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4年,“法治”成为了中国社会使用频次最高的词汇之一。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使上至国家机关下至黎民百姓对“法治社会”的价值取向有了更为清新的认识。制度层面,不断加快的“变法“、立法让法律体系更加趋于完善;而在思想层面上,人们的传统法律观念也正在发生蜕变和更新。这一切,从这两年来发生的大小法律事件中得到了不断的验证。
2002年岁末,新中国立法史迄今条文最多、篇幅最长的法律案--《民法草案》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开始进入实质性的阶段。民法草案规定国家保护私人的储蓄,保护私人投资以及因投资获得的收益。草案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禁止以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草案强化了对公民肖像权的保护,规定未经许可,他人不得公开使用自然人的肖像;草案扩大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 围,只要是人身权利、人格权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的召唤下,我们看到了姚明状告可口可乐对其肖像权的侵犯,思考着怎样立法制止“性骚扰“,争论着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反思着火车撞人只赔300元的不合理旧规。一系列观念的激荡无不向世人展现着小康社会公民的文明特质。
2003年冬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SARS)疫情“让国人的神经绷紧,而它考验我们的不单是如何应对危机,更有法治智慧和公民意识。如,怎样权衡抗击“非典“中的信息披露和保护公民隐私?大学优先录取医护人员子女是否是对于“抗非“功臣的合适奖励?诸多问题都需要全社会加以理性思考并作出回答。
2003-2004年也是立法、司法、行政制度改革渐入佳境的时期。《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撞了白撞”条文的被否决反映了已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以人为本立法理念,注射死刑的实行更是司法实践中人道思想的体现。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了法律保障,政府行为从此将更透明、更规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其实是现代法治国家恪守的司法理念,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康社会也应该就是法治社会。
笔者作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法庭内外》节目主持人,两年来和广大听众朋友共同分享、关注并探讨了这一系列法治进程,由此也萌发了将这些精彩的观点交锋集结成书奉献给更多的读者朋友的念头。
本书精选了2003-2004年度中《法庭内外》节目关注并直播讨论的30个法治话题,约15万字。每篇均重新编撰“话题源起”节选“观点交锋”精华,并邀请法律专家、社会学者和笔者一起,共同撰写了“评点”,期望由此记录2003-2004年度中国社会的法治 进程,展现不同观点交锋中国人的开放心态和公民意识。可以说,它既是一部由全体中国人创造的活生生的当代“法治史”,也是法律人士和爱好者案例研究的生动素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