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资料当中,值得一提的还是宋代的《北碉禅师论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这篇铭文现已成为各类宗教辞典中,介绍南宋僧人道济的重要参考文献,如《中国佛学人名词典》第3837条、《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8册第4896页、《宗教百科全书》第53页、日本《禅学大辞典》皆以此铭文作为道济身世背景的介绍。可见这篇铭文受到了较为普遍的关注和肯定,也就是说,宗教界基本认定济公实有其人,他——就是南宋时期的道济。
这篇铭文写的是居简和尚眼中济公的形象,也代表了最朴素的济公形象。舍利本是人死后所留下的遗体的通称。在佛教界,通常指佛陀的遗骨,后来,舍利又被用来专称高僧圆寂焚烧后所遗留下的骸骨。一般所说的舍利是骨片,所以舍利的形状、大小不一,质地坚硬而细致。我国佛教则多把豆粒形状的称为“舍利”或“舍利子”。佛教徒或一般人看修行人的修为境界的高低,除了看他高超的德行、宗教的神秘经验外,死后是否有舍利子留下也成为检验此僧有无得道的指标之一。
居简这篇舍利铭文正是为纪念济颠所写,在文中提到“都人以湖隐方圆叟舍利晶莹而耸观听”,可见道济的修行不凡,但也显示出道济给人的感觉是内外不一,因此人们才都会有“耸观听”的惊讶。在文中我们知道道济是天台临海李文和都尉的远孙,官宦世家,受度于灵隐佛海禅师,为南宋禅宗最盛的临济宗杨岐派下门徒。他个性“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而他的行事是“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暑寒无完衣,予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居简描述的道济形象,平时生活态度狂放不羁,行为举止疏散慵懒,但他个性耿介且清白正直,因此官宦门阀之人没有理由而强邀供养,他是不去的。他所题的诗文清新隽永,但常常身穿破衣烂衫,嗜好饮酒,一得到布施就统统“交给”酒家,饮食、居住都没有定数。但是道济又常常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地去替老和尚或生病的僧人求医办药。铭文中可以看出济公救济病困之心是积极的,但铭文没有对济公的神通显化或宗教经验做什么描述,因此,让人感到更为真实可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