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河往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7341491
  • 作      者:
    骆向新主编
  • 出 版 社 :
    黄河水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今年是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这是一个让治河人容易回忆往事的年头。6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几乎是一辈子的经历,对4万治河人来说,又有多少难忘的故事。本书编者走访了百余名老治河工作者,收集了上千幅老照片,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汇集成书。书中既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亲临黄河视察的历史时刻,又有谢会贵、刘同昌这样的普通黄河职工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的漫长岁月;既有治理黄河的重大事件,又有修防、勘探、水文等各条战线上治河人的平凡工作;既有黄河职工与惊涛骇浪、高寒缺氧奋力搏斗的画面,也有他们在工作之余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景……
    黄河,一条自然的大河,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大河上下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守护着这条河、并为之奉献甚至不惜牺牲的人。本书的出版旨在将一个个生动的人、一件件感人的事串成一线,还原在读者面前。 根据厚古薄今的原则,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内容为主。书里有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历程,也有几代治河人的精神写照。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篇篇尘封的往事,犹如一页页碎片、一个个瞬间,凝固在每一个治河人的记忆里,也必将深深感召和影响着后来者。
展开
精彩书摘
    风口浪尖上的水文兵
    文/崔玉刚  韩慧卿
    河口是河海交汇处,水文测量是河道治理和海岸建设等的重要基础资
    料,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又给水文观测带来特殊的困难。黄河河
    口水文实验站于1963年开始对黄河口滨海区展开观测工作。当时配备的重
    要设施就是“克凌1号”、“克凌2号”浅海测验船,1986年“黄河86”接
    替“克凌1号”、“克凌2号”投人工作。40年里,测验船上的水文工作人
    员陆续更换,但河口水文人特有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却一直在延
    续。他们在河口的风口浪尖上战胜了一次次狂风巨浪,出色地履行了工作
    职责,也生发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1978年8月的一天,“克凌1号”在黄河口南部测量返回小青河河口联
    测闭合途中,突然乌云翻滚,狂风暴雨,风卷浪花不时向船头猛扑过来。
    这时,忽见右前方一艘渔船,顺风冲“克凌1号”疾驶而来,情况危急,如
    不采取措施,两船相撞,渔民的生命财产会在瞬间化为乌有。只见船长王
    海山一边稳操船舵准备转向,一边果断指挥大副阮孝忠探摸地形。由于指
    挥得当,相互配合默契,避免了一起船毁人亡事故。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天气和设备的限制,一直不能进行黄河口
    外海域的连续多日海流同步观测,相关的水文观测资料成为一项空白。河
    口站自1980年开始进行了为期7年的浮艇悬吊式海流计测流试验工作。在连
    续7年的浮艇试验中,浮艇多次遇到被飓风刮翻、被渔民拉网拖倒的情况,
    浅海观测队的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略,克服
    了渤海湾风大浪高、供给不足、自然环境恶劣等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
    观测任务,并创造过一站31天渤海湾海流连续观测的奇迹。
    1992年8月31日,正在黄河口东深水区测验的“黄河86”船,接到近期
    有风暴潮的消息,决定返回龙口港避风并补给粮、水。当测船抵达龙口港
    时,海上风速已达36米每秒,港内风速33米每秒,浪高1米以上。为了保证
    “黄河86”的安全,船上所有职工在暴风雨中昼夜坚守岗位,及时报告险
    情,机舱人员备车,随时准备应急。
    由于风力过大,船体一侧又紧靠码头,船体悬挂,出现了倾斜。另外
    ,船体另一侧还有其他渔船帮靠,如果不随落潮将船推下水去,很可能出
    现因落潮差太大,船体突然摔人海中而翻沉,将缆绳挣断并压沉外侧渔船
    的惨状。船长刘广欣果断下达了命令:“除轮机长外,船上所有人员穿上
    救生衣下水救船!”
    风雨中,船员和浅海队的人员依次排开,有的用木棒,有的用肩扛、
    用手推,随着船长的口令,慢慢地把船体推离码头,一点点降落到深水中
    ,避免了又一次灾难。
    2001年9月24日,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正在实施滨海区水下地形测
    验。职工边春华与雇用木船的船主一起,驾船执行潮位观测任务。上午9时
    许,海上突起风暴,俗称“豹子风”,起风速度快、来势猛。8级大风掀起
    4米多高的巨浪扑向木船,木船顶着风浪疾驶。一会儿被巨浪推上浪尖,一
    会儿又跌人浪谷,突然,推进器被浪打坏,失去了动力,在大海中随风漂
    泊。船主经不住风浪的颠簸,晕倒在木船上。危机时刻,有着20多年海上
    工作经验的边春华同志,抱着“人在资料在”的坚定信念,果断地向海里
    抛锚,并将资料用文件袋装好,捆在内衣内,外用救生衣扎紧。此时,海
    水正一浪一浪地扑向木船,边春华一面用对讲机与陆地联系,一面用脸盆
    向外滔水,全身被海水浸透,瑟瑟发抖,但他努力坚持着,等待救援的船
    舶。直到下午13时,救援拖轮到达,拖轮上的工作人员请边春华赶紧上拖
    轮、弃木船,可边春华拒绝了。他说:“木船是私人财产,船上的仪器是
    国家财产,都不能放弃。”他依然坚守在木船上。下午14时,拖轮将木船
    拖到岸边,浑身发抖的边春华一上岸,就解开救生衣将资料交到等在岸边
    的职工手中。看到边春华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与风浪搏斗4个多小时,将测
    验资料完整地带回来了,在场的人员都流下了热泪。而这对于边春华来说
    已经是第二次,在遭遇风暴袭击、个人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临危不惧
    ,保护了水文资料和国家财产安全。
    P160-P164
展开
目录
黄河人“家”
治黄规划编制始末
1954年黄河大查勘的背后
我们见到了毛主席
朱德副主席视察黄河
奋战石头庄
人民胜利渠在我们手中胜利建成
大家都来支援三门峡
消失的枢纽
在故县工地的日子
建设天桥水电站
二十八年铸一坝
创建黄台山石料厂
修堤的歌儿唱起来
在黄沁河修防段的岁月
西线情怀
西线查勘日记
高原查勘的难忘经历
云南大山探三江
初探小浪底
为三门峡工程测绘
“干打垒”前的合影
初上治黄岗位
测河记事
水文春秋
峡谷小站的故事
风口浪尖上的水文兵
黄河上的天文观测
中国水土保持的发祥地一天水
西峰记忆
难忘子洲规划工作队
化云主任再次来到南小河沟
黄委有了自己的研究所
让中国的PMP/PMF成果与世界共享
走向世界的黄河
黄河一九五八
一场罕见的凌洪
父亲李赋都
父亲的几件小事
跟着黄河跑的人——徐福龄
祖孙三代治黄人
“老阿爷”谢会贵
从治黄展览会到黄河博物馆
黄河水院话今昔
放飞梦想的地方
黄河医疗队在基层
50年代的工务员
见证“大炼钢铁”
黄河职工体育的荣耀
编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