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原本天生注定的事都变成了选择题,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以选择的?尤其是结婚这件事。
就像今天不婚族的解释,不结婚就是一种选择,就像是其他任何一个选择,要做一辈子付货款的有壳族,还是永远寄人离下的租屋族,这些都是经过考虑权衡的,都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结婚或不婚也是一种生活形态和生命价值的选择。
不婚族就是在做一个选择。
不过多元化时代,追求多了,反倒不易专注。
这年头要专心真是不容易,连冰淇淋都有三十几种口味呢,而一次哪里舍得只吃一种呢,当然是要多吃几球啰!
以前女性视感情为全部,最大志向就是嫁个好老公;而今女性仍然重视感情生活,但是比例上,它已不是重量级了。
现在有各种有趣的事情在跟感情和婚姻竞争呢!
过了35岁,不婚族反而安啦!
就好像篮球比赛终场鸣枪后,再进篮也是枉然。35岁好似大限,如果还没结,周遭的人也如泄了气的皮球,没啥劲了。仿佛过了这个年纪,结不结婚已不再要紧,或者,要结也是难如登天,大家也就不那么带劲了。这时碰到老友,对方也懒得过问这种过时的问题,要谈也不再是以往那种逼问式,而是会心式,不必挑明说,但大家都心里有数。
因此35岁后的不婚族耳根比较可以清静,自顾自过日子,不必理会别人盘根问底,晚上有异性打电话来,家人也不会竖起耳朵,问东问西,周末待在家里也不会被逼着出去找朋友玩,有人介绍朋友时,也不必找借口逃走(好在这种机会也不会多)。
如果结婚生子可以免去孤单之苦,为何还是会听到已婚,且有子女者慨叹孤单的感觉?有次读到一篇报道,说到,其实人的孤单感觉不是来自周围有多少人,而是心中有多少实在的人际关系。一句话有如棒喝,当场拍手叫好,没错,这就是了,“身边有人,不如心里有人”。
不婚族没有配偶和孩子的环绕,友情更形重要。
在“一个人的家”中,何妨把所有的朋友都当家人;就如同一个人去咖啡店时把全场的客人都当成同伴;博爱主义是不婚族的最好信仰。
家是休息站,家人给予精神支持;不婚族没有家人提供精神补给,可往朋友那儿告贷,而且要做市场区隔,这样才能取得平衡养分;和任何人交友一样要分知性和感性,不婚族交友时
更要区分功能性。
有的朋友可以一起出游,有的适合纯聊天,有的则是一起逛街的好伴。和不同的人做朋友,可以分散友情投资,这听起来好像把交朋友当成交易,有点功利取向,但是这却是一个不可
否认的事实。
不婚族的时间一定比有家的人多出许多,不论多么喜欢独处,仍有需要同伴的时候。不是一个人不敢逛街看电影,而是非但独游可以独乐乐,有伴同游时也可众乐乐,就如同进食要养
分均衡,什么维他命都要摄取才会健康。
书摘1
谁说不婚者是社会公害?
不只一次,有人知道我是未婚后,就会马上表示同情地说:“这样啊!”一副真为我难过的样子。早年,自己也会感受到有点尴尬,尤其是觉得让问的人不好意思是自己的错似的时候更是如此。但是就在确定自己不婚的意愿后,就不会有这么莫名其妙的感受了,反而有些高兴。
不是为自己高兴,而是为对方。这个心理是源于朋友王氏夫妇。有天他们去爬山,碰到其他山友,有人问起他的孩子怎样,他答根本没有孩子,结果,有人转头就走告他人,以一副可惜的语调说:“原来他没有孩子吔!”
王氏夫妇不一定认为没有孩子的事实是种缺憾,但是在他人眼里,这是一种不幸,有人固然觉得惋惜,但也有不少人因为这件不幸而感到开心。
这种因别人的不幸而获得的快乐,有点残忍,但是如果被认为不幸的人,能够以一种提供“比较的功能”而自喜的话,也未尝不是件好事。重述这则故事,就是觉得不婚的人也有这种功能。
有时在朋友间,或生人云集的场合,总是会有人问起:“结 婚没有?”问的人不一定是关心,但也不一定是想刺探什么,而 是纯社交性话题。被问者若答“没有”,往往不好意思的反而是问话的人,不知该怎么继续这个对话;若是有人直接问到“你有几个小孩”?而对方答“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小孩时”对方就更不知所措了。这时,若是被问者确定自己已经想通不婚的抉择,也知道对方并无恶意,只是一种社交话题,何不就“好人做到底”。“好人”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因为某人不婚的事实,而认定人生确实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因而能够更接受他自己的生活的话,那不是等于做了好人。
不婚族也许是帮助别人心理平衡: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也许是激励了他人:没有结婚的老张都可以追求快乐充宾的人生,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我当然也可以啰。
谁说不婚者是社会公害?不婚俱乐部会员也有正面社会功能。
不婚,不关对与错
“一定是我哪里不对?”大概每位到了适婚年龄还没结婚的人,都曾这么怀疑过自己。
就像父母要离异时,孩子都会责怪自己,一定是“我们不乖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不婚族在婚姻期盼期没有具体战果前,第一阶段大都会把箭头先指向自己(中国人谦虚的美德),怀疑自己的外貌(太胖了、太矮了、太丑了)是罪魁祸首,一阵数落,一番内省后,就更责怪自己为何不长高五公分,不瘦十公斤。
这时自信受创,也就是所谓的“自卑期”。看到周遭同学好友一个个嫁娶,就剩下自己还是孤家寡人,总会疑神疑鬼的觉得自己不如人,“一定是我有什么不对劲,否则为何只有我还没有娶(嫁)”?
怀疑自己的不完美是婚姻的障碍,企图改变自己是下一步,有多少不婚族因而去减肥,改变自己说话的语气,在装扮上多加修饰。
一位33岁的不婚族,就曾应好友要求改变自己的“阳刚形象”,从服饰上,举止上都学习女人样,但总觉得表里不一,几个月后就宣告流产,她还是还原做男人婆。有趣的是,不久后,她就和一位欣赏她这个调调的男士结了连理。
怪自己或一味改变自己,不一定能改变什么,等理智稍恢复后,可能会发现其实也不能完全怪自己,因为望眼过去单身世界中,比自己漂亮的、高大的、英俊的不在少数;这时可稍稍宽心一些,“也许外貌不是决定关键”。
一位不婚族最感谢某某某了,只要她妈妈骂她嫁不掉时,她就举证这位当今美女也嫁不出去,借以证明“结婚和美貌没有绝对关系”。
自卑期之后,就是“自负期”。没结婚是因为没人“识货”。
就如一首歌词写的:“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才能配得上我这么棒的人。”一副没人要,可不是我的错,是我看不上(找不到)旗鼓相当的人。
好友张某已有一朵花的年纪,不久前认识一位外籍男友,此君离婚数年,事业成功,身边不缺女伴,认识“年过不惑还是处女的中国女性张小姐”觉得是个奇迹,两人继续交往几年,最近他坦白告诉张小姐“你太好,太纯了”,结束了这段虚幻的恋情。
张女士只得感叹“太好了,也是障碍”。其实,两性关系哪有什么公式可循、标准可言。
另位不婚族好友每次对别人说起了自己的未婚状态,就解嘲地说:“到现在还没有人领取第一特奖”,自负心态表露无遗。
有的不婚族把不婚归罪于自己的自卑,有的则倒是怪别人不识货,可谓两极心态,但均有失平衡。
不婚族在不同年龄阶层,对不婚状态也有不同层次的体会,自卑和自负是必然的历程,但随着人生阅历,社会经验,和成熟思考,慢慢便会发觉:不婚不是谁的错,是人的一种选择。
不婚族与B婚族的角力
婚姻也是人生的一项成就。对不婚者,婚姻犹如一项永远在追求的战利品,在已婚者面前,他们总希望有其他战利品来炫耀衬托一下,才不致矮人一截。
不婚者的“其他战利品”大概就是事业了,为此,不婚者在事业上总希望有更好的成绩才觉得对得起自己,也才好意思和已婚者一起谈现在说过去。
想想已婚者要持家,要育儿,要管家中大小亭,还要工作,如果她们都能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那么“无”家一身轻的未婚者又怎能落在人后?
办公室一位妈妈同事叙述她一天的行程,早上五点先和念中学的女儿一起复习功课,之后送她去学校,回来后再叫醒念小学的儿子,帮他弄好送他上校车,然后整理家里,买菜,做好晚饭让孩子放学后有现成的饭吃,最后才出门上班,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家。
听完这样的简报,真让未婚者汗颜,如果在工作岗位上还没有什么表现的话,更是好生惭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