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在柏林走路<br> 异乡的寓所<br> 安静的生活<br> 信息的海洋<br> 魏玛的大象<br> 从历史走过的小城<br> 书展里的苍蝇<br> 哈贝马斯访港的那天<br> 死者的日子<br> 波恩与水<br> 慕尼黑的爱诗人<br> 莱茵河的佳酿<br> 火骑士背后的诗人<br> 搬家派对<br> 翻译时代的破碎<br> 宽敞的画室<br> 德文老师<br> 在柏林走路<br>在时差中写作<br> 南法的山村<br> 君特的房子<br> 一阵清风<br> 群山勺水<br> 谈诗的信<br> 奈费尔提蒂女皇像<br> 水上的行程<br> 博物馆的长夜<br> 长夜后的早餐<br> 格拉斯的世纪<br> 整理书架<br> 世纪的人物<br> “我”的世纪<br> 史观与史识<br> 在时差中写作<br> 螺旋桨与时差<br> 螺旋桨与写作<br> 时差与写作<br> 慕尼黑的四面<br> 城市的符号<br> 城市与贫乏<br> 城市与食物<br> 城市的幽灵<br> 一位波兰女子<br> 诗人的家乡<br> ——闻一多在蒂宾根<br> 维也纳的解剖课<br> 笔记都市<br> 爱因斯坦的塔<br> 七座山丘<br> 国际文字<br> 书写柏林<br> 在倾侧的世界如何做一个正派人?<br> ——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br> 流浪汉小说文体<br> 个人与时代脉络<br> 长镜头捕捉人物起伏关系<br> 噩梦的总结,每个人都有责任<br>海德堡的早晨<br> 老妈妈的花园<br> 重访柏林<br> 柏林的星期天<br> 在爱因斯坦咖啡店<br> 跨文化对话<br> 波茨坦广场上的微音<br> 翻译4月的雪<br> 巴巴拉的收成<br> 年光堪赏无人见<br> ——杜丽娘初游柏林<br> 海德堡的早晨<br> 走出熟悉的范围以外<br> 悬在山上的古堡<br> 自然与历史<br> 走出熟悉的范围之外<br> 寻找不同的东西<br> 分心日记<br> 隐藏在城市里的世界<br> 山上的路<br> 法兰克福的隐喻<br> 学派与书展<br> 书展的商业与文化<br> 从书展看身份<br> 美茵河上的商港<br> 走过沙漠的历史<br>后记<br> 从柏林到海德堡内容摘要
香港诗人,散文家也斯于1998年应德国国际文化交流署之邀任驻柏林作家,之后又数度重游,从而得以观察这个国家在巨变中所发生的一场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置身于诞生了歌德、巴赫的国度,作者以学者的冷静,在自己的传统与异国文化之间不断思索分析,同时,又以诗人的灵动之笔,道尽了德国作为文化灿烂之地的斑斓多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