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3830611
  • 作      者:
    陈敏豪等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内容介绍
  你对强化全球环境保护的关切,以及认为为确保全世界现在与未来世世代代人民获得生存条件而必须在大多数关键领域加强国际合作的建议,现在已经得到了代表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各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共鸣。
展开
精彩书摘
  《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
  绿藻植物再继续进化,其中一部分绿藻发展成了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又叫“水陆两栖”植物,这时候植物开始由水中生活向陆地生活过渡。但是,由于苔藓植物身体结构还比较简单,它们只能在潮湿和水分较多的环境中生活。最关键的是它们的繁殖过程还不能离开水的环境,所以,最终苔藓植物没能真正走上陆地,而是由藻类植物发展为另一分枝——裸蕨,才完成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成为陆生植物的最早种类。
  裸蕨植物的一部分进化成了蕨类植物。蕨类植物不仅有了茎、叶,而且有了真正的根,而苔藓植物和裸蕨类植物仅有假根。于是,蕨类植物便可以通过根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供给生长发育的需要,并用它叶背面生长的孢子来繁殖。但是由于蕨类植物的根发育不够完善,孢子的受精仍要靠雨水或自然环境中的水的帮助。
  在蕨类植物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种子植物,它是以种子繁殖后代的植物。这使植物的繁殖进程大大加快。种子植物又分为两大类,种子裸露在外的叫裸子植物,种子外面包着东西的叫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曾在地球上繁荣过一段时期,如松树、杉树、柏树等曾分布在世界各地。但裸子植物体内运输养分和水分的组织太简单,加上种子裸露在外,限制了它的发展,终于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在第四纪冰川之后,许多裸子植物被灭绝,剩下为数不多的种类。
  取而代之的是被子植物,它是由古老的裸子植物进化而来的,是现代植物界中进化程度最高、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群。正是凭借着完备的组织结构,被子植物在植物界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我们目力所及的植物绝大多数是被子植物。
  以上便是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
  动物的演化过程与植物相似,也经历了一个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发展过程,并且动物也是从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蓝藻和绿藻起源的。由于动物和植物的共同起源,在进化过程的最原始阶段,动物与植物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由原始生命进化出现了最原始的动物——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多数是单细胞动物,一个细胞构成整个身体。草履虫是现在最常见的单细胞动物,它因身体形状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得名。
  由原生动物逐渐进化,身体由单细胞变成多细胞,而且有内外两层胚层的区别,内胚层实际上由细胞组成的肌肉层围成一个空腔,具有消化和循环水流的功能,这个空腔叫腔肠,凡是具有这种由内胚层形成腔肠的动物叫腔肠动物,它们进食和排泄都用同一只口。我们常见的海蛰、海葵、珊瑚就属此类动物。
  由腔肠动物再向前发展进化,出现了最简单、最原始的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现在的扁形动物全部都是一些寄生虫,如血吸虫、绦虫等。由扁形动物向水生发展,出现了一类背负贝壳的软体动物。像蜗牛、螺类、蚌类、章鱼、乌贼都是这一类。
  扁形动物向水生进化的另一支是脊索动物,由它衍变成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类,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身体结构极其多样、复杂。脊椎动物中种数最多的是鱼类,现存约2万种。脊索动物的另一个分支是两栖类。这类动物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成体后又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例如青蛙。
  由两栖类继续进化出现了爬行类。爬行类动物依仗着身体进化的优势,曾一度繁盛,庞然大物恐龙就是它们的代表。以后由于气候与地壳的变化,绝大多数种类灭绝,现存约5000种,蜥蜴、蛇、龟、鳄鱼是它们的代表。
  由爬行类动物向飞行生活分出一支,衍生出地球上的鸟类动物。沿着陆生生活继续进化便衍生出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类。哺乳类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理功能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超过其他任何一个类群。我们人类就是哺乳类的一种,动物在经过漫长的进化之后,大约在400万年前,地球上的生命现象才达到了最高层次——人类出现了。
  ……
展开
目录
绿色通道达彼岸(代前言)
引言:绿色——一个日益深入人心的话题
一、文明从绿色中诞生
1.生命的标志
2.人类的摇篮
3.文明的基础
4.精神价值的源泉

二、历史的回眸:绿色与古代文明
1.尼罗河谷文明的变迁
2.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衰
3.玛雅文明的神秘失踪
4.地中海沿岸文明的沧桑
5.森林消失后的印度河流域
6.从绿洲到秃岭:黄河从温润、肆虐到断流

三、近、现代的反思:绿色与工业文明
1.创业文明的战略与成就
2.巨额的绿色代价
3.自然与人类均遭重创
4.人、人际关系、身心关系
5.文明的困惑:人类的困境
四、绿色通道:通往生态文明
1.凝眸处绿色风云叱咤
2.生态模式的发现
3.价值坐标的转移
4.思维方式的校正
5.发展内涵的重新审度
6.绿色时空:凝望思索新的千年

附篇
附篇1
天下一家:生态无国界
——关于国际间污染输出问题的一封信
附篇2
造福人类是诺贝尔遗嘱的灵魂
——致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公开信
附篇3
循环经济:冲出垃圾重围之路
附篇4
治水防灾须从医治人的“疾病”入手
——痛思’98大水患(1)
附篇5
生态灾难危及国家安全
——痛思'98大水患(2)
附篇6
无影灯 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附篇7
“天人合一”论与现代生态学的分歧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