基本功能<br>8.1.3 各种交换方式<br>8.2 电路交换原理<br>8.2.1 数字交换概念<br>8.2.2 数字交换网络<br>8.2.3 数字交换机的组成<br>8.2.4 电路交换过程<br>8.3 ATM交换技术<br>8.3.1 ATM的基本概念<br>8.3.2 ATM的复用<br>8.3.3 信元结构和虚通道(VP)、虚通路(VC)概念<br>8.3.4 ATM协议模型<br>8.3.5 ATM交换系统<br>8.4 ATM网络支持IP<br>8.4.1 IP与ATM结合是Internet发展的需要<br>8.4.2 IP与ATM结合的方式<br>8.4.3 IP交换技术<br>8.5 多协议标记交换<br>8.5.1 MPLS基本概念<br>8.5.2 MPLS涉及的专业术语<br>8.5.3 MPLS基本网络结构及标记交换过程<br>8.5.4 MPLS的技术特点<br>8.5.5 标记及其分配方式<br>8.5.6 标记交换路径(LSP)的建立<br>8.5.7 MPLS相关技术<br>8.5.8 数据驱动与控制驱动<br>8.6 软交换技术概述<br>8.6.1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br>8.6.2 软交换的定义和特点<br>8.6.3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框架结构<br>8.6.4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br>8.6.5 软交换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br>第九章 No.7信令系统<br>9.1 信令的基本类型<br>9.1.1 按信令的作用区域划分<br>9.1.2 按信令的功能划分<br>9.1.3 按信令传输方式划分<br>9.2 中国No.1信令简介<br>9.2.1 线路信令<br>9.2.2 记发器信令<br>9.3 No.7 信令系统的基本概念<br>9.3.1 No.7 信令系统的功能结构<br>9.3.2 信令单元的类型及格式<br>9.4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和事务处理能力(TC)<br>9.4.1 包含SCCP及TC的No.7信令规程结构<br>9.4.2 SCCP模块对MTP功能的扩展<br>9.4.3 SCCP业务功能<br>9.4.4 事物处理能力协议(TC)<br>9.5 No.7信令网的组成结构<br>9.5.1 几个术语<br>9.5.2 信令工作方式<br>9.5.3 No.7信令网结构<br>9.5.4 信令网编号<br>第十章 多媒体技术<br>10.1 多媒体技术概述<br>10.1.1 什么是多媒体<br>10.1.2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br>10.1.3 多媒体系统的类型<br>10.2 多媒体信息处理(压缩编码)技术简介<br>10.2.1 压缩编码技术概述<br>10.2.2 图像数据压缩的基本方法<br>10.3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br>10.3.1 CCIR601建议(电视演播室数字编码的国际标准)<br>10.3.2 JBIG二值图像通信压缩标准<br>10.3.3 JPEG(T.81)静止图像编码标准<br>10.3.4 H.261可视电话、电视会议编码标准<br>10.3.5 MPEG-1存储介质图像编码标准<br>10.3.6 MPEG-2(H.26X)一般视频编码标准<br>10.3.7 MPEG的音频编码<br>10.3.8 AC-3系统<br>10.3.9 MP3<br>10.3.10 MPEG-4简介<br>10.3.11 MPEG-7简介<br>10.3.12 MPEG-21简介<br>10.3.13 HDTV简介<br>10.4 多媒体通信和同步技术<br>10.4.1 概述<br>10.4.2 多媒体通信提供的业务<br>10.4.3 多媒体通信的特点<br>10.4.4 多媒体对通信网的要求<br>10.4.5 多媒体通信的同步技术<br>10.5 流媒体技术简介<br>10.5.1 流媒体系统的实现与组成<br>10.5.2 流媒体传输方式<br>10.6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br>10.6.1 基本概念<br>10.6.2 CSCW的关键技术<br>10.7 多媒体终端<br>10.7.1 多媒体计算机<br>10.7.2 机顶盒<br>第十一章 智能网<br>11.1 智能网概述<br>11.1.1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br>11.1.2 智能网的特点<br>11.1.3 智能网业务<br>11.2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br>11.2.1 业务平面(SP)<br>11.2.2 全局功能平面(GFP)<br>11.2.3 分布功能平面(DFP)<br>11.2.4 物理平面(PP)<br>11.3 实例<br>第十二章 电信管理网(TMN)<br>12.1 概述<br>12.1.1 电信管理网的产生<br>12.1.2 ITU-TMN与各专业网管系统的关系<br>12.1.3 电信企业的管理需求<br>12.1.4 TMN综合应用平台涉及的先进技术<br>12.2 基于NSA体系结构的网络管理系统<br>12.3 电信管理网(TMN)的组成<br>12.3.1 TMN体系结构概念<br>12.3.2 TMN的组成<br>12.3.3 TMN的标准接口<br>第十三章 信息安全技术<br>13.1 现代电信系统安全的重要性<br>13.1.1 现代电信系统面临的威胁<br>13.1.2 信息安全保护需求<br>13.2 信息安全技术的实现<br>13.2.1 信息系统安全对策<br>13.2.2 实体安全技术<br>13.2.3 数据安全技术<br>13.2.4 软件安全技术<br>13.2.5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br>13.2.6 网络安全技术<br>13.3 防火墙技术简介<br>13.3.1 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性<br>13.3.2 防火墙的主要技术<br>13.3.3 防火墙存在的问题<br>13.3.4 新一代防火墙<br>13.4 因特网安全及其防范措施<br>13.4.1 因特网安全问题<br>13.4.2 因特网安全防范措施<br>附录1 RS-232的引脚分配<br>附录2 空调制解调器(Null Modem)连接<br>英文缩写词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