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三,辽河油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2107983
  • 作      者:
    辽河油田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3.7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3):辽河油田》共分二篇,第一篇是对下辽河坳陷的沉积、构造发育特征,油、气、水分布规律,油气生成及油气藏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的全面论述,并对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勘探的方向。第二篇是对下辽河坳陷外围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分析和评价,从石油地质的角度来论述这些盆地作为下辽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后备战略地区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地区勘探的精度要求,必须代之以精度更高的三难地震面积测量,勘探工作才可能取得新的突破。从1985年开始,首先在大民屯凹陷开展二维地震面积测量,到1988年底已在下辽河坳陷累计完成三维地震面积测量610.34平方公里,目前,在下辽河坳陷的几个主要生油凹陷内原则上不再进行三维地震勘探,而进行大面积的三维地震连片测量。深化这一地区的勘探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化:由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向寻找隐蔽油气藏为主转化;由正向二级构造带为中心,向负向生油洼陷为中心转化。勘探工作指向生油洼陷是勘探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加强下辽河坳陷的东部凸起、西部凸起、中央凸起和浅海-海滩地区的勘探工作,寻找新的勘探领域。
    凹陷中的生油洼陷不仅仅是油源的主要供给区,而且也是各种隐蔽油气藏的主要发育地区。由于下辽河坳陷中的各个主要凹陷小而且窄,从凹陷周边来的碎屑物源不但可以到达凹陷的各个部位,而且也可以进入到生油洼陷里,形成以岩性为主导因素的各种圈闭类型。目前占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0%以上的西部凹陷西部斜坡带在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四段沉积时期就是一个比较开阔的生油洼陷。即使在碎屑物源达不到的部位,也往往可以形成有利于油气聚集的特殊岩性沉积,如陈家洼陷的西翼,在沙河街组第四段杜家台油层和高升油层沉积时期是一个平静的湖湾区,这里没有砂体分布,但却沉积了一条长约10多公里、宽约2公里,以白云质石灰岩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相带,已经在这个相带里获得了油气,因此,负向的生油洼陷与正向的二级构造带一一样,是-个重要的勘探领域,它们同是复合含油气区的组成部分。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下辽河坳陷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油气勘探概况
第二章 勘探历程
第一节 勘探的几个主要阶段
第二节 勘探主导思想发展过程
第三节 几点经验
第三章 地层
第一节 前第三纪地层简述
第二节 新生代地层特征
第三节 新生代地层对比与划分
第四节 第三系研究简况
第四章 构造
第一节 研究概况
第二节 大地构造背景及前第三系基底结构特征
第三节 新生代构造特征
第四节 构造单元划分
第五节 构造类型、成因及分布规律
第六节 火山岩
第七节 下辽河坳陷形成机理及其演化
第八节 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第五章 下第三系沉积相
第一节 沉积相研究工作概况
第二节 早第三纪沉积演化史
第三节 主要沉积体系及相标志
第四节 沉积模式
第六章 油气生成
第一节 原油性质及分布特征
第二节 生油层
第三节 生油岩的演化特征
第四节 油源对比
第七章 储集层
第一节 储集层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下第三系储集层
第三节 前第三系储集层
第八章 油田水
第一节 油田水性质及其变化特征
第二节 成因及控制因素分析
第九章 油气藏形成条件、类型及分布规律
第一节 形成条件的认识过程I
第二节 形成条件
第三节 类型及实例
第四节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分布规律
第十章 天然气
第一节 勘探阶段划分
第二节 地质特征
第十一章 油气田各论
第一节 热河台油田
第二节 黄金带油田
第三节 于楼油田
第四节 兴隆台油田
第五节 曙光油田
第六节 高升油田
第七节 欢喜岭油田
第八节 双台子油田
第九节 牛居油田
第十节 青龙台油田
第十一节 前进(大民屯)油田
第十二节 法哈牛油田
第十三节 静安堡油田
第十四节 大洼油田
第十二章 下辽河坳陷含油气评价
第一节 不同时期油气评价概况
……
第二篇 下辽河坳陷外围盆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