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换热设备污垢与对策:第二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30124561
  • 作      者:
    杨善让,徐志明,孙灵芳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换热设备污垢与对策(第2版)》基于作者近八年污垢问题的研发体会,结合近期500余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读心得,按照第一版的体系和风格,补充了相当数量新内容,原有内容也进行了部分更新和改写,篇幅扩充了一倍多,以适应污垢科技发展和工程应用的需要。换热设备污垢的形成是一个有着能量、质量和动量传递的物理/化学过程,有时还伴有生物活动。污垢的存在给换热设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换热设备污垢的形成机制、监测和对策的研究成为节能技术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热界一直关注、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介绍了换热设备污垢的基本概念、分类,污垢耗费的估算及污垢研究简史。第二、三章讨论了各类污垢的形成过程,着重分析了影响污垢特性的主要因素,介绍了有影响的预测模型。第四章罗列了污垢监测技术、设备和污垢实验数据的采集、评价及利用。第五至八章阐明了各种防垢、抑垢和除垢对策,以及这些对策的利用和效果评价方法。书末附有美国管式换热器制造商协会(TEMA)的最新版污垢系数值和内容索引。《换热设备污垢与对策(第2版)》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实用,理论和应用密切结合。
  《换热设备污垢与对策(第2版)》可供动力、化工、冶金、交通、航空、石油、核能、食品、建材、造纸、纺织等工业部门中从事换热设备科研、设计、运行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科技参考书或研究生选修课教材。
展开
精彩书摘
  文献[137]认为,上述结渣指数预报正确性低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煤的灰熔点、灰成分和灰黏度指标不能完全反映煤灰在结渣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具体理由为:
  (1)煤质中矿物质分布是不均匀的,某些矿物质的偏析(如Fe2O3碱金属)将对结渣造成重要影响,而灰成分、灰熔点和灰黏度是煤灰充分混合测得的性质;
  (2)煤中矿物质与煤灰成分不能等同。矿物质是以物相形式存在,它的物理性态存在特殊性。另外,某些矿物质在高温和炉内环境下会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不能忽略这种不稳定行为造成的影响;
  (3)灰熔点测试是在缓慢加热条件下对整块样品进行的,而煤灰粒度较小,加热速率极快,它的熔融过程有其特殊的地方;
  (4)炉内气氛变化会改变灰粒中某些元素的价态,进而改变整体灰粒的物理性质;
  (5)不同地区煤质存在很大差异,结渣、沾污指数应和一定的煤质相对应。
  另一方面,煤灰的结渣、沾污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结渣除了与煤的潜在结渣倾向有关外,还与下列一些因素有关:
  (1)与锅炉结构形式、燃烧器结构及布置方式、锅炉设计参数有关;
  (2)与锅炉运行工况有关(包括炉内烟气温度、煤粉细度等);
  (3)与受热面的布置有关(包括管径、节距、卫燃带等);
  (4)与炉内空气动力工况(气粉刷墙,烟温局部过高等)。
展开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版前言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概论
§1.1 污垢对换热设备的影响
§1.2 换热设备污垢研究的意义
§1.3 污垢的分类
1.3.1 按工艺过程
1.3.2 按工质状态
1.3.3 按随时间变化特性
1.3.4 按污垢形成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
1.3.5 其他分类法
§1.4 污垢耗费的估算(垢害的定量估计)
1.4.1 污垢耗费的组成
1.4.2 污垢耗费的估算例
§1.5 污垢研究简史、现状与展望
1.5.1 污垢研究简史
1.5.2 换热设备污垢研究的现状
1.5.3 换热设备污垢研究的展望
附录生物污垢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污垢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污垢的形成过程
2.1.1 概述
2.1.2 起始
2.1.3 输运
2.1.4 附着
2.1.5 剥蚀
2.1.6 老化
§2.2 污垢形成的输运机制
2.2.1 对流输运
2.2.2 外力输运
2.2.3 惯性输运
2.2.4 碰撞
§2.3 污垢形成的附着机制
2.3.1 胶体的稳定性
2.3.2 附着机制
2.3.3 附着时间
2.3.4 细胞附着特性
§2.4 污垢形成的剥蚀机制
2.4.1 近壁区的湍流结构
2.4.2 沉积于表面上的粒子受力分析
2.4.3 粒子剥离率
2.4.4 剥离对粒子沉积的影响
§2.5 污垢形成的诱导期
2.5.1 表面材料的影响
2.5.2 析晶污垢的诱导期
2.5.3 颗粒污垢的诱导期
§2.6 污垢影响因素分析
2.6.1 换热器运行参数的影响
2.6.2 换热器结构参数的影响
2.6.3 流动介质性质的影响
2.6.4 环境因素对生物污垢的影响
2.6.5 致垢条件阈值
§2.7 强化传热方法对污垢特性的影响
2.7.1 评价方法
2.7.2 强化传热方法对化学反应污垢的影响
2.7.3 强化传热方法对析晶污垢的影响
2.7.4 强化传热方法对颗粒污垢的影响
2.7.5 扩展表面对污垢特性的影响
2.7.6 粗糙表面对污垢特性的影响
2.7.7 强化件局域的污垢特性
2.7.8 其他强化方法对污垢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污垢积聚的预测(模型)
§3.1 经验模型
§3.2 颗粒污垢预测模型
§3.3 化学反应污垢预测模型
§3.4 析晶污垢预测模型
§3.5 腐蚀污垢预测模型
3.5.1 腐蚀污垢机制
3.5.2 腐蚀污垢模型
3.5.3 微生物引起的腐蚀污垢
§3.6 生物污垢预测模型
3.6.1 黏膜的组成
3.6.2 黏膜特性
3.6.3 预测模型
§3.7 凝固污垢预测模型
3.7.1 静止系统
3.7.2 流动系统
3.7.3 多组分流体
§3.8 混合污垢的特征
§3.9 气侧污垢预测
3.9.1 利用煤灰物理性质进行预测
3.9.2 依据换热设备运行特性进行预测
3.9.3 煤灰结渣倾向的模糊判别法
§3.1 0食品污垢的预测
§3.1 1污垢预测的概率模型
3.1 1.1 污垢模型的随机性分析
3.1 1.2 污垢预测概率模型的建立
3.1 1.3 初始污垢热阻的确定
3.1 1.4 达到临界污垢热阻时间的确定
3.1 1.5 污垢热阻随时间变化率的平均值的确定
§3.1 2通用模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污垢监测及数据评价
§4.1 概述
§4.2 污垢监测的热学法
4.2.1 污垢热阻法
4.2.2 温差监测法
§4.3 污垢监测的非热学法
4.3.1 直接称重法
4.3.2 厚度测量法
4.3.3 压降测量法
4.3.4 放射性技术
4.3.5 时间推移电影法
4.3.6 液晶瞬态法
4.3.7 光学法
4.3.8 超声脉冲反射法
4.3.9 钙离子浓度法
§4.4 液侧污垢监测技术
4.4.1 液侧污垢的实验研究设备
4.4.2 液侧污垢特性参数的测量
4.4.3 液侧污垢的监测设备
§4.5 气侧污垢监测技术
4.5.1 垢量测管
4.5.2 酸沉积测管
4.5.3 热流计
4.5.4 锅炉对流换热面污垢在线监测技术
4.5.5 气侧污垢监测设备的比较
§4.6 现场数据的获取与利用
4.6.1 现场数据的价值
4.6.2 在线监测技术
4.6.3 旁路监测器
4.6.4 现场数据的利用
§4.7 污垢数据的评价与利用
4.7.1 污垢测量的误差分析
4.7.2 污垢热阻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7.3 提高污垢数据可靠性的建议
4.7.4 污垢数据利用工具简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防垢对策——设备投运前所采取的策略
§5.1 污垢对换热器设计的影响
5.1.1 污垢对传热的影响
5.1.2 污垢对流动压降的影响
§5.2 换热器设计时污垢数据的来源
§5.3 换热器设计时考虑污垢的方法
5.3.1 污垢热阻(污垢系数)
5.3.2 洁净系数
5.3.3 冗余面积百分数
§5.4 换热器型式、材料和表面处理方式的选择
5.4.1 换热器型式的选择
5.4.2 换热器材料的选择
5.4.3 表面防垢措施及其评价
§5.5 考虑污垢时换热器的设计
§5.6 考虑污垢时换热器网络系统的设计
5.6.1 换热器网络污垢特点
5.6.2 网络设计中考虑污垢的夹点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抑垢对策——设备运行阶段所采取的策略
§6.1 运行前的检查与试验
6.1.1 检查
6.1.2 水压试验
§6.2 冷却水污垢的抑制策略
6.2.1 化学法
6.2.2 物理法
6.2.3 新技术
§6.3 气侧污垢的抑制策略
6.3.1 燃料清洗技术
6.3.2 运行工况控制技术
6.3.3 燃料添加剂的应用技术
6.3.4 表面清洗技术
6.3.5 急冷技术
6.3.6 气体净化技术
§6.4 运行中液侧污垢的抑制策略
6.4.1 析晶污垢和凝固污垢
6.4.2 化学反应污垢
6.4.3 腐蚀污垢
6.4.4 微生物污垢
6.4.5 锅炉水处理
§6.5 考虑污垢的启停程序优化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除垢对策——污垢形成后所采取的策略
§7.1 概述
§7.2 换热器的最佳清洗周期
7.2.1 蒸发器离线清洗的最佳周期
7.2.2 凝汽器在线管理的优化模型
7.2.3 计及风险水平的最佳清洗周期
§7.3 机械清洗技术
7.3.1 机械清洗的机制研究
7.3.2 机械清洗的特点
7.3.3 机械清洗方法
§7.4 化学清洗技术
7.4.1 化学清洗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7.4.2 化学清洗的特点
7.4.3 化学清洗方法
§7.5 污垢在线清洗技术
7.5.1 在线机械清洗技术
7.5.2 在线化学清洗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污垢对策的评价、选用与展望
§8.1 污垢对策的评价
§8.2 防垢技术的评价
§8.3 抑垢技术的评价
8.3.1 静态试验法
8.3.2 动态试验法
8.3.3 重量法
8.3.4 核磁共振谱线法
8.3.5 分形法
8.3.6 恒定组分法
§8.4 除垢技术的评价
§8.5 当前对策研究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8.6 对策选用的一般原则和实施步骤
8.6.1 对策选用的一般原则
8.6.2 对策选用的实施步骤
§8.7 对策技术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一些物质的热导率
附录Ⅱ再沸器污垢系数的推荐值
附录Ⅲ板式换热器的污垢系数
附录Ⅳ美国管式换热器制造商协会(TEMA)推荐的污垢系数(第八版,1998)
附录Ⅴ各种材料的相互作用能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