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峦城解放前夕,南园书房。
虽然房门紧闭,但仍遥遥可闻断续炮声,预示着解放大军已迫近峦城。
林南轩正在和已去台湾的家眷通着电话,“艳梅吗,台北的气候适应了吗……先同晶儿在小旅馆凑合住吧,我马上去成都,从那里直飞台湾,房子等我去了再买……不行呀,老头子还在这里,昨天又把我叫去训了一通……好了。好了,外面有人敲门,到成都后再打电话。”他放下话筒,喊了一声“进来”。
进门来的是疲惫不堪的冯凯,没等他开口,林南轩劈头盖脑骂道:“钢厂炸不了,水厂、电厂也炸不了,你们这群饭桶,害得我昨天在老头子面前又挨训。”
“共产党煽动工人搞护厂斗争,实在厉害。”
“兵工厂呢,炸掉几个?” 、
“昨天晚上炸了一个——刘家台兵工厂。”
“谁在这个厂的现场监督实施?”
“十三号!”
“叫他听电话。”
冯凯接通电话后,把话筒递给林南轩。
“干得好,从现在起你的军衔就升中校。”林南轩斩钉截铁说道:“C—3计划关系着反攻复国大业,不见我的亲笔手令,不得擅自行动。事成以后我保荐你越级提升。”
林南轩放下电话,狞笑一声,“一笼公鸡总算有一个‘开叫’了。”他几步走到油画面前,突然转身,“冯凯,你去检查汽车,加满汽油,带两个备用油箱,我们马上去成都军校。”把冯凯打发出去以后,林南轩才取下壁上那幅《古塔春色》,沉重地坐在沙发上,缓缓拆开画框,小心卸下画布。
他用白绸细心裹好油画画布,塞进公文皮包,匆匆下楼,走到门外。
南园大门,空旷荒凉,一辆美式吉普孤零零停着,冯凯叼着烟卷在车上等候。
林南轩上车说:“走吧。”
23
峦城,江岸一个棉纱字号的堆栈。
刘丹竹快步走了进来对沈兰道:“监视哨报告,林南轩刚往成都方向跑了,估计他会随身带走C—3计划,你带人快追。”
沈兰点头,领着四个持枪的同志,挤上一辆黑色轿车,飞驰而去。
离峦城六十公里的青木关,关口山势险陡。
一群身穿黑色袄裤、头缠白帕的我军侦察兵疾步前进,领头的就是方承武。他们立定遥望,远远见到一辆吉普驶来。
“方连长,这可能是个逃命的大官。”
“拦着它,就抓这车进城。”方承武一挥手,侦察员们隐人路边树丛。
吉普车越来越近,只距几十米了。侦察员们突然站起身来,朝天放枪,大声呐喊:“停车,缴枪不杀!”
“调头,经歇马场去北碚。”林南轩决断地说,他一手掏枪,一手掏出张白手绢在车外摇晃。
一个年轻侦察兵被迷惑了,刚跑过去就被林南轩一枪撂倒。冯凯借机调转车头狂奔。
“王八羔子,”老方气得咬牙,端起冲锋枪对准吉普车就是一梭子弹。冯凯中弹,林南轩猛然把他掀出车外,自己驾车疾驶。他见着一辆黑色轿车远远驶来,满心高兴。“皇天神,这下有个伴了,”便伸头出外大叫:“别去了,前面有八路!”
轿车果然“听话”刹住,跳下几个人来散开,一个人大声喊道:“林南轩,这里也是八路,”林南轩刹车一看,却是沈兰。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一扬手,“当,当”就是两枪。
沈兰侧身闪进路边杨槐树后,“想跑,我先打断你的‘腿’!”他手起几枪,吉普车轮胎炸裂。
“打得好。”方承武和侦察兵们快步迫近,他举起冲锋枪又是一串连击,汽车油箱着火,立即熊熊燃烧。
林南轩慌张跳下车来,只见前有伏击,后有追兵,已经无路可逃,他一横心撕开皮包,抓出一叠文件扔进火里,黑烟倏地腾起。
“缴枪不杀”的喊声响彻山峦,两面夹击的人一步一步逼近。林南轩困兽犹斗,顽抗到最后几发子弹时,他仰天长叫:“校长,来生再见!”然后绝望地垂下头来,举枪对准太阳穴——啪!
沈兰一跃扑到林南轩身边,俯身一看这个反动成性、顽固至死的家伙已经气绝。沈兰捡起林南轩的公文包一抖——空的!但见烈火中、灰烬里,还剩下一幅油画残角,依稀可见《古塔春……》几个黑字正在燃烧。
方承武用脚拨了拨林南轩的尸体,心有余恨地骂道:“老混蛋,临死还要害人。”
沈兰望着那堆余火犹燃的吉普车残骸,自语似地说道:“C—3计划还是个悬案。”
第四章
24
“C—3计划至今还是个悬案!”沈兰结束了他悠长而又略带感伤的回忆,深沉的目光落在那幅《古塔春色》的油画上面。
办公室内异常安静,只有火盆上煨的茶壶“突、突”冒着水蒸汽。小朱泪光点点,轻轻抽泣,她不断擦拭着夺眶而出的眼泪。良久,沈兰的感情才平静下来,诚挚地对小朱说道:“现在对玉娟同志最好的悼念是侦察,是破案,而不是眼泪。”
李勤忍不住问:“敌人的一些幕后活动,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
展开
况浩文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这一代中国人,因为与国家民族一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震荡,其个体生命是注定有曲折坎坷的。对于幸运地生活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后人来说,上一代的曲折坎坷已是传奇。况浩文这些用通俗故事方式写成的小说便是这样的人生传奇。
《一双绣花鞋》是况浩文们奇丽的青春的记录。在一个新政权建立的前后,那样一些有才华的有美好青春餉中国人在血火斗争中的不同选择与不同命运的故事,今天仍然对读者有吸引力。当年在知青点的油灯下,我们屏息静气地读过、讲述过这个惊险的反特故事,今天再来读。便会想,如果说,青春的朱玉娟是为了新的政权,为了进步。为了保卫一座城市和人民的安危而流血,那么,同样青春的林晶是为什么而殒命呢?而那位能够优雅地吟诵杜牧“长洲茂苑草萧萧,暮雨秋烟过枫桥”诗句的中国人林南轩,竟然能够在没有任何外族入侵的时候,下令炸毁一座已经初具现代化规模的中国城市,把同胞们多少年创造的文明成果毁于一旦,让千百万无辜的中国人倒在血海之中。这是何等样的不可思议!中国文化的优雅隽永与粗鄙残忍是怎样在一个人的身上交替出现的呢?况浩文说,这个人物有生活原型。难以想象,残酷的阶级斗争造就过多少林南轩,漫长的斗争历史曾使多少有才华的文化精英成了凶残暴戾的刽子手!为了推翻一个腐败的专制政权,我们付出过的代价决不仅仅是鲜血与生命!重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会想到,万不可让历史重演,万不可让中国人可爱的青春再殒落于血火之中。
《一双绣花鞋》这个四十多年前写成的作品本身的命运也是一部传奇,是应该载入中国文化史的沉重的传奇。它在未正式发表以前的十几年里,便从杂志编辑部、制片厂里流传到民间,传遍大江南北的城市乡村,而且以一种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手抄本的方式,更多的是口口相传的形式流布,竟成了在文化荒漠中煎熬的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株绿草。“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下令花大力气在全国清查它的踪迹,好多传抄它的人受到审查和迫害,今天的青年怎么也不能理解如此荒诞的事件,他们读到《一双绣花鞋》时,一定会说:这是很主流的呀。但这就是历史,一段关于言说的真实历史。因此,《一双绣花鞋》本身的故事已成为文化专制的一个案例,文学史家的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文本。无疑,这是这本书出版的又一重意义。
在写过《一双绣花鞋》三十多年以后,况浩文又写了《宝笈疑云》、《麒麟花》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50年代你死我活的斗争的主题变成了理解与宽容的和平的主题,原来相隔离,甚至相对立的人们在急切地相互寻找探望,在泪水中重逢团聚,在为共同的事业奔走努力。《宝笈疑云》的故事是寻找失踪的《永乐大典》,人物关系却是上世纪40年代末失散后长期不通音问的中美两国的朋友在30多年后再相聚。《麒麟花》原名《雾都归梦》,更是一个回归的故事,一个原“国军”逃兵离开家乡后,在国外历尽艰辛,又经过了一段有家难归的岁月,尽管已家财万贯,仍然要“叶落归根”。故乡永远是他灵魂的亲切而安全的港湾。这里,作家主题的转换自然有外在因素起作用,如整个中国社会对于和平发展主题的认同,人们言论自由的扩大,文化出版环境的宽松等等,但对创作主体来说,还有一个自我资源的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