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385523
  • 作      者:
    金力, 褚嘉祐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金力,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1994年获得克萨斯大学生物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任得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人类遗传学中心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终身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及医学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群体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在国际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PNA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等发表论文及评论2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研究》结合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体质和语言特点,较系统地介绍了对中国不同区域和民族人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包括运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技术对各民族人群开展人类常染色体DNA、Y染色体 DNA、线粒体DNA及人类白细胞抗原的遗传标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关于中国和东亚现代人起源的探讨与争论,遗传多样性研究在疾病基因、药物效果和法医等方面的应用。<br>    全书共分12章,力图运用分子遗传学成果来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人群之间在遗传特征上的区别和联系,借以勾勒人类遗传的总体轮廓,拓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范围,推进人类分子遗传学、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流。<br>    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大专院校师生及科研人员可从《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有关人类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前沿信息,人类及民族发展史领域的专业人员也可从中获得有关群体遗传的参考数据及有关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上的启示。
展开
目录
《中国基因组研究丛书》序<br>前言<br>引言人类遗传多样性研究:过去、现在和将来<br>上篇 中国的人群<br>第1章 中国的民族<br>§1.1 阿昌族Achangzu(Achang)<br>§1.2 白族Baizu(Bai)<br>§1.3 保安族Baoanzu(Bonan)<br>§1.4 布朗族Bulangzu(Blang) <br>§1.5 布依族Buyizu(Bouyei)<br>§1.6 朝鲜族Chaoxianzu(Korean)<br>§1.7 达斡尔族Dawuerzu(Daur)<br>§1.8 傣族Daizu(Dai)<br>§1.9 德昂族Deangzu(De’ang)<br>§1.10 东乡族Dongxiangzu(Dongxiang)<br>§1.11 侗族Dongzu(Dong)<br>§1.12 独龙族Dulongzu(Derung)<br>§1.13 俄罗斯族Eluosizu(Russian)<br>§1.14 鄂伦春族Elunchunzu(Oroqen)<br>§1.15 鄂温克族Ewenkezu(Ewenki)<br>§1.16 高山族Gaoshanzu(Gaoshan)<br>§1.17 仡佬族Gelaozu(Gelao)<br>§1.18 哈尼族Hanizu(Hani)<br>§1.19 哈萨克族Hasakezu(Kazak)<br>§1.20 汉族Hanzu(Han)<br>§l.21 赫哲族Hezhezu(Hezhen)<br>§1.22 回族Huizu(Hui)<br>§1.23 基诺族Jinuozu(Jino)<br>§1.24 京族Jingzu(Gin)<br>§1.25 景颇族Jingpozu(Jingpo)<br>§1.26 柯尔克孜族Keerkezizu(Kirgiz) <br>§1.27 拉祜族Lahuzu(Lahu)<br>§1.28 黎族Lizu(Li)<br>§1.29 傈僳族Lisuzu(Lisu)<br>§1.30 珞巴族Luobazu(Lhoba) <br>§1.3l 满族Manzu(Manchu) <br>§1.32 毛南族Maonanzu(Maonan)<br>§1.33 门巴族Menbazu(Monlaa)<br>§1.34 蒙古族Mengguzu(Mongolian)<br>§1.35 苗族Miaozu(Miao)<br>§1.36 仫佬族Mulaozu(Mulao)<br>§1.37 纳西族Naxizu(Naxi)<br>§1.38 怒族Nuzu(Nu)<br>§1.39 普米族Pumizu(Pumi)<br>§1.40 羌族Qiangzu(Qiang)<br>§1.41 撒拉族Salazu(Salar)<br>§1.42 畲族Shezu(She)<br>§1.43 水族Shuizu(Sui)<br>§1.44 塔吉克族Tajikezu(Tajik)<br>§1.45 塔塔尔族Tataerzu(Tatar)<br>§1.46 土家族Tujiazu(Tujia)<br>§1.47 土族Tuzu(Tu)<br>§1.48 佤族Wazu(Va)<br>§1.49 维吾尔族Weiwuerzu(Uygur)<br>§1.50 乌孜别克族wuznfiekezu(Uzbek)<br>§1.51 锡伯族XibOZu(Xibe)<br>§1.52 瑶族Yaozu(Yao)<br>§1.53 彝族Yizu(Yi)<br>§1.54 裕固族Yuguzu(Yugur)<br>§1.55 藏族ZangzLI(Tibetan) <br>§1.56 壮族Zhtlangzu(Zhlaang)<br>参考文献<br>第2章 中国民族体质人类学<br>§2.1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和种系分析<br>§2.2 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和种系分析<br>§2.3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和种系分析<br>§2.4 东北及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和种系分析<br>§2.5 现代中国人群体质特征的南北地区性差异<br>参考文献<br>第3章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br>§3.1 东亚语言的发生学分类<br>§3.2 中国的五大语系<br>参考文献<br>中篇 中国人群的遗传多样性<br>第4章 应用经典标记研究中国人群的遗传多样性<br>§4.1 基因频率调查<br>§4.2 基因频率地理分布研究<br>§4.3 单一座位的群体问遗传距离计算和聚类分析<br>§4.4 多个基因座位的群体间遗传距离计算和聚类分析<br>§4.5 基因频率的主成分分析<br>参考文献<br>第5章 应用HLA标记研究中国人群的基因组多态性<br>§5.1 HLA复合体的结构特点<br>§5.2 中国人群中的HLA遗传多态性<br>§5.3 被WHO正式命名的新等位基因<br>参考文献<br>第6章 应用微卫星标记研究中国人群的遗传多样性<br>§6.1 微卫星标记的基本情况<br>§6.2 应用微卫星研究中国群体的状况<br>参考文献<br>第7章 应用线粒体DNA标记研究中国人群基因组多样性<br>§7.1 人类线粒体DNA的结构组成和遗传特性<br>§7.2 中国人群线粒体DNA的早期研究工作<br>§7.3 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估计<br>§7.4 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民族人群问的遗传亲缘关系<br>§7.5 我国民族人群中mtDNA单倍型类群的分布情况<br>§7.6 古DNA的分析<br>§7.7 结语<br>参考文献<br>第8章 应用Y染色体标记研究中国人群的遗传多样性<br>§8.1 Y染色体标记概述<br>§8.2 应用Y染色体标记研究中国现代人群起源与迁徙<br>参考文献<br>第9章 东亚现代人的起源<br>§9.1 东亚现代人起源之争<br>§9.2 东亚现代人群体遗传关系<br>§9.3 Y染色体单倍型研究<br>§9.4 遗传学和考古学证据<br>§9.5 现代人在东亚的早期迁徙<br>§9.6 关于东亚现代人起源和史前迁徙问题的研究展望<br>参考文献<br>下篇 遗传多样性及其生物学效应和应用<br>第10章 中国人群疾病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br>§10.1 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及其变异<br>§10.2 中国人群疾病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br>参考文献<br>第11章 中国人群中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br>§11.1 催化Ⅰ相反应的药物代谢酶<br>§11.2 催化Ⅱ相反应的药物代谢酶<br>参考文献<br>第12章 人类DNA标记在法医DNA分型中的应用<br>§12.1 长度多态性<br>§12.2 序列多态性<br>§12.3 新的研究进展<br>参考文献<br>后记<br>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