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艾吕雅的作品风格虽然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充满逻辑颠倒的形象和联想,但是,他的体验毕竟不像查拉那样汹涌澎湃,他的气势也不像布勒东那样咄咄逼人,我们甚至可以说艾吕雅大大地超越了超现实主义孜孜以求的喧嚣和骚动,他的诗显得平和、宁静,其间夹杂着淡淡的忧郁、惆怅之情。除却其政治立场的变化外,这种气质也是后来艾吕雅与布勒东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在30年代,他创作的诗歌主要有《即时的生命》(1932)、《公众的玫瑰》(1934)、《丰富的眼睛》(1936)和《自然之流》(1938)等。这些诗作仍着意于反传统的诗艺,继续为讴歌爱情和自然而呼号,强调心声的自由外露,基本上仍属于超现实主义的抒情诗。
罗伯尔·德斯诺斯(Robert Desnos,1900—1945)是一位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诗人,曾参与编辑《文学》和《超现实主义革命》等刊物。布勒东称他最善于表现潜意识状态下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实际上,这位致力于梦呓的语义研究、以解放语言为己任的诗人,一度曾热衷于自动写作和文字游戏。在这一时期,他相继发表《为悲哀而悲哀》(1924)、《无爱夜之夜》(1926)、《自由与爱情》(1927)和《身体与财产》(1930)等几部诗集。其中后一部作品囊括了诗人1919年至20年代末这10年间的大部分诗歌创作,它既是作者大胆求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的结晶,也是超现实主义从形成到兴盛时期的产物。德斯诺斯把睡眠时间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经常运用“自动写作”法在催眠状态下进行写作,因此,他的这一时期的诗歌往往具有一种朦胧的醉意和一层虚幻的色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