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菊花的繁殖
3.3.1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包括扦插、分株、压条、嫁接及组织培养等。即以母本植株上的一部分营养器官为繁殖材料,不通过雌雄细胞的有性结合过程而取得新的植株。无性繁殖有利于保持原品种的性状。一般培育菊花,多采用无性繁殖法。
(1)扦插
在诸多无性繁殖法中,扦插最为简便易行。由于用的材料不同,菊花的扦插又可分为脚芽扦插、嫩枝扦插、茎段及单芽扦插。
脚芽扦插通常在10月下旬或11月进行。这时可以看花取芽,品种准确无误(具体操作请见“采芽”部分)。这里要强调几点,以确保插穗成活:选芽不必过长,5~7cm就足够了;脚芽的颜色,浓绿的要比黄绿的好;扦插后浇1遍透水,以后不干不浇,水大易烂。
嫩枝扦插4—8月均可进行。采嫩枝顶端5~7cm,去掉下面2~3片叶子即可扦插。培育三权九顶菊应在4~5月扦插,独本菊可在6月扦插,案头菊可延至7月下旬扦插。一般说,6月份扦插温度最合适,生根快(15~20天),成活率也高。选定品种后,在扦插前10天左右,应对母株加强肥水管理,促其枝条生长充实健壮。
茎段及单芽扦插在缺乏足够的嫩枝或偶遇珍稀品种却又只能得到几个茎段、数枚叶片时,可采用茎段扦插或单芽扦插的方法来得到新的菊株。茎段扦插要选生长充实、长2~3cm、具两片叶子的茎段作插穗(茎秆中下部、中心已变白者不易生根,不要采用),去掉下面的叶片,在叶腋下数毫米处以利刃削平,上面叶片以上的茎保留23mm,截断时不要伤及叶腋间的隐芽。如所留叶片面积过大,可剪去1/2。将处理过的插穗扦插在粗沙中,浇透水,放遮荫处,在20℃条件下,20天左右生根。叶腋间的隐芽萌动后1周,根长到1~2cm,即应分别栽人小盆。利用茎段扦插并不比嫩枝扦插困难,所不同的是生根成活后生长较为缓慢,初期芽苗也不够茁壮。但在缺乏扦插材料时,仍不失为一种补救的办法。单芽扦插是在只有几枚叶片而又想获得该品种的菊株时所采用的方法。选完好而又长得老熟的叶片,不要损伤叶柄及叶腋间的隐芽,将备用的粗沙浸湿,用细竹棍捅出1cm深的斜洞,将叶片轻轻插入,浇透水,然后按“采芽”“育秧”部分有关方法处理,一般在20℃时,约经20天便可成活。先是叶柄下端形成踵状物,然后生根,同时上面的隐芽开始萌动,数日后便可有嫩芽伸出沙土表层。再过数日,当嫩芽长到2cm左右、下面的根已有3~5era长时,便可移人盛有培养土的小盆中。单芽扦插得到的幼株较茎段扦插生成的幼株更加弱小,发育也更为缓慢,除特殊需要,一般不采用。
在所有扦插繁殖中,如遇不易生根的品种(如“帅旗”“十丈竹帘”等),可采用ABT二号生根粉处理,成活率可达100%。将1g生根粉溶在500g96%的酒精中,再加水19.5kg,配成浓度为1/20 000的药液,将插穗在药液中浸泡半小时,按常规办法扦插即可。
(2)分株
分株法用于对越冬老株的分切。北方地区通常在清明前后进行。当新芽出土并已长至3~5cm时,正是分株的好时机。根据新芽的分布情况,用利器将老株分切为各带1至数个芽的新株。对新株应加强管理,促其茁壮生长,以便5月以后有足够数量的健壮嫩枝供扦插、嫁接之用。由于分株繁殖易引起品种退化,故一般不用来直接培育独本菊。
(3)嫁接
嫁接也是菊花繁殖中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嫁接,可使长势弱的品种得到加强。嫁接常用于培育大立菊、什样锦菊和小菊盆景等多种形式的艺菊。
菊花嫁接常用的砧木有同为菊科的青蒿、黄蒿、艾蒿等。青蒿,2年生。生长慢,分枝细、根部寿命长。用青蒿嫁接的菊株开花较晚,适合嫁接独本菊。黄蒿2年生,长势强健。易成活,茎秆粗壮,高大、分枝多。黄蒿适合嫁接“什样锦菊”“大立菊”,也可用于嫁接独本菊。艾蒿,多年生,用于嫁接独本菊和“什样锦菊”,嫁接后愈合好,易成活。缺点是自身的枝条较软,嫁接的“什样锦菊”花枝容易下垂,而且嫁接后的菊株开花也比较小。
为使独本菊生长旺盛,免遭涝害,常用根系发达、抗害能力强的青蒿作砧木来嫁接。秋季采集青蒿种子,当年播种。翌年当小苗长到4~6片叶时分盆。每盆1株,装半盆土,半月后每隔10日施肥1次,7月份即可用作嫁接的砧木。从地面往上留10cm,将青蒿上部剪除,接上所需品种的接穗(操作见“什样锦菊”的嫁接)。嫁接用的刀具一定要清洁,动作要迅速。嫁接用的砧木直径要大于接穗的直径,这样伤口好愈合,成活率高。如在同一接口内,对面接上两种不同品种的接穗,就可以使同一菊株开出两个不同的花色。如将较粗的砧木切作“十”字形,插入4个不同品种的接穗,就可以使同一菊株有4个品种的花出现。
(4)压条
压条是把菊株的枝条埋人土中,待其生根后从母株断离,成为新的菊株。6月末7月初,将欲压条繁殖的菊株靠近地面的枝条弯曲后,把要埋人土中的茎节下的皮层刮去一些,埋人深2~3cm的沟内,枝条前端的茎叶留在地面上,浇透水,经常保持潮湿,1个月后即可生根。这时从压埋点往后与母株断离,数日后可带土坨起出上盆。在压条生根的过程中,因有母株供应养分,所以成活率可达100%。但由于压条繁殖占地多而产量少,尤其是新株的茎叶和花朵都要紧缩,因此园艺上除有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用。
(5)组织培养(组培)
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菊花,不仅用的材料少,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同一品种的幼苗。以茎尖作为外植体来培养时,虽需时较长,但常可得到脱毒(无病毒)菊苗。
在组培实践中,通常用MS作培养基,附加6BA(6-苄基嘌呤)0.5~2.0mg/L及NAA(萘乙酸)0.05~0.5mg/L,pH5.8。用菊花的茎尖(<0.5mm)、嫩茎(切成3~5mm的小段)、花蕾(直径约1cm,主要用基部)或叶片(切成1~1.5cm的方块)接种。每日光照10~15小时,光照强度1000~2000lx,室温25±℃,1~2个月后可诱导出小芽或愈伤组织。大于1cm的小芽可转入新鲜的同样培养基中培养。同时愈伤组织上也会长出绿芽。当芽生有4~5片小叶、高3~4cm时,即可转入半量的MS培养基加NAA0.5.1.0mg/I,的生根培养基上,使之生根。2~4周后,可得到生根的小苗。也可将生有4。5片小叶的芽再切成带叶的小段进行继代培养。带根小苗应先在0.1%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液中灭菌15~20分钟,再植入装有灭过菌的混合土(在土中掺入沙、腐殖土或泥炭等,既能保水又疏松透气,有利于根的生长)的小袋中过渡栽培。初期要注意保湿,经1个月后即可移至室外按一般菊花幼苗对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