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紫强,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39年2月26日生,山西临汾市人。196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生物系。1980年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两系的环境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国际DNA修复研究学会理事、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中华医学微量元素学会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变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9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N-乙酰转移酶诱导的研究。91年赴德国汉堡大学从事DNA加合物的研究。95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分子毒理学方面的合作研究。1958年至1961年,在山西晋北土壤试验站从事土壤调查和规划、盐渍土改良试验等农业科学研究,完成了"马铃薯芽栽技术"书稿,提出芽栽能提高产量,并可防止马铃薯品种退化的观点。70年代,先后在临汾市制药厂及山西省地方病研究所从事制药学和地方病学的研究,出版专著《大骨节病》,在该病病理、生化、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见解,对防治和研究该病起到了推动作用。从1978年起,在天津医科大学、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及山西大学,长期从事免疫核酸、放射生物化学及环境毒理学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主编《环境毒理学》、与他人合著《生命中的微量元素》、《Arsenic in the Environment,partⅡ:Human Health and Ecosystem Effects》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收到500余封国外学者索取论文的来函。1987年以来,主持完成了5个科研项目,均通过省级鉴定。两项为国内先进水平,3项为国际水平。其中1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4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他在科研上有许多新的发现,主要有:①发现极低浓度的无机砷化合物有抑制细胞突变、刺激人血淋巴细胞转化和DNA合成的作用,为金属和类金属毒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②发现二氧化硫是人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剂和基因毒性因子,为二氧化硫的致突变和致癌变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发展和丰富了二氧化硫毒理学知识;③发现电离辐射在抑制某些DNA区段转录的同时可促进哺乳动物细胞DNA另一些区段的转录,揭示了辐射生物效应的双向性和复杂性;④发现肿瘤免疫肝RNA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具有肿瘤特异性,表明RNA可传递免疫信息、肝脏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方面,分别为本科生和研究生首次开设"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生态毒理学"、"高级环境生化毒理学"、"分子环境毒理学"以及"环境化学物致突变最新研究技术"等课程。编写65万字的《环境毒理学基础》讲议。1989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乙酰转移酶诱导的研究。1993年组织申请并获准山西大学环境生物学硕士点,1997年组织申请并获准环境科学博士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