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1176450
  • 作      者:
    马国川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国川,《中国改革》杂志社记者、编辑。长期关注改革大局,曾在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发表文章,被多家媒体聘为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在评论界颇有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吴敬琏先生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而马国川在这本书的开头说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大幕早已拉开,争论从未间断。只能说,“科龙事件”的极端例子把国企改革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从而把改革争论推向了大众,推向了网络,使得这场爆发已久的争论最终“落地”了。 从这个意义上,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叫“第三次大争论”也可以成立。
    本书作者以起年轻人的大胆和敏感,从新闻视角和大众视角评述在这场 “第三次大争论”中的一些政治、经济现象,反思改革成果。该书写得很热闹,很好看,具有一定的政治深度,值得一读。
展开
目录

1.引子中国改革:一江春水,潜流暗涌
2.郎咸平:台湾——香港——大陆
3.一篇奇文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
4.一个有争议的制冷工程师?一个资本狂人?
5.顾雏军向郎咸平发出了律师函
6.经济学界集体失语了吗?
7.杨帆的抱怨
8.张维迎: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9.非主流集会支持郎咸平,张文魁单刀赴会
10.左大培等三人致中央领导的公开信
11.吴敬琏温和回应媒体开启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
12.社会学家眼中的郎顾之争
13.秦晖大洋彼岸来信:要天平还是要尺蠖?
14.杨启先:回首国企改革路,MBO是逼出来的
15.周其仁:我不愿意在“大政府”下讨生活
16.法学家终于“登场”了
17.程恩富等十位学者发表公开声明
18.上海经济学人圆桌会议:经济争论不要泛政治化
19.陈志武:诊断重要,开处方更重要
20.张维迎:学者不是民意代表,不应该迎合任何人
21.旋涡里的周其仁
22.《光明日报》八人谈: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
23.国资委在行动
24.2005年是“改革年”?
25.韩朝华:郎咸平的解决方案完全是外行的
26.中国经济学界“诺贝尔奖”盛会上不同的声音
27.“非公经济36条”出台遭遇违宪质疑
28.刘国光掀起“刘旋风”?
29.吴敬琏:改革的动力来自有志于振兴中华的人
30.顾雏军被拘:结束还是开始?
31.“中国医改不成功”?
32.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愤怒了
33.住房改革争议四起
34.工业化道路之争:难得的一场学术争论
35.再来一次“巴山轮会议”?
36.高尚全: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
37.十月:争论走向白热化
38.丁学良: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
39.香港来的“和尚”会念经?
40.新望:中国经济学家的贡献何在?
41.建行香港成功上市,引爆银行改革大争论
42.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里的掌声
43.刘国光:反思改革不等于反改革
44.《财经》杂志四人谈:不要动不动就“向富人开炮”
45.“皇甫平”再度出山掀风波
46.孙立平:改革共识基本破裂?
47.站在2006年的门口:争论向何处去
48.吴敬琏:这是改革开放25年来第三次大争论
49.非公经济36条:一年盘点难称意

50.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引起轩然大波
51.最牛的一封信?还是最荒谬的质问?
52.高尚全:建议中央最高领导出来讲话
53.刘吉上书中央,不能让否定改革的观点继续泛滥
54.胡锦涛讲话为改革争论定调
55.尾声:树欲静而风不止,改革正未有穷期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