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在这样的忧患年月里,东西方各国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社会主义实验场”——苏联。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及是多么的不同啊!五四青年翟秋白希望用“俄式革命”救治多灾多难的祖国,而同是东方作家,泰戈尔却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法国的两位大作家、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者纪德与罗曼·罗兰几乎在同一时期访问了苏联。结果,前者是痛苦的失望,后者则留下了忧郁的“封存的日记”。七八十年之后的今天,在苏联这座大厦的旧址上,只剩下一片寂寞的废墟了。在那些残垣断壁上,也许我们还能找寻到一些有益于我们的可资利用的“破砖与碎石”。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鉴别,就会有发现。这是这书的基本主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