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5949557
  • 作      者:
    朱士光主编
  • 出 版 社 :
    西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为“古都西安”大型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历史变迁与发展,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展开
精彩书摘
  《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一、周人与周原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兴起于今陕西、甘肃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为姜姓有邰氏女姜嫄所生。弃在尧舜时任农师之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号后稷。弃死后,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传至不喾,因为夏王朝政权衰落,失去官职,逃奔到戎狄之间的地区。他的孙子公刘带领族人定居到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发展农耕生产,似乎已经相当富庶,达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①的程度,但当时泾河流域毕竟是戎狄杂居相处,特别是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熏育(匈奴)不断南下侵扰破坏,诸事皆处于草建之际。后又传九世,到文王的祖父古公宜父,来朝走马,止于岐下,又把活动中心由泾河流域迁到了今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岐山之南的周原一带,但由历年的考古发掘情况可知:周原地区的文化遗存特别丰富,分别属于仰韶、龙山、晚商、西周和东周五个时期②。这说明从仰韶时代起,到东周时代止,周原地区一直有人类在生存和活动。由此可见:不喾作夏王朝的农官时,曾经带领周族的大部分向东迁徙,但仍然有一部分原始姬周人留居在周原地区,依旧生产生息。到古公宣父时,周人又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周原定居下来整修田亩,修治田垄,营建城郭室屋,并建置了政权机构。根据《诗经·大明·皇矣》《诗经·大雅·绵》等篇可知:周人建造的这个城,有皋门、应门,名字叫作京,京的本意是大。由此我们推测:周人在周原地区初次进行分封时,曾经建立了很多城邑。但在这批城邑中,只有这个城最大,所以把这个城叫做京。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可知:周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劳动生产和繁衍生息的好地方。现已发现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就有百余处之多。其中岐山王家嘴,扶风案板与益家堡,武功赵家崖及宝鸡北首岭等新石器遗址的文化内涵都很丰富。另据《陕西考古所渭水队1959年3月调查》一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队1979年的调查可知:在渭河及其支流沛水和漆水经流的大部分周原地区,特别是其中心地区岐邑一带,从仰韶、龙山、殷商、西周直到东周时代的古遗址不但分布密集,而且层层相因。特别是从197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周原的岐山县凤雏村和扶风县的召陈村,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廊院式宫殿建筑遗址及西周早中期的宫殿建筑遗址多处,同时出土了大量珍贵的甲骨和青铜器。寻找到了一个北以岐山为界,东至扶风县黄堆乡樊村,西至岐山县祝家庄乡的岐阳堡,南至扶风县法门乡康家庄、李村,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的西周遗址区。这个遗址区内的周代文物遗迹非常丰富。其中,凤雏村西南已发掘出的一座早期周人的宫殿基址,占地面积约1459平方米,出土了文王、武王时期占卜用的甲骨15000余片,已选出有字甲骨170多片。文字最多的一片达29个字。据初步研究,这批甲骨的内容涉及到祭祀、田猎、征伐、年成等。由于中国古代人们都很迷信神意,相信君权神授,凡事都要占卜。由殷墟考古发现大量甲骨的事实可知:当时最常用的占卜办法,就是将龟甲或兽骨刮削平整,钻上孔,再用火在钻孔上烧灼,然后根据裂纹判断吉凶。在当时,祭祀、征伐等事,都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与卜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雕刻精美的玉鸟和各种式样的玉饰品。因此,这批甲骨的发现,可以证明这里是周人早期重要的活动场所。由此而东约2公里的召陈村发掘出一座西周中期偏晚的大型宫室建筑基址,系网柱结构,柱础直径约1米左右,另有大量的西周素面瓦当和数十种带有瓦钉、瓦环的西周板瓦、筒瓦出土,与凤雏村的西周早期官室建筑遥相对应,而这两大建筑之间的强家村又发现了用石子铺设的散水面,召陈遗址以北的下樊村同样出现了散水面,而且这两处散水面与已发掘的召陈村西周一号房基散水面完全一样。据此,我们认为这一区域可能是早周都城岐邑的宫室分布区。此外,考古工作人员还在扶风云塘村南发掘出了西周制骨作坊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骨料,在齐镇发掘出了一批西周早、中期的平民居住遗址,在该村北发现了大量的铜碴,村东南发现了制陶的陶范,村子周围有很厚的灰层,并不断有西周铜器出土。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结论
一、西安之历史地位与其在世界上的影响
二、西安建都概况及其政区沿革
三、西安究竟是几朝古都
四、历史上及当代有关古都西安变迁与发展研究著述简况
五、《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撰写的主旨与主要内容、特点

第二章 在天之中的山河形胜地
第一节 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与管毂四方的区位特点
第二节 温暖湿润的气候
第三节 山峪原隰相间组成的地形
第四节 众多的河流湖沼
第五节 类型多样的植被

第三章 史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史前聚落特征
第二节 史前聚落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半坡聚落与史前城址的发生
第四节 聚落形态与史前社会演进

第四章 夏商遗址与周都丰镐
第一节 夏商遗址巡礼
第二节 由岐邑到丰京
第三节 周都丰镐

第五章 秦帝国的都城——咸阳
第一节 从栎阳到咸阳
第二节 从山南水北到渭水贯都——秦都咸阳的建设过程
第三节 宫庙建筑群的布局与结构
第四节 秦都咸阳的城郊设施
第五节 秦都咸阳的毁灭与历史地位

第六章 西汉帝都——长安
第一节 都城规模的不断变动
第二节 布局结构的渐趋完善
第三节 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
第四节 都城地位的丧失和复得

第七章 天可汗之都——隋唐长安城
第一节 设计思想与总体布局
第二节 宫城与苑囿
第三节 长安城里坊结构与布局
第四节 都城管理与居民生活
第五节 国际大都市与对外友好交往

第八章 五代北宋金元时期的城市变迁
第一节 五代时期的“新城”
第二节 北宋、金时期的京兆府城
第三节 元时期的奉元路城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西安府城
第一节 城市的拓展过程
第二节 城市布局的变化
第三节 明代秦王府与郡王府第
第四节 清代的满城与南城
第五节 水利开发与商贸发展

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西安城
第一节 民国初期城市的近代化发展
第二节 西京筹备委员会与抗战期间城市的繁荣
第三节 民国后期的西安城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城市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
第二节 向现代化城市迈进

第十二章 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与职能区域之变化
第二节 历史时期城市文化内涵及其传承演变
第三节 历史时期城市生态环境变迁及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新的世纪新的西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