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塘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2004641X
  • 作      者:
    孙惠芬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孙惠芬,1961年生于大连庄河,曾当过农民、工人、杂志社编辑,著有长篇小说《歇马山庄》、《街与道的宗教》,中篇小说集《孙惠芬的世界》、中短篇小说集《伤痛城市》、《城乡之间》,共计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2002年获冯牧文学奖,中国作协会员,现为辽宁省专业作家。
展开
内容介绍
    这个与世并不隔绝的乡村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家用文化维度捕捉灵动生活点滴,绘制成当代新乡村的精神版图。有莫言式的乡村神话的诡秘多变,有萧红式的乡村人情的悲喜歌哭。一部文学对乡村凡俗世界建构的经典。
展开
精彩书摘
    上边一有新精神,村干部就行动起来,他们要么骑着自行车,要么骑着摩托车,反正要骑着车就是了。因为村干部一有事就是急的,开会不等人,不抓紧时间是不行的。有了新精神,村委会要开会先研究,因为凡是新精神,老百姓接受起来都有点难,必须先研究对策。比如征收农业税,种地本来就没多少油水,这个费那个费的,粮价又那么低,打心眼不爱种,你还要收农业税,如何说得过去?再如退耕还林,尽管种地没有油水,可是已经种了多少年多少辈了,多少年多少辈了就鼓励开荒种地,恨不能把沟都填了也种上地,突然间又要把地平了,让它荒起来,种上树,这想一出是一出的,谁能想得通?村委会研究个一两天,把凡是老百姓能想
    到的拒绝的办法都想出来,然后制定对策。谁要是不交费,明年开春就不分给化肥,谁要是抵抗上边,坚决不退耕还林,年末缴公粮,就罚他缴双倍。把个屋子弄得烟气腾腾,再把村民组长找来,让他们上传下达。
    所以,上塘拥有两个心脏,北京,是他们晚上的心脏,歇马山庄,是他们白天里的心脏。不管他们夜晚里为北京的事怎样揪心,怎样激动,一觉醒来,推开家门,
    村子里摊派下来的事一下子就覆盖了北京的事。想要的,不想要的,想拒绝的,无法拒绝的,一并而来。
    若是春天,你最不想要的,就是树苗了,可是,清明刚过,满载银杏树树苗的卡车突突突突就从乡道上开过来了。本是不想要的,可是一听车响,还是要挤破风门往外跑,因为你看定一个结果,不要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不要,还不如早点要,要好的。
    分树苗的,往往是村民组长,比村长还小的官,也根本不是什么官,村长的一条腿而已。上塘人叫他弯狗腿子,因为他的一条腿有点弯,实际上都是村干部的亲戚或本家。上塘的村民组长,就是村长的本家兄弟。他一直争着要当村长,每届选举他都去演讲,讲如何帮大家致富,谁不知道,他只是想为自个偷懒找借口,自个穷得房子都盖不起,帮大家致富,岂不可笑?!你不投他村长的票,他就夜里放火烧村长的草垛,他的本家兄弟当上村长后,为了草垛安全,就让他当了村民组长。他咀真是没有面包饼子也不嫌弃,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里边记着上边规定下来的罚款条例,车开到人群时,他就翻开本子,站在一边,大声念着。因为是上边的政策,念时,就吊着眉头,抻着个刀削脸,很有狗仗人势的威严感。
    不过,同是砸自己脚,这砸脚和砸脚造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他父亲砸脚,是自己从此威风扫地,鞠文采砸脚,却是他从此在粮库树起威信,人人都夸好样的,是条汉子。不但在粮库里树起威信,回家不过半年,又把威信移到上塘来。那威信移到上塘,当然是借助了那个秉公办事的故事,那个故事被大家口口相传时,越传越神,简直就是神话了,说什么他煽了镇长耳光子,把镇长煽得鼻口渗血。试想,他要打了镇长,还不得关了禁闭,还能让他这么逍遥法外?!
    人们习惯造神,是觉得人间该有公平,人间没有公平,就要造一个神出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是可以理解的。
    鞠文采把自己塑造成英雄,上塘人就没有理由不在英雄身上,增光添彩。不拘生活中出现各样难题各种扣子,都要去找鞠文采,要他去解。什么婆媳不和、邻里纠纷,什么夫妻打架、父子分家、上塘后街一个后生在外头领回一个野女子,被老婆现场摁住,也要把他找去。你让人家看到那样难堪的场面,事后不找一个机会酬谢,怎么说得过去?!
    所以,上塘街上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杀猪不请鞠文采,等于不知胳膊肘朝哪儿拐。
    朝哪儿拐,当然既要拐到村长,也要拐到鞠文采。
    实际上,将村长和鞠文采弄到一起,村长是不大自在的,村长的不自在,不是因为他俩地位不同,而是因为鞠文采和镇长当年的故事。那故事告诉村长,弄不好,哪一天鞠文采也会揭他的老底,官向官民向民,这句话是没错的。其实,那故事本身,就等于把两个人置于了对立的位置,一个是官方,一个足民间。试想一下,在上塘的民间里长出那样一双眼睛,——直盯着你,别人看不见摸不着,可你一睁眼,它就在你眼前闪亮,多么不自在!
    所以,杀猪请客的酒桌上,村长的架子是越端越足的,虽然也笑,但那笑往往是虚浮的,就像水泥地上的霜,里边藏着坚硬。仿佛在说,甭想在我这里下刀子,没缝儿。
    那鞠文采,也并不因为和村长拥有相同待遇,就张牙舞爪,就忘乎所以。他是聪明的。他上桌,总要把重要位置让给村长,端起酒杯,总是先敬村长,说话,总让村长先说,平素的三寸不烂之舌,打了麻药一样,变得非常呆板。脸上的笑,也是虚浮的,也像霜,但是,是棉花上的霜,给人的感觉很绵软。
    在家里,若跳墙头,轻手轻脚,轻得仿佛一只蝴蝶,可是再轻,也是有动静的,人毕竟不是蝴蝶。有了动静,狗也没叫。不但没叫,还在堂屋呼呼大睡。狗之所以不叫,是女的早就将它弄进堂屋,喂了安眠药。他们为这样的相见不被人看见煞费苦心,可是一旦相见,完全忘了今朝何夕,今年何年,此处何处。嗷嗷的呻吟声,把深睡中的狗吵醒,狗呜呜嗷嗷地就叫起来,跟人比着赛似的。听到狗叫,男人不得不赶紧穿衣,破门爬墙,将原来只在两个人心里的交通张扬个满坦,人脑差一点就打成了狗脑不说,那心里的交通,一下子就成了公共的交通。
    做学生的,即使自己不把自己当成宝贝,也并不反对家里人拿自己当成宝贝。因为中学的课程,实在是太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它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似的占领着他们的大脑,确实是太累。
    实际上,那些上中学的孩子,心里是非常矛盾的,他们既希望家里人待他们奸,又不希望家里人待他们好,待他们越好,越心里没底。
    一个学生上了中学,即意味着已是少年,一个少年,从童年里脱胎换骨的最明显标志,就是懂得了父母的艰辛,轻易不肯打破父母的指望。再说,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已深探懂得他们的父母实在是没有多少可指望的,所以,他们一旦读上中学,放学和星期日在家,父母不让干活,他们就坚决不干活,不管他们多么不忍心看父母劳累。父母给他们煎鸡蛋吃,他们就坚决厚着脸皮吃鸡蛋,不管吃鸡蛋时,看父母干巴巴就着咸菜下饭,心里多难过,他们宁愿让自己难过,也决不让父母难过。因为他们如果不学习而去干活,或者不吃鸡蛋而去吃咸菜,就意味着他们不让父母指望。有时候,父母还要告诉他们,说不要怕浪费电,想熬夜读书,就熬夜
    读书,于是他们即使头昏脑涨,不想多看一个字了,也还要把灯开到半夜,刺得他们想睡也睡不着。
    这些做学生的,就不知道,他们越是不想父母难过,越是想给父母希望,自己反而压力越大。大学生的母亲鞠桂桂,在他父亲死后的当年嫁给了他的叔叔,生下两个男孩。那两个男孩,前边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大学生在那比着,从不敢在学习上松懈。他们不松懈,只是一种意志,毅力和意志却往往不能同步,学着学着,往往要自觉不自觉地就松懈下来。毅力松懈,多体现在晚饭后,他们吃了晚饭,看不一会儿书,就不想干了,就眼皮发紧大脑发涨了。可是他们的父亲酣酣地睡子一觉,醒束发现,西屋的灯还明晃晃地亮着。都十二点了,他们儿子的屋子还亮着灯,欣喜得不行,第二天就到街上嚷嚷,说:“俺那老二老三,要是考不上大学,天老
    爷也不能让,半夜半夜地学。”
    那父亲非要出来说,是因为高兴。他高兴,是因为他对自己孩子念不念大学太在乎,他的在乎,当然不是儿子将来能否将自己接走,而只是面子。他的女人和他哥哥生的孩子念了大学,而和自己生的孩子要是成了笨蛋,不是太丢人现眼?然而,那“半夜半夜地学”这样的话,传到做学生的耳朵,就是给学生套上了枷锁。
    就说那光阴,它先是让她们怀孕,生产,让她们与婆婆耳鬓厮磨,碗边碰盆边碰出动静,然后再让她们从公婆那里分出来,或自己盖房,或住分得的一间两间房。不管是自己盖还足分,反正有了自己的院子,自己的鸡鸭猪狗。她们眼看着登上一艘小船,风来了,雨也来了,她们一点点驶出了她们原有的生活轨道,她们要为孩子的小病犯愁,要为稻田放不进水犯愁,为水道沟没掘好冲了别人家的房屋犯愁……这时,手里的网,便再也织不下去了。因为毕竟织网的活太静了,太容易让人胡思乱想了,太容易凸现忧愁和惆帐了。
    所以,当上塘的新媳妇被时光磨旧,心里渐渐装满惆怅,生活里渐渐装满现实的内容,就没一个再愿意织网了。那李明柱媳妇,织了三挂网,就怎么逼也不织了,三挂网,九个月时间,正好是从怀孕到生产的时间。孩子生出来,还没满月,婆婆就逼她自己过。她除了织网,家里什么活也不伸手,婆婆看不惯,就只有让她另立门户。另立门户,不蹲灶坑就吃不成饭,不下地也吃不成饭,你又要做饭又要下地又要侍候孩子,时间变得七零八落,网刚拖到手,还不等找到扣子,就又得放下,这且不说,你有了孩子,身子抹得不成样子,若是抱孩子来到人群,你和从前变成两个人,怎么说也不好意思,那么,你不上人群,就在自家炕头,可静静的一个人,从前城里做销售员时的风光和屈辱不由得就浮出脑海,那些东西浮出脑海,再加上眼前的零乱无序,心情要多坏就有多坏。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上塘的地理
第二章  上塘的政治
第三章  上塘的交通
第四章  上塘的通讯
第五章  上塘的教育
第六章  上塘的贸易
第七章  上塘的文化
第八章  上塘的婚姻
第九章  上塘的历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