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差异:老百姓只有资产,老板还有资金,一个算了用,一个用了算。贫与富的差异:现金流的多与少而已。杨浦公园附近的名嘴、我的大块头朋友“三宝”有句顺口溜:“百万不算富,千万刚起步,上亿才算小大户。”不是口气比力气大、头颈比腰粗,而是做上海人的底线抬高了。如果今天你还用十年前的口气说话:阿拉在香港有亲眷,暗示有外国饼干;小阿姨嫁给美国人,暗示有外汇收入,大家都会以为你是祥林嫂,不免要“挫挫”(沪语:嘲讽)侬:“哎哟朋友,侬勿要吓我哦!”
老上海人是身份的概念:一本户口簿;“新上海人”是资产的概念:一本房产证。今天,上海人讨娘子,不是一间房,而是一套房,而且是带两个厕所的房子,环线以内的,房价一般在每平方米万元以上,你说,一万元的茶砖能买什么?江景房厕所里,一块墙砖或一个脚印的面积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年前,万元户是人生的全部,现在,沦为人生底线都不可能。
成了家,有了孩子,开销更大。上幼儿园了,找名牌的,要赞助费;上小学,找老牌的,要赞助费;上初中,找民办的要赞助费;上高中了,借读重点中学,还要赞助费。单单托人的交际费,万元左右,用经济学家时髦的术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怕的是经济学家的术语,变成老百姓的口头语,冷静的理性代替了温情的人性。
义务制学校之外,还有一条辅助线:幼儿时期,钢琴、芭蕾、绘画,统统家教,上了小学,就是外语家教,上了初中,数理化家教,为了体育加4分,现在体育也有家教了。过去: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知识就是压力,就是自讨苦吃,就是戆大拗手劲(沪语:傻瓜扳手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