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特别喜欢陈虞孙的杂文和短论的,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给中学生分析过他的杂文。但是,自从1967年他“靠边”时我去看望过他一次,这以后就再没有见过一次面。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他的女儿陈多佳老师。我问她:“陈老近来身体可好?打她说:“身体还算好,80岁的人了,就是腿脚不灵便。”我试着问道:“我可以去拜访他一次吗?”她说回去问问,过几天打电话给我。
过了两天,上午我刚上完课,陈多佳的电话就来了,她对我说:“父亲上午上班,下午多数在家,你下午什么时候来都欢迎,来前打个电话便可。”
这天下午上好两节课,我便骑车来到了陈老家。
轻轻推开门,见陈老正安坐在床边的沙发上。他没有看书,默默地坐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一眼看上去,我觉得他老多了,身体仿佛也比15年前收缩了。我简直不敢相信晚报《放眼录》上那样生气勃勃的文章竟是出自这样一位赢弱老人之手!
陈老见我来了,便起身从里面沙发上走到外边,这里落地灯的两侧放着两张单人沙发。陈老家没有专门的会客室,想来这便是会客的地方。
我先给陈老讲了一段作文课上的故事:有一回,我给同学们讲:巧妙地运用比喻,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生动明白。比如,党中央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人说这是和发扬民主矛盾的。于是陈虞孙写了一篇杂文《打个比方》。他写道:篮球场周围有四条线,打篮球必须在这四条线里打,没有这四条线是不成的。但是,这四条线有没有影响篮球运动员的自由呢?没有。他们尽可以在这四条线里充分发挥他们的自由。相反,如果没有这四条线,还谈得上篮球运动员的自由吗?同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发扬民主也是这么一个道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但不会影响发扬民主,而且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我说:你们看,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经过这么一比方,人们就容易接受了;一个机智的比喻,能胜过多少空洞的说教?一个同学听得激动了,在下面嚷道:“这个比方确实妙极了!陈虞孙会打篮球吗?”我不禁笑了起来。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陈老也笑了起来。他说:“一个好的比喻,确实能胜过许多空洞的话。不过,这样的比喻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得到的,它是对问题深思熟虑以后才得到的。”由此,陈老又谈起了写短文的真功夫。他说:“短文并不好写,短文的酝酿过程其实并不短:从发现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到认识逐步深入,到感到非写不可,最后一气呵成,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并不那么轻松。”讲到这里,陈老吸了口烟,然后继续说:“短文要把它拉长当然可以,但是这样一来就如一杯奶粉,你多放了水,想冲成两杯,那味道就不浓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