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本期《读库》可以发现,除了“人物”、“乐坛”、“影苑”等原有栏目,“特稿”成为新增栏目之一。“有些文章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归类,就划到‘特稿’区”。
聊到特稿,他再次提及那篇《启蒙年代的歌声》。先前,看到老六用文字这样表述过这篇文章:前溯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当沈从文还叫沈岳焕的时候,当冰心还叫谢婉莹的时候,当丁玲还叫蒋冰之的时候,当曹禺还叫万家宝的时候……他们童年时学的歌,唱的歌,接受的教育。“推荐这篇文章的人说,要是被拍成电视片播出,注定是‘双零’节目———零点播出,零收视率。”老六笑言。“其实《读库》本身就是一种小众的读物,‘小众’倒不是指读者的数量,而是指具有共性的某些读者”,他解释,“发现和吸纳同类读者是很难的,也是充满惊喜的。”
《读库》丛书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为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采用陆续出版的方式,每两月推出一辑,2006年六辑分别为《读库0601》、《读库0602》……《读库0606》。继第一本《读库0601》在3月出版后,第二本《读库0602》在5月出版。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上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上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有趣,有料,有种”,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展开
——书评人 黄集伟
《读库》举起了“有趣、有料、有种”的大旗,这是一本书的精神主张。
在今日的出版圈,这种探索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极简主义的风格、擦亮历史的动机使得它和之前所有的mook读物并不相同。第一期对郭德钢的厚重推荐,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本文艺青年的梦想杂志。
——《新京报?书评周刊》
喧嚣尘世,每天几十亿吨的文字垃圾诞生,猪油一样糊满我们求知、求智的双眼。
幸有《读库》,因为制造者的冷静、认真、胸怀远大,成了垃圾时代的一个另类。
——出版人 杨葵
我在努力成为《读库》的作者,虽然作为她的读者也拥有足够的快感。
——红心杀手王小山
一些人的私房书。
——新浪读书频道
《读库》不是风卷残云的洋快餐,也不是富贵逼人的满汉全席,它是一道烹得正巧的私房菜,尤适宜在天打雷劈的断电之夜点烛观看,无电视网络之乱耳,浅斟细酌。倘身畔有一小娘子陪读,且送上温黄酒和熟蟹,这书可读得更加黯然销魂。
——搜狐读书频道
读,不可以独,《读库》是一块可以分享的心灵园地。
一本好书是宝石,一本关于好书的好书便是宝库,《读库》就是这样的宝库,有关书和情趣。
——天涯网络社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