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楚辞译注:图文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544982
  • 作      者:
    董楚平译注
  • 出 版 社 :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楚辞译注》(图文本)图文并茂,并附有字词注释,是楚辞阅读的佳本。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中各篇除译注外,都有题解。题解根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详略不尽一致。注解力图择善而从,尽可能广泛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间或也有自己的千虑之一得。
  楚辞不同于《诗经》,《诗经》就是三百零五篇,楚辞的篇数却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朱熹的《楚辞集注》一直收到宋代的辞赋作品。以后各种《楚辞》注本篇数也不一致。有的只收到《大招》为止,把汉人作品全部割掉。一般研究楚辞,都以战国时期的楚国作品为对象。本书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也可算是完整的楚辞读本了。本书图文并茂,并附有字词注释,是楚辞阅读的佳本。
展开
精彩书摘
  王逸叙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
  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日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
  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
  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
  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裹,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
  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陈直径,以风谏
  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
  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
  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
  屈原于江南。而屈原放在山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
  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离骚》之文,依《诗》
  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
  ,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
  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
  其不遇,而闵其志焉。
  
  题解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诗史上最辉煌的长篇巨构
  。如果以单篇作品进行比较,《离骚》在我国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无可匹
  敌的。三千年的诗史拥有无数杰作佳篇,但找不到第二个作品,像《离骚》
  那样被人们看作整整一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人们通常以“风”“骚”分别代
  表先秦文学的两个发展阶段,“风”是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
  ”即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离骚》收集在《楚辞》里,楚辞那样
  的文体,就被人们称为骚体。有些古人甚至直称《楚辞》这部诗集为《离骚
  》。过去,有文学气质的人,能吟诗作赋的人,被称为“骚人”。有时候,
  “风骚”连文,成为艺术、文采的代名词,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咏
  雪》词里,就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之句。一首诗,能够在文学史上、
  在生活中获得这样广泛的共名,在我国还找不到第二个例子。这说明《离骚
  》是文学史上典型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对《离骚》这题名的解释,历来不尽一致。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
  忧也。”班固在《离骚赞序》里解释道:“离,犹遭也;骚,忧也。”王逸
  《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王逸对“骚”字的解释与班固
  一致,区别在于“离”字。班固的解释固然可以在《楚辞》里找到足够的例
  证,如“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骚》)、“思公子兮徒离忧”(《山鬼》)、
  “长离殃而愁苦”(《招魂》),“离”都是“罹”(遭遇)的同音假借字;而
  王逸的解释不离“离”字的本义,更无不通之处,且《离骚》里充满着欲离
  不得的内心矛盾。班固与王逸二说可以并存。
  对《离骚》的写作时间,有各种不同的推测。从作品本身看来,不会是
  初次失意后所作。作者对君王旧情甚深,这君王应该是楚怀王,而不是楚裹
  王。《史记·屈原列传》、《新序·节士篇》、班固《离骚赞序》、王逸《
  离骚经序》、应劭《风俗通义·六国篇》等汉人著作,都说《离骚》作于怀
  王时候。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
  的艺术形象“吾”——灵均。《离骚》的艺术手法已超出对个别事物的比喻
  ,而是在整体上采取象征手法,把生活本相几乎全部隐去。呈现在读者面前
  的,是一系列斑烂陆离、而又完整和谐的象征性的艺术群象,而不是生活原
  型。读《离骚》不宜、也不可能把它的形象一一坐实。那样做,等于把一座
  七宝楼台拆开来欣赏。《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这种写照是
  通过典型化来完成的。抒情诗里的“我”,未必能与诗人完全等同看待,它
  是经过典型化的。愈是优秀的抒情诗,典型化的程度就愈高。这就使抒情诗
  里的“我”可能与诗人的原型有所走样。这是任何风格的抒情诗都容许的。
  而在那些浪漫主义的抒情诗里,这种“走样”的幅度必然更大。常说《离骚
  》的前半部是现实主义,后半部是浪漫主义;前半部的主人公是现实生活的
  人,后半部是神话式人物。此说不符合《离骚》及其主人公形象的艺术完整
  性。《离骚》后半部主人公之所以能“上征”,是由于篇首的“降”,他本
  来就是“降”自九天的神胄。他一降临人间,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以为佩”,后来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当然不是屈原的
  服饰,而是类同《九歌》里“少司命”、“山鬼”诸神的打扮。“朝饮木兰
  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尤非屈原所堪以为生。《离骚》后半篇的“
  上征”,不同于《远游》的“上浮”。《远游》的主人公本是世俗的凡人,
  想“轻举”“上浮”,却苦于“质菲薄而无因”,没有什么可供“托乘”;
  后来因“气变而遂曾举”。这是凡人修炼得道而“神”游太空,其“形”骸
  仍“独留”尘世。《离骚》的主人公不是得道的“真人”,而是个通过文学
  想象塑造出来的神话人物,因此,开头的“降”与后来的“上征”,都包括
  形与神,天上与人间完全可以自由往来。
  《离骚》以世俗的眼光看待神明,又以神明的身份对待“时俗”,神人
  一体,天地无间。屈原既信神,又忠君;但对神也好,对君也好,他都没有
  一点卑微的态度。从《离骚》的字里行间可以隐隐嗅到古代民主思想的幽馨
  。这是战国时期特殊的时代精神的产物,在建立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统治以后
  ,人们自然感到难以理解。故班固批评他“露才扬己”,显暴君过(《离骚
  序》),顾成天说《离骚》的“求女”,是“狎侮圣配”(《离骚解》自序)
  。这些批评像阴沉的夜色,反衬出《离骚》这颗流星的逼人的光芒。
展开
目录
前言001

离骚001

九歌045
东皇太一048
云中君050
湘君052
湘夫人056
大司命059
少司命062
东君064
河伯066
山鬼068
国殇071
礼魂073

天问075

九章125
惜诵127
涉江133
哀郢138
抽思144
怀沙151
思美人157
惜往日162
橘颂167
悲回风177

远游177
卜居79 7
渔父195
九辩199
招魂221
大招245

[附录]
《史记·屈原列传》译注26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