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结核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是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变特征为特异性增生性肠炎,临诊主要表现顽固性腹泻、进行性消瘦。
病原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是一种无运动能力、不形成荚膜和芽孢的小杆菌,具有抗酸染色特性,这和结核杆菌相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粪便内可存活4-8个月。但对热及紫外线敏感,75%酒精和10%漂白粉能很快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牛,其次是羊,以幼龄羊最易感,往往经数月或数年的潜伏期后,到成年才出现临床症状,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病原菌主要集中在病羊的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内,通过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等,再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羊。机体抵抗力下降、饲料中无机盐和维生素缺乏等均可促发本病。
症状发病初期为间歇性腹泻,粪便稀薄带恶臭,病羊体温、食欲、精神等常无异常。后期为持续性腹泻,水样便,病羊消瘦、衰弱、脱毛、卧地,可并发肺炎。病程一般3-4个月,有些病例可拖6个月至2年,最终因衰竭而死亡。
病理变化病羊尸体极度消瘦,可视黏膜苍白,皮下与肌间脂肪胶样浸润。回肠、盲肠和结肠的肠壁明显增厚,肠黏膜表面凹凸不平,似脑回(不如牛典型)或地毯(图10-l,10-2)。肠系膜淋巴结坚硬,切面灰白或灰红,均质,呈髓样变(图10-3)。镜下可见肠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程度不等的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增生,也可见巨细胞形成。抗酸染色时上皮样细胞中有大量红色副结核杆菌。淋巴结的变化基本同肠(图10-4,10-5)。
诊断根据临诊表现、特征病变及抗酸染色(病理组织切片或粪便黏液涂片)即可确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