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智慧和信仰:周国平哲理散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0221975
  • 作      者:
    周国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收藏
编辑推荐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智慧和信仰:周国平哲理散文》的作者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展开
作者简介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1986)、《尼采与形而上学》(1990),随感集《人与永恒》(1988),诗集《忧伤的情欲》(1991),散文集《守望的距离》(1996)、《各自的朝圣路》(1999)、《安静》(2002),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1996)、《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2002)、《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2004)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著有《尼采美学文选》(1986)、《尼采诗集》(1986)、《偶像的黄昏》(1987)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智慧和信仰:周国平哲理散文》作者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占有重要一席,其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是那些急功近利、好为人师、胡乱解读和“感悟”生活的作坊匠们无法企及的。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他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我喜欢想人生的问题。所谓喜欢想,并不是刻意去想,而是问题自己找上来,躲也躲不掉。我对人生有太多的困惑,归结起来,无非两大类,借用佛家的话说,便是色与空。色代表情感的困惑,包括爱与孤独、男人与女人、欲与情、爱情与婚姻这一类问题。空代表生命意义的困惑,包括生与死、幸福与苦难、肉体与灵魂、世俗与神圣这一类问题这两类问题,想来想去,到头来还是困惑,想不出一个清楚的结论。不过,想的好处是,在困惑中仿佛有了方向,困惑中的寻求形成了人的精神生活。因为色的诱惑,男人走向女人,女人走向男人,走进彼此的心灵,由色入情,于是有了爱。因为爱的疑惑,人类呼史世界之本相,呼唤神,由空入悟,于是有了哲学和宗教。人的精神生活正是在这两个方向上展开的:一是情感生活,它指向人,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使我们在尘世扎下根来;另一是沉思生活或信仰生活,它指向宇宙,其实质是人与宇宙之间的精神联系,使我们有了超越的追求。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轼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
  发誓者竭力揣摩对方的心思,他发誓要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是他以为对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如果他揣摩的是天上的神的心思,那就是亵渎了。
展开
精彩书摘
  苦难的精神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
  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
  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
  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
  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
  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
  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
  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
  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
  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
  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
  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
  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
  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
  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
  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
  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
  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
  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
  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
  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
  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
  难是否是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
  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
  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
  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
  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
  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
  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
  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
  ,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
  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
  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
  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
  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
  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
  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
  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
  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
  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
  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
  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996.10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生命感悟
悲观·执著·超脱
思考死:有意义的徒荣
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没有目的旅行
等的滋味
人生寓言
苦难的精神价值
困惑与觉悟
追问意义
人的悲壮
论幸福
寻常的苦难
痛苦的价值
人得救靠本能
和命运结伴而行

第二辑 寻魂守望
有所敬畏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勇气证明信仰
智慧和信仰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精神栖身于茅屋
孤独的价值
灵魂的在场
守望的角度
被废黜的国王
读圣经礼记
孤岛的断想
比成功更宝贵的
灵魂及其追求
坚守精神的家园
理想主义
心灵也是一种现实

第三辑 人生境界
成功的真谛
寻求智慧的人生
记住回家的路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人生贵在行胸臆
习惯于失去
上帝眼中无残疾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梦并不虚幻
好梦何必成真
独处的充实
安静的位置
丰富的安静
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超脱:与世俗保持距离
热爱生命
亲近自然
爱自己
论独处

第四辑 时尚考察
困惑与坦然
在义与利之外
消费=享受?
奢侈品的不便
名人和明星
都市里的外乡人
怀念土地
小康胜大富
休闲的时尚
救世和自救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医学的人文品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