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分子遗传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30134311
  • 作      者:
    李振刚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分子遗传学(第2版)》以基因、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为基础,以真核细胞的基因调控为重点,并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发育、癌变与衰老等重大生物学问题。对蛋白质遗传及RNA遗传特辟专章进行了独到的论述,特别是对分子生物学的基石——中心法则,也结合近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广义中心法则。全书立论严谨,叙述流畅,观点明确,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与论点,跟踪了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动向。
    《分子遗传学(第2版)》是大专院校生物、医学、农学等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供生物、遗传、医学、农学科技工作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2.2.5基因失活
    使基因突变或阻抑它的产物也是确定基因功能的一个方法。这可通过使基因破坏或RNA干涉(RNAi)实现基因失活。但是,许多编码序列的产物的失活往往不能导致一个明显的现象型(phenotype),从而失去了鉴定的标准。例如,在酵母中只有1/6的基因是主要的,只要酵母生长在丰富的培养基上,其他的基因并不引起某种明显的现象型。这可能是由于基因产物的功能的冗余性、测验的灵敏度不足,或者是没有找到该产物合适的条件。因此,许多基因难以用失活的方法来鉴定。
    除了以上的鉴定基因的五项标准之外,在鉴定基因中还有一些麻烦事情,如重叠基因、变通性断裂基因、假基因等。
    2.2.6基因重叠与断裂在重叠基因中有编码蛋白质重叠读框、重叠的转录单元(例如,一个基因的外显子被编码在另一个基因的内含子之内),甚至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与编码RNA的基因相重叠。在所有的基因重叠的情况中,必须寻找出每一个基因的独特的功能序列,才能把他们彼此区别开来。我们也往往把一些潜在的重叠基因忽略过去。
    在人类基因组中,一大半基因具有剪接后的不同的异构体;对于它们的数量,由于许多异构体未被鉴别而可能估计过低。来自变通性断裂基因的产物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序列。如何称呼一个具有繁多的功能产物的基因,我们目前还缺乏一个描述它们的全面系统。最好是根据那些功能的蛋白质结构域来定义分子的局部。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引论
1.1 分子遗传学的涵义
1.1.1 分子遗传学不等于中心法则的演绎
1.1.2 分子遗传学不是核酸及其产物(蛋白质)的生物化学
1.2 分子遗传学的产生
1.2.1 物理学的渗透——分子遗传学的物理学语言
1.2.2 微生物学向遗传学的靠拢
1.2.3 生化遗传学的出现
1.2.4 从生化遗传学到分子遗传学
1.3 分子遗传学的展望
1.3.1 基因的概念
1.3.2 真核细胞的基因调控
1.3.3 遗传与发育
1.3.4 自我组合过程
1.3.5 遗传工程
1.3.6 朊病毒与蛋白质遗传
1.3.7 RNA干扰
1.3.8 生物分子信息学/基因组学(Genomics)的诞生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因
2.1 基因的分子概念的发展
2.1.1 Morgan的基因概念——基因是一个遗传/交换/突变的单位
2.1.2 Benzer的顺反子概念——基因是一个不能分割的功能单位
2.1.3 Gillben的基因概念——基因是一个转录单位
2.2 基因组学时代(genomicsera)基因的概念与界定
2.2.1 可读框
2.2.2 序列特征
2.2.3 序列保守
2.2.4 基因功能的证据一转录
2.2.5 基因失活
2.2.6 基因重叠与断裂
2.2.7 假基因
2.2.8 定义基因的现状
2.3 蛋白质基因概念的提出
2.4 组蛋白密码一对基因“唯DNA”的质疑
2.4.1 DNA后成遗传与印记基因
2.4.2 组蛋白甲基化
2.4.3 组蛋白密码假说
2.5 新基因的产生
2.6 基因的进化
2.7 基因与DNA
2.7.1 非编码序列
2.7.2 Z-DNA构象是另一种遗传信息编码
2.7.3 C值佯谬
2.7.4 N值佯谬
2.8 重复序列
2.8.1 DNA复性反应
2.8.2 Alu族重复序列
2.8.3 卫星DNA
2.9 重复基因
2.1 核糖体:RNA基因(DNA)
2.9.2 5SrRNA基因(5S基因)
2.9.3 tRNA基因(4S基因)
2.9.4 组蛋白基因(hI)NA)
2.9.5 四膜虫rDNA的回文结构
2.10 重复序列及重复基因的起源
2.11 断裂基因
2.11.1 SV40A蛋白基因
2.11.2 β珠蛋白基因
2.11.3 卵清蛋白基因
2.12 重叠基因
2.12.1 174病毒的重叠基因
2.12.2 SV40病毒的重叠基因
2.12.3 重叠操纵子(overlap ingopemns)
2.13 模糊基因
2.14 转座子
2.14.1 B.McClintock的工作
2.14.2 细菌转位基因的结构
2.14.3 真核细胞转座子的三种类型
2.14.4 转座子的基本特征
2.14.5 转座的机制_
2.14.6 转座与基因表达
参考文献

第3章 染色质
3.1 染色体与染色质
3.2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3.3 染色体单线性
3.4 染色质的分子组成
3.4.1 BDNA与Z_I)NA
3.4.2 Z-DNA与染色质的结构及功能的关系
3.4.3 染色质RNA
3.4.4 组蛋白的种类与特点
3.4.5 组蛋白H1
3.4.6 组蛋白H5
3.4.7 染色质的非组蛋白
3.4.8 核小体装配蛋白——核质蛋白
3.5 核小体的结构
3.5.1 核小体Komberg模型
3.5.2 Jackson模型
3.5.3 核小体结构的近代模型
3.5.4 染色质纤维
3.6 常染色质基因表达的分子基础
3.6.1 核心组蛋白对转录的作用
3.6.2 核小体与基因表达
3.7 异染色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3.7.1 异染色质形成中的因子
3.7.2 异染色质结构域的形成
3.7.3 异染色质的增殖
3.7.4 异染色质域的分界线
3.7.5 异染色质与发育中可遗传的基因沉默
3.8 染色质的非组蛋白框架
3.8.1染色质环
3.8.2 (核)框架附着区/(核)基质附着区
3.9 微生物的类染色质
3.10 染色质的复制与转录
3.10.1 染色质的复制模型
3.10.2 染色质的转录模型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因的复制、转录与表达
4.1 中心法则
4.2 DNA复制
4.2.1 DNA复制的起始
4.2.2 复制叉侧翼DNA双螺旋的解旋
4.2.3 复制的延伸
4.2.4 DNA多聚酶在复制叉上滑动的机制
4.2.5 复制的机构
4.2.6 DNA复制中错误的校正
4.2.7 DNA自我复制的新观点
4.3 转录过程——RNA合成
4.3.1 转录过程的一般特点
4.3.2 RNA转录酶
4.4 mRNA——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4.4.1 mRNA前体在核内的加工
4.4.2 mRNA前体的剪接
4.4.3 mRNA的降解
4.5 蛋白质合成
4.5.1 转移RNA
4.5.2 氨酰-tRNA合成酶
4.5.3 碱基配对摆动假说
4.5.4 tRNA分子的其他功能
4.5.5 我国tRNA~的人工合成
4.5.6 核糖体
4.5.7 肽链的合成
4.5.8 蛋白质分子的自我剪接
参考文献
……
第5章 基因的调控
第6章 蛋白质遗传
第7章 RNA遗传
第8章 发育的分子生物学
第9章 癌变的分子遗传学
第10章 植物的分子遗传学
第11章 中心法则导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