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3051198
  • 作      者:
    王向远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7
收藏
内容介绍
    在侵华战争中,大多数日本文学家积极“协力”侵华战争,形成了一支以笔为枪的特殊部队--“笔部队”。他们有的应征入伍,成为侵华部队的一员;有的作为“从军作家”开往前线,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更多的人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军国主义文化和文学组织,为侵华战争推波助澜。他们在炮制的侵华文学中,或煽动战争狂热,把战争说成是“圣战”;或把战争责任强加给中国,为侵略战争强词争辩;或把日军的残暴行径加以美化,大书“皇军”的“可爱”和“勇敢”或丑化中国人民,写他们如何愚昧野蛮;或歪曲沦陷区的状况,胡说中国老百姓和“皇军”如何“亲善”;或对沦陷区文坛进行干预浸透,对沦陷区民众施行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
    《“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对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做了深入的研究、揭露和批判.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完整而又简明扼要的日本侵华文学史的研究著作。它对于我们了解鲜为人知的“笔部队”及其所作所为,对于弄清日本文学与军国主义的关系,对于深入认识军国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武装的街道》同时或之后出版、并得以公开发行的以日本侵华事件为题材的作品,再也难见反战的倾向了。例如,伊藤永之介(1903~1959)有名的短篇小说《万宝山》(1931)对“万宝山事件”的描写,不但失去了客观公正性,而且是有意地歪曲描写了。
    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为了加快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千方百计进行所谓“满蒙危机”的宣传,以便为武力侵占东北制造借口。“万宝山事件”就是日本利用朝鲜人在长春附近的万宝山开垦水田而故意挑起的事端。1931年,李升薰等180多名朝鲜人,在未经中国地方政府部门允许的情况下,私自从一位汉奸地痞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并打算将旱田改为水田,引伊通河水灌溉。因开挖水渠而损坏了中国农民的农田,并可能造成汛期淹没水渠两侧数万亩农田的隐患,中国农民向长春县政府请愿,要求制止。长春县政府依法命令李等朝鲜人停止不法施工。日本以朝鲜人是“日本国民”为由,强行干涉。日本驻长春领事奉日本政府的“坚决保护”朝鲜人,以“显示我方威力”的指示,向吉林省政府提出抗议,声称“日本国臣民有权在中国租地,无需中国方面许可”,并派日本军警,武装护卫朝鲜人继续施工。7月2日,400多名愤怒的中国农民拥到现场填渠,中国方面也派了300多名警察以稳定事态。日本军警先是强行制止中国农民填渠,并将多名中国农民打伤,然后又首先悍然开枪38响。中国农民被迫撤出现场。7月3日,日本又派500多名警察,携带大量轻重武器前往万宝山,并占领万宝山乡的马家哨口,在那里强占中国农舍,悬挂日本国旗,并令朝鲜农民继续挖沟修渠,修复水坝。水坝在7月5日修成。同时,日本方面蓄意制造谎言,称朝鲜人在万宝山“被害数百名”,以此煽动朝鲜境内的朝鲜人疯狂排华,致使华侨被杀119人。
    “万宝山事件”的真相,现在已经大白于天下。但是,日本人在当时和以后,一直通过各种形式对事件真相进行歪曲。伊藤永之介的《万宝山》,就是以文学形式歪曲“万宝山事件”的典型例子。
    《万宝山》以流浪中国东北的朝鲜农民赵判世及其妻子裴贞花一家为中心,描写了“万宝山”事件的前前后后。小说从赵判世等朝鲜农民在万宝山挖渠开地被中国“长秋”(即长春)政府下令禁止写起,到朝鲜农民离开万宝山结尾。小说极力表现赵等朝鲜农民的悲惨生活。他们在朝鲜被地主压迫剥削,被迫背井离乡,来到满洲。但是,来到满洲后,他们又不断遭到中国官民的迫害。小说一开头,就写在开渠被中国当局强令制止后,赵一家以编制“满洲式的柳斗子”为副业。但中国巡警突然闯入,说未经许可,不得随便编东西卖,于是,“狡黠的支那人,像猫一样快速伸手,夺过了两个柳斗子”。赵怒而欲夺,被中国巡警一铁棍打倒在地。当朝鲜农民不顾中国方面的禁令,继续施工挖渠的时候,中国的骑兵队便气势汹汹,大打出手,并且把赵判世抓走。中国农民在中国官方的怂恿支持下,不断地向挖渠工地开枪威胁。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日本文坛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国策”的形成
明治维新以后,较早表述对华侵略设想,或为侵华制造理论根据的,是在野的一批文人和作家。他们的思想是北一辉、大川周明等现代法西斯主义理论家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在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坛上有更多的人充当了军国主义侵华“国策”的谋士和吹鼓手。这些人提出的对华侵略的思想和主张,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和侵华“国策”的施行,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福泽谕吉:“文明战胜野蛮”
二、中江兆民:“三醉人”的醉翁之意
三、冈仓天心:“日本的伟大特权”
四、保田与重郎:战争“是日本人唯一的精神文化”

五、武者小路实笃:“大东亚战争”是“日本人的使命”


第二章 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对华侵略与日本文学
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对华侵略活动就已经对日本文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文坛上陆续出现的一些以中国为题材的作晶,或多或少地染上了军国主义色彩或受到了军国主义的影响。像直木三十五那样公然以法西斯主义相标榜的右翼作家不必说,即使像黑岛传治那样的左翼反战作家,也仍然未能摆脱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观的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作品为日后大规模的侵华文学的登场,做了铺垫。
一、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二、济南惨案与《武装的街道》
三、《万宝山》和《日本的战栗》:歪曲的描写和侵略
的叫嚣
四、《上海》与《北京》: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三章 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及其“大陆开拓文学”
“大陆开拓文学”,也称“开拓文学”,是以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活动为题材,直接反映移民侵略活动并为之服务的文学。“大陆开拓文学”密切配合日本政府对我国东北进行移民侵略的宣传需要,诱惑、煽动日本人远征大陆,描写和赞美“开拓者”的“开拓事业”,掩盖“大陆开拓”的侵略本质,诬蔑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
第四章  日本殖民作家的所谓“满洲文学”
第五章  “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
第六章  “军队作家”及其侵华文学
第七章  日本的侵华诗歌
第八章  日军在中国沦陷区的“宣抚”活动及“宣抚文学”
第九章  石川达三的真话与谎言
第十章  炮制文学的“国民英雄”火野苇平
第十一章  “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与日本对沦陷区文坛的干预渗透
第十二章  “亚细亚主义”、“大东亚主义”及其御用文学
第十三章  日本有“反战文学”吗?
第十四章  日本战后文坛对侵华战争及战争责任的认识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