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历史透视与未来扫视
20世纪下半叶表现出对环境变化的意识日益深化,同样也以引入监测以减缓生态退化的努力来标志。完备的立法、执法以及其他各种回应措施,在处理如地方和区域的污染时最有成效。哪里信号明显,效应紧密联系着原因,哪里解决问题的潜力就是最大的。常见的缩略词NIMBY(not in my back yard,指别将垃圾放在我家后院)就表达了这样的原理,只有麻烦与惩罚降临家园时,人们才会奋起抗击。处理地方性的问题,其过程本性有助于绷紧反馈环(feedback 1oops),而反馈环是各个系统保持弹性的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正逐渐面临新等级问题的挑战,包括全球气候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其中反馈环被减弱,特定性也降低了。变化是缓慢的,信号也不够清晰(因此常常不能及时识别)。因果间的关联也很微弱,包括多种因素在内,它们之间存在着松散的耦合关系。缺少紧密相关性( correlations)使得自我调节激励弱化,其解决方案也变得很不明显了。恢复被延滞,而要最终复原或许变得不可能,这是因为在问题能够解决之前,不可逆的变化已经发生了。
关注生物多样性并非新鲜事,人类在《圣经》( Bible)描述的年代甚至更早一些就已经着迷于生物的多样性了:远古的文本就明确显示了最基本的生态学原理。在《旧约》( Old Tes-tament)关于神造万物的描述中,能量的最初提供者(植物)是到了第3天,在干燥的陆地出现后的数小时内以及第一场暴风雨之后被创造出来的。而很小的水生植物即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尽管理论上可能在普通植物创生那天之前已经出现,因为那时已经有大量的水了,却从未被明确提及过。缺少阳光(第4天才创造出来),本应对植物造成不利,但看来似乎没有对植物产生多少抑制。经文简明地写道,“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于是,不仅有了植物,而且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不同种类。真是很好的一天工作。
动物在植物出现两天后也出现了。当时的情况很糟糕,在第4天之前没有阳光用于光合作用,所以理所当然,植物无须与食植动物做斗争。到了第5天,事物真的开始出现了:“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这立刻导致了“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在夜晚降临前,这些生物被指导如何繁殖。次日,便出现了茂盛的生物多样性,其标志性生物有鱼类、禽类、畜类以及爬行类动物等。这一切为人类的随后出现搭建了舞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