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舍饲槽、运动场的卫生条件、状况,粪便的清除及处理情况,对疫病的发生甚为重要。例如,圈舍泥泞、饲槽不洁,常为仔猪副伤寒的发病条件;环境不卫生及母猪乳头不洁,可成为大肠杆菌病的致病因素。
饲料的组成、种类、质量与数量、贮存及调制方法与饲喂制度,不仅影响猪体的发育、营养,更常为某些代谢紊乱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或中毒性疾病提示诊断依据。例如,母猪自妊娠后期开始直至哺乳期间,长期饲喂单一饲料或饲料中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与不足,常是仔猪营养不良的根本原因;青饲料、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补充不足,多会引起仔猪的佝偻病、白肌病、维生素缺乏症或贫血等营养代谢紊乱性疾病,并由于机体抵抗力的降低而易发生继发性感染或传染病;用霉败的饲料或捂垛的谷实不经处理饲喂,可造成中毒病及胃肠炎;饲料的调制方法不当,或在加工、贮存过程中混入、形成有毒物质,常是饲料中毒(如亚硝酸盐中毒、食盐中毒、各种农药中毒等)的致病原因。
饲料与饲喂制度的突然改变,不但可暂时影响猪只的食欲,甚至可造成消化不良性的胃肠疾病。此外,饲料的供应及来源、饲料的种植与利用、有否有毒植物等均应注意了解。
有关饲养、管理、卫生情况中如有可疑线索,必要时应及时进行实际的现场勘查,以便确切地掌握情况。上述情况的调查了解,不仅可为致病原因提供线索,且有利于诊断,也可为改善饲养、管理及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其他如猪群的繁殖情况,种公猪及母猪的性能及其利用,有否近亲繁殖,流产、死胎的有无,产仔性能及仔猪的成活率等,亦应注意了解。如妊娠母猪有习惯性流产与死胎,除应注意饲养、管理外,尚应考虑某些传染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乙型脑炎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