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写作的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864344
  • 作      者:
    史铁生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如果求生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本能,那么人比其他生物已然又多了一种本能了,那就是不单要活还要活得明白,若不能明白则还不如不活那就干脆死了吧。所以人会自杀,所以人要写作,所以人是为了不至自杀而写作。这道理真简单,简单到容易被忘记。
  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作家谈文学往往比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谈起来更好,有时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创作还要让读者激动。一个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读者、好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史铁生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识见,以及作家独有的敏锐。
展开
精彩书评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
  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
  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了欢
  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
  鬼牵纯正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
  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陈村
  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
  大的人。
  ——莫言
展开
精彩书摘
  都在说文学的根,说的却未必是一回事。好比小麦是怎么从野
  草变来的是一回事,人类何以要种粮食又是一回事。
  不知前者,尚可再从野草做起。不知后者,所为一概荒诞。并
  非说前者不重要。
  “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
  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
  么去。
  “寻根意识”也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眼下活得卑微,便去找以
  往的骄傲。一种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
  据,为地球上最灿烂的花朵找一片可以盛开的土地。
  阿Q想找一头虱子大于王胡的虱子。鲁迅的意思是把阿Q、王
  胡乃至小D都消灭,找出真正人的萌芽。
  至于鲁迅倒比阿Q多着痛苦,乃至人倒比猴子活得艰辛等事,
  另当别论。
  什么是文学的根呢?是文化?文化是什么呢?《辞海》上说,文化
  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真占得全!全得像是废话。好在《辞海》上对文化
  还有一种狭义的解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想必文学界谈论的是这
  后一种。又查了“意识形态”条,得这样的解释:亦称“观念形态”,
  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似可对文化作如下简明的理解文化是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所建
  立的观念。
  欲望无边,能力有限,是人类生来的困境。所以建立起诸多观
  念,以使灵魂有路可走,有家可归。
  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说文化是文学的根,犹言粮食是大米的
  根了。譬如树,枝与干,有同根。文学与哲学、宗教等等之不同,
  是枝与枝的不同。文学的根,也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困境。
  面对困境,文学比其他所有学科都更敏感。文学不仅用着思
  考,更用着观察,不仅看重可行的实际,还看重似乎不可能的愿望。
  因此,它不同于哲学的明晰(所以它蒙咙);不同于科学的严谨(所
  以它耽于梦想);不同于法律的现实(所以感情不承认法律,法律
  也不承认感情);不同于宗教的满(所以叛逆常是其特色);不同于
  政治和经济的立竿见影(所以它的社会效益潜移默化)。据此,它
  便也不同于教育和宣传。
  要求一切都实际且明晰,岂止是在扼杀文学,那是在消灭理想
  和进步。
  波德莱尔说:“诗不是为了‘真理’,而只是它自己。”我想这
  话有四个意思:一、人所面对的困境,永远比人能总结出的真理要
  多。二、文学把侦察困境的艰险留给自己,把总结真理的光荣让给
  别人。三、一俟真理呈现,探索早又向着新的困境了;只有在模糊
  不清的忧郁和不幸之中,艺术才显示其不屈的美。四、绝不是说,
  诗不通向真理。
  已有的文化亦可为人类造出困境,当然也可成为文学的根。同
  样,已有的文学亦可为人类造出困境,文学又成文学的根。究其为
  根的资格,在于困境,而不在其他;唯其造出困境,这才长出文学。
  歌德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
  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我想此话有三个意思:
  一、人类的困境像人类一样古老,并将随人类一同长久。二、若不
  面对这困境重新思考,便不会懂得古人思考的到底是什么。三、古
  人的思考遗留下的谜团,要求今人继续思考;困境是古老的,思考
  应该有崭新的。
  过去的文化是过去的人类对困境所建立的观念。今人面对困境
  所建立的观念呢?当然也是文化。所以文化不等于涉古,涉古者也
  不都有文化。阿城说有两种文盲,一种文字盲,一种文化盲。这样
  分清真好。但能识得字的就会抄书,未必不是文化盲。P2-4
展开
目录
随想与反省
答自己问
自言自语
随笔十三
给安妮的信
给李健鸣的三封信
一封关于音乐的信
读洪峰小说有感
宿命的写作
获“庄重文文学奖”时的书面发言
熟练与陌生
复杂的必要
无病之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