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和歌集》的出现,可以说是日本的传统文学战胜了外来文学,和歌战胜了汉诗。国文学在日本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同时获得了继续发展的机会。<br> 《古今和歌集》的体例《古今和歌集》又称《古今集》,收录《万叶集》未收歌及《万叶集》以后歌作共1,111首,因其中一首重复,实收1,110首,勒为20卷,另有和文序及汉文序各1篇。<br> 这20卷中,卷一至六是咏四时绮怀的;卷七大多是称觞献寿奉和之作;卷八为离别歌;卷九为羁旅歌;卷十基本上是以双关语为中心的文字游戏;卷十一至十五为恋歌;卷十六为哀伤歌;卷十七、十八为怀旧、叹老、题画、述怀等篇什;卷十九收录了5首长歌(但都没有反歌),同时也是旋头歌和俳谐歌②的专辑;日本宫廷中正月节会③、白马节会④、踏歌节会⑤、新尝祭⑥、大尝祭⑦等大典所用歌曲称为大歌,专设大歌所司之,卷二十所收皆此等歌,有类我<br> 国古代的郊庙歌辞。<br> 《古今和歌集》所收歌作除长歌5首、旋头歌4首外,其他都是短歌。作者可考的计男89人、女27人、僧10人、尼1人,共127人;作者不可考的作品占所收和歌总数的百分之四十。集中和歌上起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三年(759),下迄醍醐天皇延喜年间(901—922),所跨时间幅度约150年。<br> 《古今和歌集》的编著者及其作品《古今和歌集》由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四人奉敕编集,其中纪友则是纪贯之的侄子,壬生忠岑是纪贯之的门生,因此,实际上这部书的主要编辑者是纪贯之,和、汉文假名序中的歌论及全书的编纂体例可以说都是他的思想的体现。由于纪贯之也是《古今和歌集》中主要作家之一,下边就先把他介绍一下。<br> 纪贯之(8687—9457),他从醍醐天皇延喜五年(905)任御书所予①起在宦海中浮沉了四十年,第六十一代朱雀天皇天庆八年(945)时还只当到木工权头②这样的小宫,宦途的经历可以说是很不得意的。但另一方面,他对日本国文学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是编撰了和歌史上继往开来的杰作《古今和歌集》,成为复兴国文学运动的先驱;其次是假名文字在被创造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仍是非官方文字,甚至男人都不屑用它,但纪贯之却用它为敕撰《古今和歌集》作序,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大胆的创举了。其后他又在承平五年(935)发表了用假名写的《土佐日记》,记述他在任土佐守③四年期满后于承平四年(934)自大津由海路返京五十五日间的见闻。这部日记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虽然略嫌平板,但以简洁而又含蓄的文笔生动地表达了旅途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和感慨,发展了用假名文字表现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可能性,为后来的散文乃至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纪贯之一直被视为日本散文文学的创始人。晚年他还编有《新撰和歌》,另有《纪贯之歌集》十卷。<br> 纪贯之在《古今和歌集》中有歌101首,是收录作品数量最多的作家。他的歌风的特色是用比较委婉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思,就技巧而言是超过《万叶集》的,但有时却显得不够真率,例如:<br> 讵知君心仍如昨故里犹闻旧梅香由旧地依稀犹存的梅香来猜测恋人的心情,这种表现手法在《万叶集》中是不大能见到的。<br> 浑如白玉滴滴泪岁月寝深变朱红我国诗词中经常提到“泪血”,但似乎都没有描写过白玉般的泪珠变为朱红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此歌的立意还是很新颖的。<br> 纪贯之由于一生屈居下乘,而且颇多不愉快的遭际(如任土佐守时爱子夭折,晚年丧儿,当然倍觉凄凉),因此在作品中经常流露出无常感的悲哀,例如:<br> 今日痛悼亲友逝孰知明日非我身此歌是纪贯之吊纪友则之作。纪友则是纪贯之的侄子,在歌论歌风上亦师法贯之,今先贯之下世,对于贯之自然是精神上一大打击。从这首歌中也可看出纪贯之对人生的态度足比较消极的。<br> 莫嗟樱花散落疾人心无风亦波澜以才而论,纪贯之可以在政界有所作为,但他始终受到排挤,不得脱颖而出,这首歌既表达了他的愤慨,也流露了无可奈何的悲哀。<br> 纪友则,生卒年不详,估计在905年以后不久去世,享寿约六十岁,曾在第五十九代宇多天皇和第六十代醍醐天皇时担任过大内记①的官职。歌风与纪贯之相近:<br> 樱花如旧身已衰<br> 樱花色香皆如旧大息今吾非当年<br> 蝉声悲切夏衣薄冰炭人情识此时<br> 从听到玄蝉哀吟,方知凉秋已近而夏衣不足御寒,再从这样的暑寒季节更替中领略到世态炎凉,也是有感而发的不平之鸣。从内容的因果关系上来说还是比较隐晦的。<br> 这个时期的和歌的特点是:由于文人因战乱而迁徙,造成了和歌在地域上和各阶层之间的广泛普及,甚至出现了出身寒微的宗祗向堂上公家三条西实隆传授歌道的情况,这在相对稳定时期门阀森严的社会里是不可想象的。文坛的这种下克上现象足以证明和歌已经在民众之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说明了和歌作为贵族文学的衰退。另一方面,由于灾连祸结的状态持续了一百多年,和歌的创作和保存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整个室町时代没有什么特别注目的歌人或歌集。值得一提的有:<br> 《新续古今和歌集》当时二条家嫡嗣已经断绝,由顿阿的后裔经贤、尧寻、尧孝等继承家门。二条家至尧孝时已衰落不振,二条家的旁系、代代以和歌和蹴鞠为业的飞鸟井家成为歌坛主流。飞鸟井家的先祖雅经是藤原俊成门人,又是《新古今和歌集》的撰者之一。第一百零二代后花园天皇永享五年(1433),将军足利义教奏请天皇命飞鸟井雅世(1390—1452)编选和歌,至永享十一年(1439)撰成进呈,就是《新续古今和歌集》。宽正年间(1460—1465)幕府将军义政又请天皇下诏命飞鸟井雅世之子雅亲(1417—1490)选歌,因应仁之乱不旋踵而起终于没有完成,所以《新续古今和歌集》是室町时代唯一的敕撰集,也是二十一代集中的最后一部。《新续古今和歌集》收录歌作2,144首,大多是些陈词滥调。<br> 室町时代的主要私撰集有初期的《菊叶和歌集》和后期的《云玉和歌集》。<br> 《菊叶和歌集》后小松天皇应永七年(1400)编成,原为20卷,今存13卷。<br> 《云玉和歌集》题为“衲叟驯窗”撰,于第一百零四代后柏原天皇永正十一年(1514)成书,收歌约600首。<br> 《续撰吟集》又作《续撰吟抄》,撰者及成书年月均不详,主要收集自应永至天文年间(1394—1550)歌会之作,大部分质量低劣,不值一观。<br> 此外,室町时代还出现了若干类题和歌集,即把歌作分门别类加以编排的歌集。如以《古今和歌集》至《续后拾遗和歌集》十六代敕撰集为资料编成的《二八明题和歌集》(传今川了俊撰,成书年月不详)和以《风雅和歌集》以后五部敕撰集为资料的《续五明题和歌集》(今川氏亲、东素纯撰,永正十二年11515]结集),这二书于江户时代初期又合刊为《明题和歌全集》。另外从敕撰集以外搜罗歌作成书的有《后叶和歌集》(室町时代初期成书,撰者不明);包括敕撰集和非敕撰集在内的有《续现存六帖》(文安三年[1446]以后不久撰成)。<br> 和歌的副产品连歌和俳句<br> 连歌《古事记》中日本武尊咏的:“欲往筑波新道去于途旅宿需几夜”,秉烛者以歌答之曰:“通算九夜十日间”。有人认为这是连歌的始祖。其实对照平安朝以后最流行的短连歌,可知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短连歌是由第一人咏“五、七、五”三句,而由第二人咏“七、七”两句的,上述两句的音数与之完全不符。真正最早的古歌当推《万叶集》卷八中尼与大伴家持的唱和。尼咏:“筑堰佐保川蓄水溉田禾”。大伴家持答:“早稻收割起作饭独自餐”。<br> 平安朝初期的“短连歌”(又称“连歌”或“二人连歌”)一般是第一人咏前句(五、七、五),第二人咏副句(七、七);但也有极少数是前句七、七,而副句为五、七、五的。至平安朝末期和镰仓朝初期,又出现了“锁连歌”或“长连歌”,即当多人在场时,由第十人咏五、<br> 七、五,第二人咏七、七,第三人再咏五、七、五,第四人再咏七、七,如此往复不已,通常以咏满百句方止,据说这是中国柏梁体诗影响的产物。<br> 连歌由于比较容易掌握,所以很快在民众间流传开来,同时因为其传统内容以滑稽诙谐为主,更容易受到民众的欢迎,尤其是在荆天棘地的乱世,被苦难折磨得连气都透不过来的平民百姓只得以冷嘲热讽来讥刺那些不顾民众死活的军阀权贵,也就是在连歌中找到一点安慰。所以在镰仓朝末期、南北朝时代和室町后期战国时代这些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期,连歌就特别兴盛。<br> 室町时代后期,连歌已经变得相当复杂,有关规则有“四道九品”之多,内容也相当严肃,于是又出现了“俳谐连歌”,旨在摆脱严谨格律的束缚,用朴素易解的语言来歌咏幽默诙谐的题材。“俳谐”两字源出我国《史记?滑稽列传》“滑稽如俳谐”一语。<br> 无论是短连歌、锁连歌还是俳谐连歌,由于是由多人合咏,同时总的说来语言和内容过于通俗,因此文学价值不高。<br> 俳旬在锁连歌和俳谐连歌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句(五、七、五),称为发句,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因之往往由座中最老练者所咏。日本第一百零五代后奈良天皇(1496—1557)时,山崎宗鉴(?一1553)、荒木田守武(1472—1549)、松永贞德(1570—1653)等将俳谐连歌的发句(五、七、五)独立起来,配以季题①,使之成为一种在当时说来是崭新的文学形式,这就是最早的俳句。下表是说明从和歌到俳句的演变过程的:<br> 和歌一短连歌一锁连歌一俳谐连歌一发句(俳句)<br> 我国古代有“词者诗之余,曲者词之余”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说连歌是作为和歌的余兴而产生的,而俳句又是作为连歌的余兴而产生的。<br> 早期的俳句也是以滑稽诙谐为主的,没有脱出俳谐连歌的窠臼。后来,松尾芭蕉(1644—1694)建立了以“闲寂、余情、纤细”为主的“蕉风”,进行了俳句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使俳句正式进入了艺术殿堂,芭蕉也因此被后人尊为“俳圣”。从此,俳句基本上保持了发展的趋势,至今仍是最广泛地为日本人民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①<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