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萨尔卡.瓦尔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0728620
  • 作      者:
    (冰)拉克斯内斯著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冰岛著名作家拉克斯内斯(1902-1998),因为“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的、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事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195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是作者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个渔村为背景,描写了贫穷的渔家女萨尔卡·瓦尔卡及其母亲两代人坎坷的生活,刻画了萨尔卡·瓦尔卡坚毅、果敢而又纯洁的性格,她面对渔村中的贫困与黑暗从不放弃,奋力抗争。全书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凌辱和苦难,控诉了那个不平等的社会。

  本书书前有译本前言,书后附有颁奖词、受奖演说和作家小传等资料。
展开
精彩书评
  序
  新时期有数的宏伟工程——《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
  刘硕良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译介,不自今日始。早在二三十年代,一些获奖作家的作品就介绍到中国来了。我们久已熟知的文学名著,如《约翰·克利斯朵夫》、《静静的顿河》、《布登勃洛克一家》等等,都是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代表作。不过,以往这些译介都没有特别着眼于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角度,甚或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它,而且所介绍的数量有限,大部分获奖作家还不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适应改革开放大潮推出的这套壮观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不同以往的零散译介。它以系统介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己任,凡是这个头号国际文学大奖的得主,都要尽量为之单独选出1卷,体裁不限,长短不拘;每卷均有译序和授奖词、答词、生平年表、著作目录,力求给读者提供一个能真实地反映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每一得主的风貌的较好版本。不仅过去译过的获奖作家的若干名著要适当选入本丛书,更要深入地介绍许多尚无译文、尚未在中国展露其庐山真面目的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即使过去已有译介的作品,收入本丛书后.译文作了更新或校订,并增加了前言、附录,其译介的深度和精确度也已胜越于旧译。
  为什么要如此兴师动众,有计划有系统地出版这么一套大型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呢?当1982年丛书头4种问世时,就有人表示过怀疑。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丛书
  各卷的陆续推出,随着人们视野的逐步开阔,在经历过从简单否定到一味推崇两个极端之后,对诺贝尔文学奖持客观的有分析的科学态度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套丛书的价值和作用也已为
  文学界、新闻出版界和越来越多的读者所确认了。但人们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直至现在,仍然有人不很理解:“诺贝尔文学奖不是资产阶级的吗?不是带有地域和政治偏见的吗?为什么我们要以它为标准来划线呢?……”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丛书的出版意图,回答关心它的同志的疑问,趁丛书加快出版进度、力争两三年出齐90卷,并采用统一的封面设计,各卷逐步纳
  入新的外形框架的机会,增写了这篇总序,谈谈这套丛书的缘起和设想,以进一步和广大读者沟通,并就教于各地方家。
  *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979年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在长沙召开,首次确定了地方出版社“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方针,涉足外国文学领域的出版社很快由两三家增加到几十家。1980年冬才挂牌的漓江出版社面对并起的群雄,面对人民文学、上海译文两家最具权威的老牌出版社,感到要在众山夹峙的缝隙中走出一条生路来,非另辟蹊径不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
  虑,我们推出了以《保尔和薇吉妮》、《白夜》、《巴黎的忧郁》开头的小开本“外国文学名著”系列,也正是基于要自成特色、要开拓新领域、要出一批名著而又少重复和不重复“人文”、“译文”足印的考虑,当,郑克鲁和金子信两位先生1981年联合建议推出诺贝
  尔文学奖丛书时,我们很快就接受了。
  不错,文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文学奖的颁发往往会和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相联系。诺贝尔文学奖既生发于资本主义社会,就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资产
  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烙印。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常常导致人们对文艺作品及其评奖工作的认识上的歧异。大家看到,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的评选,物理奖、化学奖、医学奖的得主,一般都众望所归,极少异议,而文学奖就比较麻烦,不时会引起这样那样的诘责和批评。是不是一有非议就证明评委们评错了呢?恐怕还不能这么看。文学作品的特性本来就容易使它人言言殊,不像自然科学成果那样有比较统一的、公认的、可以量化的鉴评标准,加之诺贝尔文学奖本身虽以张扬“理想主义”相要求,实际衡量和掌握时却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外人无从得知其内幕详情——即使是评委也不得透露近50年的有关档案,所以,在批评意见和评奖理由之间有时很难径情直遂地作出谁是谁非的判断。但抛开这些因素不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工作主观上存在某种局限,有时囿于视野或偏见,以致较次要的作家获奖,更显要得多的作家却名落孙山的情况,是确实有过的。
  ……
展开
精彩书摘
  没有,萨尔卡没有跑回家。她绕过了那个家,一头闯进牛棚,随手把门砰的一声关上,然后又把那根细绳在门旁的钉子上紧紧绕了几圈。奶牛和小姑娘不是知心的朋友,不习惯同她患难与共。所以,小姑娘小心地躲开奶牛,走到干草垛前,一头扑到上面。很可能她在这里趴了很长时间,身上渐渐恢复了一点儿气力,心脏也不再那么怦怦直跳了。小姑娘松开满是汗水的手,惊奇地发现掌心里有两枚硬币。有一瞬间她以为是在做梦—到今天为止,她还从未拥有过这么多的钱。有人在敲牛棚的门。是妈妈在喊,要她把门打开。
  “你在这儿干什么,萨尔沃尔?”
  “没干什么。”小姑娘回答。
  “斯坦托尔想要你做什么?我在窗口看见他把什么东西给你了。”
  “他只是给了我两枚硬币。”小姑娘胆怯地说,红着脸,一副难堪的样子,好像被当场抓住的坏人。她觉得,收下这钱,就成了妈妈的情敌。
  “你真不害躁,小贱货,收男人的钱!你收谁的钱?收你母亲未婚夫的钱!真不要脸。快,现在就还回去!”
  这时,萨尔卡·瓦尔卡已不再恨斯坦托尔,而是痛恨眼前这个满口坏牙、视她这个半大姑娘为情敌、利用母亲的权威伤害她侮辱她的胖女人了。
  “这是我的钱。”
  “不对,你无权要这些钱。如果男人用钱勾引女孩子,会被送进感化院的。现在就送回去,不然我就狠狠地揍你一顿。”
  “就不!”小姑娘嚷道,“你过来试试!”
  母亲恼怒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她脸上的每一条肌肉都在恨得发抖,但脸上的线条又渐渐地变得软弱无力了,接着,两颗豆大的泪珠顺着她的面颊滚落下来。这女人突然呜呜地哭起来,继而便像发了疯似的向耶稣苦苦祷告起来。小姑娘转身跑了。
  第二天傍晚,当全家人在饭桌前聚齐时,忽然听见门外有人咳嗽,还伴着吃力的喘息声和叹气声,就好像有支船队在登岸。原来是那位牧师。他走进厨房,身上穿着长大衣,脖子上系着毛围巾,很有礼貌地向所有人问好。他说话的声音让人觉得是从脑袋的某处空洞内发出来的。没人比得了他肩上担负的责任—四十年如一日,没有一天不在拯救灵魂,而且,还是在这么一个可怜的教区!这是开玩笑的吗?此外,还要兼管帕尔卡尔北部的事务,去那里要翻山越岭,穿峡谷,跨沟壑。
  “哎—哎—哎。”他拖着长腔,像是口吃。
  斯坦农老太婆赶忙把上帝的仆人让进织网的房间里。这屋里有家中惟一一把能给客人坐的软椅,它是属于艾奥利富尔的。
  
  萨尔卡·瓦尔卡从小就对陌生和遥远的事没多大兴趣,但这一次听到牧师提到国王,她不由得浑身一震。今天她是第二次听到关于国王的事。她满腹疑惑而又好奇地看了牧师一眼,然后移开目光,向窗外望去,今天斜坡上的太阳真是金光灿烂!忽然,她的思绪又转到了去年秋天她曾为之呕心沥血的渔民协会上。虽然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其结果,除了害处,这个协会什么也没给村子带来。“叙利亚王。”她想。她刚这么一想,思绪又忽然转了。奇怪,抽象思维对这个小姑娘来说非常困难。她的头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任思想驰骋。她被牢牢地束缚在原地。牧师所讲的她一句也听不进去。她忽然又听到“哈巴谷”这个名字。“哈巴谷,”她想,“《圣经》里的人名真是无奇不有!”
  “哈巴谷书第三章第八节说,上帝准备拯救自己的子民……”
  萨尔卡·瓦尔卡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可现在听到这些早已被遗忘的名字,诸如法柳尔、赖玛、费尔特拉姆、利卡福罗尔的名字,也忍不住笑了。现在,又添了这么个新名字—哈巴谷。
  “遮天蔽日的乌云和无限慷慨、普照大地的阳光—都是上帝送我们穿云破雾、飞越阴霾、通往壮丽坦途的凯旋战车。”
  真不得了,多么令人神往的旅行!多么不可思议的飞行工具!
  萨尔卡·瓦尔卡注意到,病人的神情突然紧张起来。死亡的阴影已罩住了她的面孔。“人生就像个鳕鱼头,”她想,“哈巴谷……”她摇了一下头,想摆脱这些纠缠不去的念头。她决心集中精力听牧师讲。
  “亲爱的读者!你的生活如何?乌云是否已变成了凯旋战车?你是否已乘上它,正在空中翱翔?
  “我认识一位妇人。她雇了一个女仆。这女仆无论从哪方面讲都称得上是个出色的姑娘—勤勉和谦逊。但她是个慢性子,而主人又恰恰是个动作麻利、心灵手巧的女人。因而女主人对女仆的慢性子十分不满,常常生气,大声呵斥女仆,甚至一天要骂上好几次。女主人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总是压不住胸中的怒火。这种时时爆发的内心矛盾使女主人难以忍受。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晴日,她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一个念头,想到这可能是上帝对她的考验。其实,这个女仆的慢性子就是上帝派来载她的灵魂飞入天国的凯旋战车,只是要沿着一条忍耐的路。从此,女主人开始以另外一种态度对待女仆了。
  “我还认识一个女人。她是来一户人家做客的。这家人很多。她只得同另外两个女人挤在一间屋里。她想睡觉了,可是那两个女人仍在不停地聊天。所以,第一夜她没有睡着。她躺在床上,又困又累,心情很不好。而那两个女人聊够了,很快就睡着了,睡得很香。第二天,她从某个人那里听说了上帝凯旋车的事。到了晚上,那两个女人又开始聊天。她也同她们一起聊起来,欣然乘上了上帝派来考验她耐性的凯旋车。她不慌不忙地同她们拉家常。到了很晚的时候,她想,她们也该睡了,于是就说:‘朋友们,我躺下也睡不着。我要去乘坐凯旋车。’两个女人听后立刻不聊了,她也就很快睡着了。就这样她不仅战胜了心理压力,也战胜了外部的力量。”
  
  “据我所知,渔民协会的成员大多数都主张(尽管我反对),要保证你在岸上有比以前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博格森。所以,比起其他人来,你更没有理由责难渔民协会。如果你想用在我还是孩子时给我的那两克朗奚落我,那我就……”
  “冷静些,冷静些,这点小事不值得发火。我丝毫没有抱怨的意思,任何时候我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受了冤屈的人。是那些人抱怨,是他们不满。你像我一样十分清楚,是穷人们不满。这些年来,我一直把关心他们看做自己的责任,就像关心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关心着他们。为了能让他们生活稳定,有一定的积蓄,无忧无虑,快快活活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一直在竭尽全力。视解除穷人的疾苦为己任—命运就是如此。话又说回来,咱们现在生活得并不怎么坏。吃的烧的都够,咱们这个小渔村的人什么都不缺。我和大家也从未发生过误会和争执。我在小铺子里为每个人都立了账号,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所需的物品。我们的利益是共同的,就像主人和仆人共同生活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一样。我是村里惟一关心穷人、为穷人着想的人。可是,犹如晴天霹雳,突然冒出你们这么个渔民协会,在我背负着银行贷款、忍受着连年巨大亏损的情况下,把鱼价提高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可是,这种混乱的局面给谁带来的痛苦最大呢?当然是岸上的穷人,是那些被你们剥夺了劳动与支付能力的工人。而这些工人恰恰是我为之献出了毕生精力的那些人。”
  “如此说来,岸上的工人同样也该联合起来,要求提高工资,像我们要求提高鱼价一样。”萨尔卡·瓦尔卡说,“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自己那一份。”
  
  她像一只在寒冷的天气里冒雨睡了一夜的小狗,醒来后像抖去身上的水珠那样抖了抖身子,仿佛要把这荒诞不经的怪梦抖掉似的。她睡得很不好,但是又不敢再打吨儿,生怕再度陷入
  那个摩西和哈巴谷的混乱世界。于是她立刻起身下床,想做条鱼吃。天气好像很不错。从远处的峡湾传来阵阵海鸟的叫声。它们飞得很低,翅膀贴到了平静的水面。露水把青草洗了一遍,萨尔卡也很希望像青草一样把全身洗个痛快。她的牧场像个大穿堂院,萨尔卡一边洗澡一边想,不妨把这牧场的租金提高一些。如果这时渔民协会有人来讲昨晚的大会是如何收场的,她会请他立刻滚蛋。这不关她的事。她继续洗着澡。在这样美好的星期天早晨,还有什么比洗个澡更令人惬意的?你年轻,你的心灵和身体像生长着的青草一样生机勃勃。我们总是向往快乐,而不是痛苦,即便是到了老年。萨尔卡唱起歌来。
  她知道许多歌唱祖国、颂扬祖国英雄创建业绩的歌曲。但这些歌在祖祖辈辈吃鳕鱼长大的渔民心中却引不起共鸣。它们更像是那些只在他们这个小地方停留半小时的、身着名贵大衣或
  惊讶不已或赞不绝口的先生。而她总觉得春天正在她心里复苏,于是她忍不住哼起自己编的小曲来。
  特拉—达,达—达,
  特拉—达,达—达……
  这支歌是在她心里产生的,曲调怪异,似乎与她听到的一支手风琴曲有某种联系。那支手风琴曲是她从一条偶然经过这里的丹麦轮船上听来的。
  真见鬼……萨尔卡正一丝不挂,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她浑身一震,本能地用双手捂住前胸。敲门声又响了起来。
  “你敢开门,我就让你死在这里!”萨尔卡大声喊,也不清楚门是不是门着。
  门外传来一声模糊不清的答话。
  萨尔卡顺手抓过一件衣服,胡乱地穿到身上,生气地问:
  “谁?”
  “小伙子。”答得合乎礼仪。
  慌乱中,她一把扯过挂在厨房衣钩上的裙子,结果裙子的下摆撕了个大口子。她手忙脚乱地套到身上,又把脚塞进靴子,就这样衣着不整地朝门口走去。这突如其来的拜访和陌生的嗓音使得她心神不定。她决定先从门缝里向外看看,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再把门打开。
  ……
展开
目录
译本前言
现代冰岛文学的杰出代表
上卷  圣洁的葡萄树
第一部  爱情
第二部  死亡
下卷  海边的鸟
第三部  另一个世界
第四部  生活的十字路口
附录
颁奖词
受奖演说
作家小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