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纳兰性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0048925
  • 作      者:
    李雷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曾经有三个版本,都是李雷女士的小说《纳兰性德》。本书是最后一个版本,由北京出版社刚刚才出版发行的,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能够拿来一观。本书的特色在于书里面加入了多幅纳兰性德故居(现宋庆龄故居)的照片和纳兰的手迹影印件,图文并茂、精彩绝伦。
展开
内容介绍
  纳兰性德,满族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有着一段极富戏剧色彩的人生历程。许多在别人看来非常矛盾,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和谐地交融在他的生命中:生为满族人却痴迷汉文化;身为权相明珠之子,康熙帝一等侍卫,身处喧红闹紫,高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热闹之外;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大他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汉族落拓文人,走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生于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他却过得并不快乐,翻开他的《饮水词》,满篇的“眼泪”,“伤心”,“断肠”……刚刚而立之年,风华正茂之时,却因一场寒疾而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    本书以独到的视角,生动优美的笔触,直探传主的精神世界,揭示其凄美悲情的人生谜底。
展开
精彩书评
  代序
  午后,入夏以来的第一场暴雨,伴着天边几声滚雷突然倾泻而下。不一会儿,眼前就是一片白雾,地上像是锅里煮沸了的水,冒着白泡。我吃力地撑着伞,沿北京什刹后海北岸那条让雨水浇得湿漉漉的小径缓缓而行。然后,迈进路北一扇高墙环护着的朱红色大门。
  大雨滂沱中,这座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庭院静寂悄然。绿草铺地,花木扶疏。环抱粗的知春柳、苍老的国槐、乔松古桧、悬罗紫藤……而在蓊蓊葱葱、深翳森蔚之中,朱红色的亭台楼阁、曲廊轩榭时掩时映。一池碧水环园而流,急密的雨丝打在水面,发出有节奏的、好听的音响。
  一切都独具匠心,而一切又自然无痕。一切被大雨冲刷得鲜亮如新,而一切又在水气、雾气织就的薄纱里扑朔迷离。
  这是座不同寻常的古园。岁月的沧桑更使它蒙上一层庄严神秘之感。说不清它已换了几代主人,但从园子的规模,你便能想像出这些主人的名字一定足以使他们那个时代的人肃然而立。如今,它已开放为一座故居纪念馆。
  没有别的游人。我在水雾氤氲中走走停停,终于找到了它们。
  那是两株平常极了的老树。更准确地说,是两株衰老的灌木。三百年的风风雨雨,它已不堪重负。黢黑斑驳的树干弯曲得几乎与地面平行,就像一个被艰辛压弯了腰的老者。枝杈已经稀疏了,只是那叶子在雨打风吹中依然碧绿。
  这就是我要找的那两株夜合花吗?站在雨地里,我痴痴地望着那树,想透过厚密的雨帘发现什么。可是除了风雨中轻轻摇曳的枝叶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那些花该开了呵!”我失望了。
  “莫不是它太老了,不再开花?”这个念头一闪,不禁有些黯然。
  还是不甘心地找到园艺师,他告诉我,花仍然每年都开,只是今年的在不久前开过了。
  “但这怎么可能呢?那首咏叹夜合花的诗,明明是那年的今天写下的嘛。”我又久久地、固执地徘徊在那树下,想找到答案。
  “准是过了几百年,地球变暖、花期提前了。”我为自己突发奇想,笑了。失落中多少有些安慰。
  我是等了好久,专等到这一天才来的。来凭吊一个人,一位年轻的诗人。
  他曾是这所园子的主人。三百多年前的今天,也是一个阴雨霏霏的日子,也是在这所园子里,就在这两株灌木前,他与友人聚宴酬唱,写下他生命中最后一首诗《夜合花》,便一病不起,七天后告别了人间。
  他仅活了三十一岁,不,还不满三十一岁,刚刚而立之年。恰似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华光异彩,却瞬忽即逝。然而那生命的璀璨美丽,那诗章词篇的忧伤而挚情,却永久地留下了,让他身后的人为之哭、为之歌……
  又一道闪电,接着,一个炸雷。雨,更狂烈地从天而落,像是在哭泣那颗睿智又忧郁的灵魂。夜合花在风雨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低诉那个凄美动人的、关于一个生命的
  故事。
  笔者
  1992年6月24日
  于北京宋庆龄故居
展开
精彩书摘
  三阿哥的母亲佟妃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儿。佟妃是汉族旗人的女儿。她的父亲佟图赖隶汉军正蓝旗、镶白旗等旗的固山额真,任礼部侍郎等职,在太宗、世祖两朝都屡立战功,晋爵至世袭三等子。本来,按照清廷旧制,后妃之选除了满人便是蒙古人,皇帝是不可以与汉人联姻的。但当大清朝统治了中国后,为了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从顺治朝开始提高汉军的地位,并在汉军中选妃。大约顺治九年,佟氏被选入宫中,成了福临的妃子。这多半是桩政治联姻,佟妃没能得到丈夫的爱,她不幸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所以皇三子究竟是爱情的结晶,还是纵欲的产物呢?无人知道。反正在三阿哥刚出生时的确未能引起父皇的重视。这一点可以从两年后,福临宠爱的董鄂妃生下四阿哥时给福临带来的巨大喜悦这一事实得到反证。当然,那已经是后话了。
  可刚刚降临的三阿哥毕竟是当今圣上的儿子。这会儿,没有谁会探究顺治皇上对儿子的态度。大家只明确一点,皇上得子是关系社稷的大事。满朝文武官员纷纷贺喜。
  十九岁的明珠夹在贺喜的人群中显得挺突出,那张英姿勃勃的脸上喜气洋洋,满面春风。他实在太兴奋了,但此刻只有他自己清楚,让他格外高兴的真正原因:他刚刚从新婚不久的妻子那里得知,自己也要做父亲了。
  这时候的明珠还只是顺治帝侍卫队中的一名侍卫,一个并不重要的位置。此刻他的想像力再丰富也还想不到,日后自己会与这个刚刚诞生的小皇子发生什么联系。但他的眼睛中却分明闪动着不容置疑的自信。终究有一天自己会崛起的,人们会知道,我朋珠将是出入这宫阙殿宇中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而眼下最重要的是,自己就要做父亲了。叶赫那拉氏又要添丁进口,又要有新一代了!
  春的妩媚,夏的炎烈,时序在缓慢的节奏中交替着。
  日子一天又一天平静地过去,平静得让人觉得距那个企盼的日子还那么遥远,盼得人好心焦。时间老人仿佛在考验明珠的耐心,又好像有意让那个日子来得更激动人心。终于,夏日的绿色浓阴染上了一层金黄的秋光,然后便是冬的灰白萧瑟……顺治十一年显得特别长,进入腊月时已经是公元1655年了。这一年的冬天又格外冷,当呼啸的西北风卷着雪片将黄历掀到腊月十二(公历1月19日)时,又一个小生命被寒气裹挟着,姗姗来临。
  好一个漂亮的男孩儿!
  粉嘟嘟的小脸蛋儿上,一个宽广光洁的额头,而这被视为吉祥的饱满天庭下,镶嵌着一双漆黑灵透的眼睛。那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极有内容地看着他刚刚来到的这个陌生世界。不知道他看见了什么,呱的一声哭了。
  “男孩儿女相,长大一定会有福气。”俯下身仔细端详着裹在襁褓中的儿子,明珠想。他有一种直觉,这孩子的降生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他给儿子取名纳兰成德(后避东宫太子讳,改名性德),小名冬郎。
  命运是一个难以琢磨的谜。
  谁会想到,就是这两个同年降临人间的小生命,二十年后竟会结下一段不解之缘。又有谁会想到,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们将各自走向生命的辉煌。一个成了叱咤风云、兴国安邦的一代英主,可以和中国历朝各代任何一位伟大君主比肩的王者;另一个,我们本书的主人公,长成了一名诗人,那种卓然挺特、流芳百世的诗人。他们的名字被骄傲地镶刻在他们民族,不,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熠熠生辉。
  有趣的是,他们涞自两个交织的世仇血泪又扯不断千丝万缕联系的家族。
  纳兰性德是明珠心中的骄傲。
  不,有时他甚至觉得这个儿子是老天赐给他的幸运之星。真的,当年儿子一出生,明珠就有种直觉,这孩子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果然,从那时起自己在仕途上便一路畅通,二十年来,官愈作愈大,地位、权势愈来愈高。
  可从心里,最让他感到自豪的还是他的儿子纳兰性德。这孩子天生灵异,五六岁时就读书过目不忘。凡是见过者都称他是神童。明珠自己也常不错眼珠地看着儿子,心里纳罕,说起来,叶赫那拉氏也出了不少英雄豪杰、马背上的马图鲁,可像这落天资聪颖;而且对书本如此着迷,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样样无师自通的人还不曾有过。再扩而大之,儿子这种人才,在整个满人中也是少见的呵!明珠曾暗自担心,儿子自幼体弱又酷爱读书冥想,会不会弱不禁风,忘了自己的根。他曾亲自训练儿子武功,不想,儿子在武艺方面同样具有天赋,拳、刀、枪、剑,样样精通,骑马如飞,射箭百发百中。更让明珠欣慰的是,这孩子自幼就格外懂事,重情义。对父母非常尊重孝敬,每日晨昏必向父母请安。那年明珠患了场病,性德不分昼夜守在病榻旁,不吃不睡,熬得眼圈乌黑、面容憔悴,直到父亲病情好转,性德才面露喜色,松了口气。待父亲能下床、进食了,他高兴得就像家中发生了大喜事般奔走相告亲朋好友。前两年,家里又添了次子揆叙,比他大十九岁的性德疼爱幼弟如父,只要有空就逗弟弟玩,每次出门都要叮嘱仆人照料好揆叙……最让明珠得意的是今年儿子又以二甲第七名的优异成绩通过殿试,走上了仕途,最近又被选为皇上的侍卫,他的前途无量呵!
  事事要走在人先的明珠,虚荣心在儿子纳兰性德身上得到最大的满足。
  可是在明珠内心深处,在一个绝不会对旁人展示的角落,潜藏着一丝隐忧与不安。儿子太不像自己了,性格、禀赋、气质、爱好几乎都不像。如果仅仅是不像也还罢了,他感到儿子身上有一种自己无法弄懂的陌生。在那张英俊的年轻面庞上为何总流露出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凝重与成熟?那双黑亮的眸子中为何经常射出一道让人看了发慌心疼的忧郁的光亮?
  儿子,难道你还有什么不如意不满足吗?
  纳兰性德的心境是复杂的。面对满族祖先他的磕拜是虔诚的,尽管他的祖上应该是蒙古人。可是作为被征服者,叶赫那拉氏的后代,这种叩拜则意味着自己永远地退出了竞技场,永远失去了与对手骑马夺天下,叱咤风云,称雄华夏九州的机会。哪怕只早生十几年,哪怕能得到一个平等的机会也好呵……“志欲吞鲸鲵”、 “银河亲挽,普天一洗”,不过是痴心少年的英雄梦罢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你绝没有实现这个梦想的可能了。纳兰性德心里自嘲着,嘴角露出一丝怪笑,那笑是苦涩的,竟比哭还难看。如今,自己不过是皇上身边一件可有可无的摆设,一架任人操纵的机器,一身的武艺不过是用来射几只兔子、追个把只黄羊,胸中的锦绣文采只化作几行没有血肉、并非真性情的应制诗面已。面且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钠兰性德不觉心灰意冷。
  如果把康熙大帝此次巡行比做一部庞大的交响曲的话,那么纳兰侍卫一路上留下的诗章词句就是这交响曲中几个不和谐的音符,而这不和谐音几乎贯穿此次东巡的始终。
  只有到了松花江,登舟行于江面,纳兰性德才豁然开朗。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来到这般宽阔美丽的江上。松花江,这是孕育了先辈们的母亲河呵!此刻,暖融融的太阳照着江面,松花江浪花叠锦,泛着柔媚的光。两岸苍岩翠壁徐徐闪过,江面千帆竞发、彩旗飘舞,好一派北国春光!一路上的辛苦、劳顿、压抑、怅惘一扫而光,纳兰性德心旷神怡。
  他信笔写下东行以来惟一一首色调明快的作品。那当然不是词:
  宛宛经城下,泱泱接海东。
  烟光浮鸭渌,日气射鳞红。
  胜擅佳名外,传讹旧志中。
  花时春涨暖,吾欲问渔翁。
  白天的松花江是这么可爱,他真的想干脆就留在这里,做个渔翁独钓于春波碧野之上,那该多么自由自在、其乐无穷。可是当夜幕降临,松花江笼罩在朦胧淡月之中,那种失落感又回到纳兰性德身上。不觉情绪顿转:
  弥漫寒草望逶迤,万里黄云四盖垂。
  最是松花江上月,五更曾照断肠时。
  两首同名《松花江》之作,情绪截然不同。白天的快乐瞬息即逝,其实经过人生如许变迁,纳兰性德已经没有真正和长久的快乐了。夜晚松花江畔的感觉才是他真正的情绪。离开京城两个多月了,塞北的荒凉、苍郁给纳兰性德的印象太深了,松花江的柔媚挤不走这个印象。而一路上低落、抑郁的心境,这被动、不情愿的行旅,此刻全被松花江上的一轮明月提醒加重了。松花江的夜风清月白,美丽却凄寂,此刻那轮明月正冷冷地照射着断肠人,又一个不眠的彻 夜。
  是呵,在这场婚姻冲突中所有人的痛苦里,最苦的要属沈宛。告别了山明水秀的故乡,告别了父母双亲,沈宛为了爱情,千里迢迢,勇敢地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偌大的宰相府没有她的容身之地,偌大的京城惟一的亲人就是她挚爱的纳兰公子。可是公子并不完全属于自己,他常常披星而出,戴月而归,漫长的白日常常只有她独自一人打发。青春的寂寞,对心爱人的牵挂煎熬着她。白天还能读读书,而当夜幕降临时她便心绪不安,她盼望丈夫归来。
  她独自坐在轩窗下,透过茜纱窗幔痴痴地望着那轮冷月。凄清的月光洒在地上,地上泛着冷冷的光。这时她的耳朵格外敏感,捕捉着丈夫归来的马蹄声。丈夫不回来时她仍然在等,常常不知不觉睡着了,而醒来时银钍还亮着,可依然是独自一人,泪水早已洇湿了罗裳。偶尔,纳兰性德不入值在家的时候,沈宛感到无比快乐,就仿佛过节一般,但节日总是少得可怜。似乎只有作诗填词能排遣一些孤独寂寞,可是那诗篇词句怎么一写出来便那么哀伤凄婉呢?她不敢给丈夫看,怕引起他的感伤。她很少再写了,但不写诗作词自己还能做什么呢……
  日子在缓慢的消磨,沈宛内心的不安、凄苦在与日俱增。现在折磨她的已不仅仅是寂寞,一个念头愈来愈多次地跳入脑海,扰得她极度不安。原来她一直觉得自己的到来能给公子带来幸福、快乐,可现在他们的结合不仅没带来幸福,反而给公子带来那么多麻烦。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身子、疲惫不堪的倦容,沈宛心如刀绞。既然不能给心爱的人带来幸福,那么自己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可是,一想到要离开丈夫,沈宛心里又一阵紧缩,自己能做到吗?丈夫已经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生死死都愿相依相伴的那个人,自己实在是无法与他分离呵!沈宛被内心的矛盾、痛苦纠缠着,折磨着,整日苦思冥想却又理不出头绪。那张美丽姣好的面庞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先那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丰盈的生命,在一点一点地枯萎……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生命
一  同年降临人间的两个小生命
二  浴血沉浮的家族
三  何样双亲
第二章  青春
一  被寒疾困扰的孩子
二  翩翩诗才一少年
三  初恋之谜
四  “万春园里误春期”
五  “红菂栏边携素手”
六  神驰心仪汉文化
第三章 尘缘
一  “不信道,遂逢知己”
二  肝胆相照重然诺
三  片时春梦归逝水
四  渌水亭畔的际会
第四章  困惑
一  金殿玉阶,个中冷暖和谁道
二  骤变的诗心
三  等闲离别黯伤魂
四  万帐灯火中的失意客
第五章 叛逆
一  惴惴有临履之忧
二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三  万里西风瀚海沙
四  “愿学海鸥,闲飞闲宿”
第六章 早殇
一  最后的行旅
二  “落花如梦凄迷”
三  一宵冷雨葬诗魂
尾声
画面一  顾贞观,辍笔谢知音
画面二  明珠,风烛残年的凄凉
画面三  笔者,龙湾子河畔的萦思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