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寻找香格里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0575683
  • 作      者:
    (美)龙安志(Laurence J.Brahm)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龙安志,一名已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二十五年的美国人,曾先后出版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其中《中国人的世纪》《朱镕基传》《中国第一》等一系列著作,为对外介绍中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他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中国的西藏,并出版了《寻找香格里拉》《现代经文》《与神山对话》和《香巴拉》等游记作品,拍摄了另类电影《寻找香格里拉》和《香巴拉经文》等。
  在此之前,他还曾是一名律师和政治经济学者,为多家在华企业和国外银行做商务顾问。
  他现定居拉萨,并开办了香巴拉宫酒店和个人创作室,进行更多有关西藏题材作品的创作和影视拍摄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寻找香格里拉是一种国际时尚,据说,只有有钱、有闲、还要有点人生经验的人才玩得起,很酷。这个叫龙安志的美国人,本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宠儿,舍下城市浮华,只身行走过西藏、青海、云南,顺便写了这么一本本游记。书中,龙安志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介绍了西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及西藏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状况。龙安志以其特有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了当前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的发展方向和人类的命运,并试图通过人类文化这把钥匙打开人类的理想王国——香巴拉之门。他的这种探索精,为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增加了一些新的视角和启发。
  如果你用心寻找,香格里拉可能就在一杯香浓的咖啡或热腾腾的酥油茶中……
  寻找香格里拉,你找到了吗?也许你寻找的还不够仔细,也许香格里拉就在不远处……  
  1933年,一位名叫詹姆斯?希尔顿的美籍英国作家出版了一部名叫《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人们被书中描写的“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世界所深深折服。无数探险家、诗人、文学家和追寻美好生活的人们,不断的在寻找,但是都无法找到书中描绘的“世外桃园”究竟在那里。詹姆斯?希尔顿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以文学方式构筑的这样一个“理想世界”会深深的烙进人们的心里。从1933年《消失的地平线》出版到现在已经是70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还在寻找,还在问,这个“理想中的世界”究竟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它究竟又在哪儿呢? 有人说香格里拉在神秘圣洁的西藏,也有人说在野性激荡的青海,还有人说在艺蕴浓厚的云南。 本书作者龙志安是一个美国人,他徒步穿越了中国西部的几个省市,一路上寻访了美术家、舞蹈家、音乐家、时装设计师、作家、流行歌手、摇滚乐队、环境保护者、藏族活佛及牧民等等,记录下了他们对于寻找香格里拉的理解。
展开
精彩书评
  寻找香格里拉——出发
  去甘南的想法一直在头脑里转着,看了那里的介绍更是心动,最后终于决定上路,而且还是拖家带口。因为是带着女孩子出门的,心里压力要大不少,虽然我们不贪别人的财色,可要别人惦记上咱们的财色,也是麻烦多多,临行前特叮嘱女孩子们打扮的越土越好!一朋友精于周易,为我这次远游打了一卦,居然说第一天外出是空门,第二天才能走成。真是莫名!
  30号下午去女友家,原来以为绰绰有余的大包,被塞的满满当当,5点半吃过她爸妈特为我包的素饺子,带着他们宝贝女儿直奔车站,路上遇到塞车,想,不至于因为这而误了火车吧,那样的错误也太低级了,好在老天开眼,和女友顺利登上了去兰州的列车。这次同行共五人,两男三女,我和女友,我表妹和她同事,还有我的一位女同事,在公司是行政经理,精明能干。因为当初没有买到一趟车的票,且兰州的饭店是以我的名字预定的,所以我和女友就先行一步,他们三人随后两小时就到。
  躺在软卧上,看看手表想表妹们应该上车了,联系后得知,她们竟然误车了,进了站,火车已向她们挥一挥手,没有带上她们任何一个,好在有那位精明能干的女同事M,使出全身解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楞是将车站的工作人员说的云里雾里,将他们送上去郑州的列车,且百般请求列车长为他们安排了卧铺,到郑州后,上了郑州去兰州的列车,故技重施,列车长乖乖就范,为他们安排了卧铺,这可是五一期间啊!真是好生了得!!
  火车经过24小时,我和女友住进了兰州的饭店,第二天早上,我们和表妹们在饭店里胜利会师,真是再劫难逃,第一天外出遇挫果然被朋友算定了,不知以后如何?
  整理好东西,一行五人坐上了兰州驶往夏河的大巴上,兰州这个城市躲在土窝里,到处灰蒙蒙的,汽车出城往南开,盘旋在干崩崩的土山之间,望着这片黄土,嗓子眼就冒烟,偶尔见到农夫在倾斜60度的山坡上开垦着,想想这样的自然环境,要想开发大西部,真是不易。渐渐的可以看到一些养眼的绿色了,到了回族同胞的聚居地——临夏,满街都是戴着白帽子的老维,女士们都优雅的围着或绿或黑,包头蒙脸的纱巾,甚是好看。我们猜测绿纱巾是未婚,黑纱巾是已婚。看着这些不禁联想到《穆斯林的葬礼》,想到高中时从新疆插队回来的老师,想到北京牛街上到处飘荡着牛羊肉的猩味……“看,多好看的油菜花啊!”不知是谁叫了一嗓子,久违的葱郁,看着这黄灿灿的一片,疑心回到了江南,大巴在柏油路上快乐的飞驰着,渐渐的发现地里农夫头上的白帽子没有了,穿着打扮也越来越不相同,原来已经进入藏区了,这就是我神往已久的藏区。一路上真是日月同天,风光异域,从灰朦朦的土山,到满山的葱郁,清澈的流水;从汉族,回族到藏族。快到夏河,沿途星星点点的马儿和山羊散落在清澈的流水边,路旁的流水酷似浙西大峡谷,那种美景只在画上见过,一点多钟,车子到达了夏河。
  找了个看上去不错的马自达司机,让他带我们去事先了解到的,酷似拉萨八朗学的卓玛旅舍,不巧的是客满,于是就选择了拉卜楞寺招待所,因为听说那里的服务生是喇嘛。一路上到处是新奇,感觉上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司机是回族小伙,叫马么乃,甚是热情周到,一双小眼镜笑起来象月牙,好像清真寺顶上的那个新月,我们安顿好,就包他的车直奔桑柯草原。
  寻找香格里拉——美丽的桑柯草原
  途中遇见了两位三步一拜到夏河的朝圣者,交谈才知道,他们是从玛曲过来的,这是第七天了,阳光映照在他们的脸上,清澈的眸子分外明亮,“这么远过来累吗?”他们憨憨的笑着,用生硬的汉语说“不累。”每个藏人都要这样,用自己的身躯五体投地的前往自己心中的圣地,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佛,他们没有我们的患得患失,没有我们的虚伪自私,全部的生命都投注在为众生的祈福上,不为自己发财,不为自己健康,只虔诚的祈祷佛陀护佑所有的众生。这样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们不畏艰辛的一步步走向心中的佛地,我双手和十,与他们一起,五体投地三步一拜得前行,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深藏着同样的净域。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匆匆和他们了告别,看着他们匍匐的身影,渐行渐远……
  中途路的右手边显出一片湖水,水面上成群的野鸭在嬉戏,马么乃告诉我们,去年这里还有天鹅。湖边的大片草原上,马儿在吃着草,一两个藏民坐在草地上,马么乃指着远方的草甸说,那就是桑柯草原,车子载着我们进入了海拔4200米的草原。成群的山羊和牦牛在身边慢步着吃草,每个人都欢喜的不行,跳下车争着与羊群合影,想那羊一定嘲笑我们好没见识。老天恩惠,还让我们看见了龙卷风,可惜没有拍下来。
  在我们的要求下,马么乃带我们去了草原深处的藏民家里,路上看见两个美丽的藏族女孩骑着白马,马么乃和她们打了招呼,车子开到了他们的家。好客的女主人迎了出来,招呼我们进屋上炕,围坐在炉子边,女主人又是倒酥油茶,又是做糌粑,早听朋友说,这些东东的味道不敢恭维,我小心翼翼的尝了尝,哪里啊!味道奇好,一饮而尽,都忘了第一杯不能喝完的藏民待客的规矩,好在她们并不讲究,大家喝着酥油茶,吃着糌粑,赞不绝口!这时我们才发现,这里的藏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他们的眼睛都特别的明亮清澈。喝过酥油茶,吃过糌粑,藏人让我们骑上家里的马,去草原上看看,第一次看见这样广阔的天地,在远处还卧着雪山。骑在马上,放松着心灵,天高地远,羊群好像雪片一样点缀在草原上,不时遇见放牧的藏民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人人脸上都露着灿烂的笑。望着碧蓝的天空,吸着纯净的空气,眼前一望无垠的草原,顿时明白了藏民明亮的眼睛不仅来自于大自然的汇赐,更源于他们无欲无争忘机的心灵。
  这里晚上九点天才擦黑,回到夏河已是7点多钟,正好上街觅食,街面上的店铺多是中英文对照,一个挂着英文招牌的饭店里挤满了老外。在一家工艺品店门口大家一头扎进去,看过来选过去,最后我捧着一个精美的法号,一把灌顶壶,一个转经桶,满意的踱出店面。接着我们选择了网站上介绍的一家饭馆,不知味道如何,只点了几个藏包,哪知为了这几个包子等了很久,终于在花谢的时候,包子出笼了,因为我食素的原因,只静观他们吞咽,结果个个只吃了一口就被强烈的腥味熏的破门而出。想来别家的味道也不敢恭维,最后在杂货店里买了挂面回旅舍自己下面吃。我的这位女同事M真是手艺非凡,三下两下搞的满屋喷香,虽然面条因为高原反应没有熟透,可还是让大家赞不绝口,声称,以后走哪都要把M带上。
  这个和拉萨一般高的小镇,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怎样强烈的高原反应,只表妹头疼的厉害,坐在床沿发呆,我陪她在院子里散散步,因为没有都市灯光的照射,这里的天空非常的黑,星月也就显得格外的明亮。转了一圈,还是疼,我才想起带的止疼片,不一会儿,表妹又是生龙活虎,恢复状态。
  高原的第一夜大家睡的都很沉。
  寻找香格里拉——壮观的拉卜楞寺
  第二天清晨我们去了拉卜楞寺,青灰的晨雾笼罩着红色,白色,黄色的院墙,在转经廊的顶头,崇立着一座白塔,很多的藏民都在顺时针得绕塔,我也加入了进去,持诵着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哞”,一个高大的喇嘛在我身边一起绕塔,他听我持咒娴熟,就主动攀谈,最后我为他在白塔前留下了影。往前走是长约100米的转经廊,我右手推动着转经廊中的经桶,与藏民一起为众生祈福,只觉得心灵在被一阵阵的冲刷,所有的祈愿都熔在这声声佛咒中,很多的藏民赤着脚对着拉卜楞寺礼拜,那份虔诚让人动容,藏民相信绕塔,转经,都可以将自己的善念传达到整个宇宙,可以洗涤心中的尘垢,所以他们都自发的,每天清晨在这里礼拜,转经,更有许多不远千里三步一拜的,来这里朝圣,大家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同样的心愿,愿世界安宁,众生康乐,一起走进佛国。相比较,我们这些商业社会中的众生就要惭愧许多,每天只想着自己,沉浸在名利的追逐之中,很少能关照一下自己的内心。不断的外逐各种声色以麻痹自己的心灵,外在所谓的事业成功,换不来心灵的升华和满足。而这里很多的藏民几乎一无所有,但却有着灿烂的笑容,而我们商业的街头大多数都是冷漠,忧虑的面容。
  拉卜楞寺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格鲁教派的六大寺院之一,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精雕细刻。处处寺院的檐角都有非常形象生动的兽头,张牙舞爪地朝向蓝天。寺院的建筑,美轮美奂,红墙,白塔,各色经幡,在蓝天的映辉下,分外美丽壮观。
  我留连于各个经堂和佛殿之间,在上续部的经堂里,红衣的喇嘛们在昏黄的长明灯之间诵着经文,那低沉的梵音,猛烈地撞击着内心深处,突然间,只觉到一种瓦解松动,整个身心沉了进去,外界经文的持诵不断,心里静穆成片,泪水几欲滚落,我听到一种声音,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那是家园的召唤。
  出了拉卜楞寺,继续前行,在寺的西南角既是金壁辉煌的贡唐宝塔。有一条木梯通往塔顶,楼梯窄而陡。贡唐宝塔的塔身八面都有精铜浮雕鎏金的菩萨,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流光溢彩。站在塔顶上可以看到对面山坡上巨大的晒佛台,那是每年正月法会时晒唐卡的地方。环绕着晒佛台奔流不息的就是夏河,河上有一座扎满经幡和羊毛的木桥,塔内的僧侣告诉我们那叫做“报恩桥”,从桥上经过,就等于报答了一次父母的养育之恩。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红衣的喇嘛和拿着念珠转经桶的藏民,这里不就是佛国净土吗?
  在大经堂门口,我们与这里的大管家交上了朋友,喇嘛告诉我们现在有辩经,我们依指寻去,辨经是没看上,倒是在甘肃佛学院对面寻到一家口味甚好的饭店,这许多天来,难得吃上这么好的面条,午饭后,我们和大经堂的管家联系,询问他我们将去的下一个地方——郎木寺的情况,且通过他的帮助,找到了一位老实可靠的司机,下午包车去郎木寺。
展开
精彩书摘
  我想着尼玛次仁说的话,抬头凝视着湛蓝的天空,它像无垠的大海,在我们的头顶伸展到布达拉宫后面远处的高山。我正迷失在蓝天和青山之间的某个地方,这时,尼玛次仁的声音,使我在蓝天与青山之间,顿然悟到了比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青更胜一筹的颜色。
  “在这里,你可以去体验一下香格里拉。但真正的香格里拉,不仅仅是到大昭寺来找。不管你到哪里,都不会有地图来告诉你通往香格里拉的路线。所以,我要告诉你一种方法,就是不要去战胜外部的敌人,而要去战胜你自己的敌人——自私。最终香格里拉就在心中,不在西藏,也不在其他任何地方。不要说你的香格里拉多,我的香格里拉少,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最终找到香格里拉,靠你自己的努力。香格里拉不能靠武器、科技或军队找到,那是永远办不到的事,而且使你离香格里拉越来越远。我们的香格里拉要用非暴力、慈悲、智慧和理性去寻找。我们现在也把这个叫做精神文明。你想找到真正的香格里拉吗?请看看你周围。我觉得这个世界本身就存在天堂。佛教的地狱不是神造的,而是你自己造成的。你自己的天堂、地狱是与你自己的行为相联系的。人性越来越好,香格里拉就越来越近。”
  接着,尼玛次仁给我讲,大昭寺的活佛正在闭门打坐,拒绝见任何人。但如果他愿意,你也可能有见到他的机缘。尼玛次仁领我穿过大昭寺的顶层,盘旋着从一层到另一层,转过一个角,拐过一道弯,又拐一道弯,走过一个小门廊,进入一个小房间。他暗示我应该跪在地上,给活佛献上白色的哈达,问一个或者两个问题。
  大昭寺的活佛身体虚弱,眉毛已经变白,很长,但很稀。他正盘腿坐在那里。我进他的小禅房时,他微笑着把正在研究的长而薄的佛教经卷放到面前的小桌子上,伸出双手抓住我的双臂,用额头碰了碰我的额头。他知道我带着很多问题。在我发问之前,他就在听了。
  “如今,我85岁了。我一生研究了很多宗教,发现在佛教里可以找到最伟大的阐述,”活佛用柔和的声音说着,他一个人坐在藏式高床上,面前放着经卷,很整洁,但有点散。“通过研究,我发现做到纯洁是合乎理性的,也是很好的。我们必须感谢前辈把佛教传到西藏,这是他们的伟大贡献。他们一代一代地把佛教从印度传到这里,而且一代一代地进行透彻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以前,因为只在西藏内部传播,没有到西藏以外交流,所以跟外界有些隔膜。但据说,现在有很多僧人在全世界传播藏传佛教,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我听说,国外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香格里拉的观念有兴趣。这是许多伟大导师的工作成果和贡献。但只有佛通过正确的研究得到觉悟,并且把悟出的这种方法传授给别人之后,才能确实地找到真正的香格里拉。”
展开
目录
没有答案的问题  /1
捉摸不定的方向  /6
西藏
请求指点迷津  /12
一杯酥油茶  /16
寒冷、稀薄的空气  /28
无声之声  /32
牦斗  /42
白鹰  /45
寻找方向  /53
离开  /60
青海
同石头结缘  /68
荡然无存  /82
找到牧民  /90
牦牛奶酪  /95
打坐  /105
云南
另类空间  /112
无人聆听  /122
雨中哭泣的紫月  /134
雨中的摇滚音乐会  /145
茶杯里的香格里拉  /154
薄雾笼罩的山谷  /163
拯救香格里拉  /168
雨中花  /176
后记  /19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