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名贤故事:彩图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7301368
  • 作      者:
    庄宏安编写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弘扬千百年民族精神,向读者大致介绍了上自远古先秦、下至清末民初百位圣贤明君、志士仁人的传奇故事,时间跨度约五千年。这里选编的均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内容包括改革图强、爱国治家、抵御外侵、清正廉洁、执法不阿、立志向上、勤学苦读、品德修养、处世交往等多方面,向读者提供了社会历史及文学艺术等知识。其中有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有孔孟学说、墨子兼爱,有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有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汉藏亲……更多精彩故事等你一一来翻开!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名贤故事》向读者大致介绍了上自远古先秦、下至清末民初百位圣贤明君、志士仁人的传奇故事,时间跨度约五千年。这里选编的均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包括改革图强、爱国治家、抵御外侮、清正廉洁、执法不阿、立志向上、勤学苦读、品德修养、处世交往等多方面内容,向读者提供了社会历史及文学艺术等知识。 <br>    本书的出版,为今天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提升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尤其是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本有益健康的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相传远古时代,华夏大地有五帝: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尧是五帝中第四位,因国号为唐,因此又被称为唐尧。   尧善于治理天下。十六岁登上王位,住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地方。他胸怀博大,爱民如子,成为君王以后,住的是茅棚,吃的是野菜杂粮,穿的是粗麻衣,自己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生活十分节俭。每当太阳出来,他就开始理事,到太阳落山时才回家歇息。他任命羲、和两人掌管天地,派遣羲仲、羲叔、和叔分管东南西北四方,还制订历法,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分舂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因为时令掌握得好,农林渔猎都取得丰收。  尧体恤百姓,经常到地方视事,他对百姓说:“在我治理的地方,如果有人没饭吃,那是我使他挨饿的;如果有人没衣穿,那是我使他挨冻的;如果有人去犯罪,那是我的施政不好,迫使他去犯了罪。”他让百姓大胆指出他的过错,还叫人制了一面大鼓,称为“敢谏之鼓”,鼓励百姓击鼓谏事,指出他施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尧走到哪里,就和那里的百姓叙话,便竖一根木柱,称为“诽谤之木”。百姓站到那根木柱下,可随意批评他,指出他的过错。他襟怀磊落,不计恩怨,深得百姓爱戴。  尧有九个儿子,长子丹朱很不成器。那时洪水为害,大水淹没了农田村庄,丹朱却坐船观赏山水风光。洪水退了,丹朱仍坐在船上,还嘲笑他人。几个兄弟时发内讧,纷争不休。  尧在位七十年。到八十六岁时,他觉得自己年老体衰,想找一位贤人来接替他。他深知长子丹朱如此作为,难以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其他几个儿子也没多大出息,便走出平阳,去私访贤人。  一天,尧来到历山地方,看到那里有个老农,拿着块叫做“壤”的木板,一块放在地上,举起里一块向下敲击,一而敲,一面唱:“太阳出来了,我就出门耕种;太阳下山了,我就回家安歇。挖了井,自然有水喝;种了田,不愁没饭吃。帝王的威权再大,跟我有什么相干?”这是当地百姓流传的歌曲,名叫“击壤歌”。歌声粗犷而嘹亮,是百姓对自己安适生活的内心流露。尧听了,心里很宽慰。他蹲下身子,和那老人攀谈,问他这村里有没有大贤之人。老人用手向山坡方向一指。山坡前,有个年轻的农人驾着两头牛正在犁地。“他是我们舜南的大贤人。他孝顺双亲,顾怜乡邻,我们有什么事都找他帮忙。”  尧走上前去,见那年轻农人驱着牛,手里却没拿鞭,只拿个小簸箕,不时敲打几下。尧见了,心生诧异:“这年轻人真怪,犁地敲簸箕做什么?”他上前打量了年轻农人一番,问:“小伙子,你耕田为什么敲簸箕?”年轻农人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牛虽是牲畜,它为我耕田已很累了,如果我再用鞭子驱赶它,心里实在很不好过。牛不肯前行,我就敲打簸箕吓一吓它。”尧拉住他的手,连声称赞:“有道理!有道理!”尧心想:“这小伙子既爱牛,又有才干。日后他当了国君,更会用人,可算得是贤人了!”这时候,有好几个人围拢来,一个手丁‘柴的老汉打量着尧问:“请问,您哪儿来?”尧说:“我就是尧,你们的王啊!”大家一听,都惊呆了,一个个跪拜。尧上前把他们扶起,把他前来访贤的事告诉大家。农人们围着敬爱的尧王,七嘴八舌讲起来。原来,耕地的那年轻农人叫虞舜,是历山一带闻名的贤人。他通晓天文地理,才华卓绝;更令人敬仰的是,他有一颗仁爱的心。  尧王听了,十分高兴。他想把虞舜带回都城,让虞舜帮他治理国家。虞舜再三辞让不成,便安顿好家里一切,随尧到平阳去了。P1-3
展开
目录
    唐尧王贤明博大<br>    虞舜王宽厚仁德<br>    大禹王为民治水<br>    夏少康蓄志复国<br>    商汤王忧患百姓<br>    姜太公辅助文王<br>    郑庄公孝心可鉴<br>    管夷吾辅齐匡国<br>    晋文公退避三合<br>    介子推功不受禄<br>    田穰苴严法治军<br>    晏大夫才智过人<br>    孙武子善演兵法<br>    勾践王卧薪尝胆<br>    孙叔敖为民除害<br>    郑子产以法治国<br>    孔夫子周游列国<br>    贤子路负米养亲<br>    孝曾参咬指痛心<br>    闵子骞终身不仕<br>    勇豫让为主舍身<br>    秦商鞅立信于民<br>    孙膑智取奸庞涓<br>    田单巧摆火牛阵<br>    爱国大诗人屈原<br>    墨子兼爱感天下<br>    信陵君窃符救赵<br>    孟子舆重仁轻利<br>    千古神医是扃鹊<br>    蔺相如完璧归赵<br>    廉颇相如将相和<br>    荆轲舍命刺秦王<br>    李冰兴建都江堰<br>    智张良运筹帷幄<br>    韩信立志成大将<br>    弱女缇萦智救父<br>    李广号称飞将军<br>    卫青七退匈奴兵<br>    霍去病为国忘家<br>    司马迁愤著《史记》<br>    张骞凿空通西域<br>    苏武牧羊有气节<br>    昭君出塞谋和平<br>    马援马革裹尸还<br>    汉班超投笔从戎<br>    张衡制造浑大仪<br>    神华佗济世救人<br>    关云长义贯云天<br>    鲁了敬联蜀拒魏<br>    周公瑾佐定江东<br>    诸葛亮鞠躬尽瘁<br>    司马懿多谋善断<br>    孝李密辞官养亲<br>    好周处勇除三害<br>    晋祖逖闻鸡起舞<br>    谢玄淝水胜苻坚<br>    陶渊明辞官归隐<br>    祖冲之探索天地<br>    花木兰代父从军<br>    孙思邈妙手回春<br>    千古英主唐太宗<br>    文成公主汉藏亲<br>    狄仁杰铁胆直谏<br>    李太白人间诗仙<br>    杜子美忧国忧民<br>    郭了仪智联回纥<br>    韩昌黎倡导古文<br>    自居易驰誉天下<br>    范仲淹天下己任<br>    包青天铁面无私<br>    欧阳修高风亮节<br>    王安石变法维新<br>    北宋大文豪苏轼<br>    黄庭坚奉母至孝<br>    岳鹏举精忠报国<br>    漂泊词人李清照<br>    亘古男儿陆放翁<br>    爱国词人辛弃疾<br>    丹心汗青文天祥<br>    耶律楚材心系民<br>    三宝太监下西洋<br>    于谦清白留人间<br>    忠海瑞刚正不阿<br>    李时珍重修《本草》<br>    抗倭英雄戚继光<br>    徐光启学贯中西<br>    袁崇焕横戈戍边<br>    史可法死守扬州<br>    郑成功收复台湾<br>    义吴凤舍身求仁<br>    林则徐虎门销烟<br>    台湾巡抚刘铭传<br>    武训行乞办义学<br>    海战英雄邓世昌<br>    维新志士谭嗣同<br>    巾帼英雄是秋瑾<br>    吾党健将陆皓东<br>    革命先驱孙中山<br>    爱国大将军蔡锷<br>    碧血黄花林觉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