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杨万里诗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3433664
  • 作      者:
    (南宋)杨万里著
  • 出 版 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9
收藏
编辑推荐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南宋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涩的弊病,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尽焚其力作诗篇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本书选录了杨万里有代表性得诗词并给予注解。
展开
作者简介
  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展开
内容介绍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南宋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涩的弊病,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尽焚其力作诗篇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本书选录了杨万里有代表性得诗词并给予注解。
展开
精彩书评
  引言
  一
  亲爱的读者,我先介绍一首小诗给
  你:
  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杨风软一丝丝。舆丁出语太奇绝:“安得树阴随脚移?”
  这首诗写的是:夏天行路在真州(今江苏仪征)道上,行人都又热又累,就在路旁人家屋后水边绿柳荫中坐下来,歇歇腿,凉快凉快;可是不能总坐在这里,要走了,真有点舍不得离开这块小小的清凉避暑之地,于是轿夫忽然说出一句“痴语”来:“要是这‘树荫凉儿’也跟着咱们一块儿走——那该多好啊!”
  你看,这首小诗设想多么出人意表。
  你一定猜想,“这就是你要介的杨万里吧?”你猜错了。这是清代郭磨的作品。郭麐,字样伯,号频加,著有《灵芬馆诗集》;此篇是其初集卷三《真州道中绝句》四首之一。
  这位诗人又在《登吴山望江二首》中写道:
  飞鸟欲何去?翼然乘远风。夕阳方在半,-—忽堕乱流中!……你看他登吴山、望大江,才见夕阳还在半空,一眨眼,忽已落在江波流荡之中了。写得多么生动,多么活,仿佛如在眼前。别人的诗,多像一幅幅的画面,虽美,可是死的;他的诗,简直像电影,在你眼前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而且活动得那么妙。
  你一定读过不少的诗,可是你有过很多的这样的感觉吗?
  你一定说,这郭麐真有点意思;他怎么这么会写诗呢!他的老师是谁?
  他的这种诗的“老师”就是杨万里。
  杨万里,你对他有些陌生吧?其实,在诗坛传统习惯上很少人直呼诗人之名,例如杨万里,多称之为“诚斋”。提诚斋,听着耳熟的或许就较多了。下面我还是用“诚斋”这个称呼,——显得熟稔些,亲切些。
  诚斋的诗:首先给你的印象就是这种奇趣,这种活劲儿,令你耳目一新,令你为之拍案叫绝。
  还是举两首看吧。——也看看郭祥伯学诚斋学得怎么样,及不及格。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去声)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之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zhǎng)!——方知不动是真山。
  ——《晓行望云山》
  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衔不是云: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
  ——《湖天暮景》
  这种奇趣,这种活劲儿,就是诚斋的首创,也是诚斋的独擅。
  奇与活之间,自然时时流露出风趣、幽默。这是读者可以体会得到的。试读这样的诗:
  稚子相看(平声)只笑渠(他),老夫亦复小卢胡(笑貌):一鸦飞立钩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鸦》
  这不但诗人和他的小孩子在笑,我们读者看了他们笑,也要跟着他们一起笑。
  吕晚村(留良)在《宋诗钞》中给诚斋作评传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后村(南宋刘克庄)谓“放翁(陆游)学力也,似杜甫;诚斋天分也,似李白①。”盖落尽皮毛,自出机杼。古人之所谓似太白者,入今之俗目,则皆“俚谚”也。初得黄春坊选本,又得携李高氏所录,为订正手抄之,见者无不大笑!  呜呼,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
  ……
展开
精彩书摘
  除夕前一日归舟夜泊曲涡市宿治平寺
  江宽风紧折绵寒,滩多岸少上水船。市何曾远船不近,意已先到灯明边。夜投古寺冲泥入,湿薪烧作虫声泣。冷窗冻壁更成眠?——也胜疏篷仰见天!市人歌呼作时节,诗人两膝高于颊:还家儿女问何如,明日此怀犹忍说?
  观小儿戏打春牛
  小儿着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箬;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
  函关只有一穰侯,“瀛馆”宁无再帝丘?天极八重心未死,台星三点坼方休。只看壁后新亭策,恐作栘中属国羞!今日牛羊上丘垄,不知丞相更嗔不?
  早炊新林望见钟山①
  辞去钟山一月前,如何知我北归轩?不通姓字殷勤甚②,忽到新林野店边!
  ①“新林”,新林浦,亦名新林港,在南京西南十八里。“钟山”,在南京东北十五里。    ②这句是从杜甫《少年行》“不通姓字粗豪甚”而来,把山人格化。
  可参看作者《午过横林回望惠山》二首之二:“雪余官路已生尘,犹喜长河水稍深。恨杀惠山寻不见,——忽然追我到横林!”写法相类,而又情趣各有独胜。
  按:以上系(宋光宗)绍熙二年(辛亥·一一九一)作者在建康任所作。
  清晓出郭迓客七里庄①
  偏得春怜是柳条,腰肢别作一般娇;微风不动渠犹舞,刚道春风转舞腰②!
  ①“出郭”,出城。郭是外城,对内城而言;泛言无别。“迓客七里庄”,迎客于七里庄。    ②“刚道”,硬说是,偏偏说是。
  按:这种小诗是对没有骨气、阿谀谄媚者的讽刺。
  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①(七首录三)
  绵山恨骨已寒灰②,尽禁厨烟肯更回③?老病不禁馊食冷④,杏花饧粥汤去声将来⑤!出了长干过了桥⑥,纸钱风里树萧骚⑦。若无六代英雄骨⑧,牛首诸山肯尔高⑨?捣蓝作雨两宵倾⑩,生怕难干急放晴。一路东皇新晒染⑾:桑黄麦绿小枫青。
  ①“寒食”,见《寒食上冢》注①。“牛首山”,南京之南三十里有牛头山,亦名牛首,双峰对立如牛角,故名。    ②这句指俗传寒食节禁火冷食是纪念介之推被焚的故事(这传说并不一定正确)。介之(一作子)推,春秋时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之久,晋文公还国作了国君,他奉老母隐居绵山。其后晋文公想起他来,要予以仕禄,他拒绝不肯出山,晋女公焚山逼他出来,竟抱木而烧死。    ⑧这句说,任凭大家都焚火不作饭,那也岂能使介之推复回?回,似兼有“复生”  “回心转意”  (即变节)的意思。    ④“馊(sōu)”,食物隔夜将坏而变味。    ⑤“饧(xíng)”,麦芽糖浆,古时寒食节的代表食品,参看宋代宋祁《寒食》诗:“箫声欢暖卖饧天。”“汤”,去声,即今“烫”字,现成食物加火使热。“汤将来”烫了来!    ⑥“长干”,古代金陵里巷名,在今南京之南。《舆地纪胜》:“长干是秣陵县东里巷名,建
  康南五里有山岗,其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江东呼山陇之间为“干”。    ⑦寒食节是古代扫墓、野祭的日子。“萧骚”,风吹树木之声。    ⑧“六代”,即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地方。    ⑨南宋建炎中金兀术南侵,凿老鹳河以窥建康,岳飞设伏兵于此相待,大败之。诗意本指时事,故意托言六朝以避忌讳。“肯尔高”,岂能这样高?牛首山周围四十七里,高一百四十丈。按:山的高度本不会变改,而假如国亡家破,好像连山的气势也“高”不起来了,诗人设想铸词极妙。    ⑩“捣蓝”,作者曾用“捣蓝”字样以写青碧色(参看《洗面绝句》注②。这是比喻;一场雨后,禾木皆绿,则雨水好像是春神泼下来的许多“染料”一样了。——所以紧接有最末两句。    ⑾“东皇”,春神。
  寒食日晨炊姜家林初程之次日也
  百五佳辰匹似无①,合教追节却离居②。万家寒食初归燕,一老春衫政蹇驴③。耄柳已僧何再发④?孺槐才爪可犀蔬⑤。儿书早去声问归程日⑥,不用嗔渠只笑渠!
  ①“百五佳辰”,指寒食节,见《寒食上冢》注①及《清明雨寒》注②。“匹似无”,好比没有一样——在路途上,逢节如未逢。    ②“合教”,本来应该容许。教,平声。“追节”,(在家)度节、过节。    ③“一老”,作者自指。“政”,同正。“蹇(jiǎn)驴”,见《跋陆务观剑南诗稿二首》注⑧。  ④“耄(mào)柳”,年龄很老的柳树。“已僧”,言枝条已秃,如僧无发。    ⑤“孺槐”,幼槐。“爪”,喻槐枝之势如手爪(又有一种下覆如伞形的专名“龙爪槐”)。“犀蔬”,疑当作“犀梳”,唐杜牧诗:“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这可能是从上句“发”义生出,说小槐的手爪可以作梳梳发。  ⑥“早问”,已然在问及。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①。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②。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③。
  ①“飞入菜花无处寻”,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飞入,和花一色,都不可辨。    ②当时风俗,清明寒食节家家折柳枝插于门户,叫作“明眼”,见《梦粱录》。    ⑧村歌社舞,迎神赛会,是乡村劳动人民自己的欢乐时节,其间人民继承、创造着他们自己的歌舞艺术,产生着卓绝的民间艺人,最为宝贵。作者屡屡写到这个题目,可见他能重视欣赏它,《传灯录》:“正月十四十五,……看取村歌社舞。”
  风    花
  海棠桃李雨中空,更着清明两日风①!风似病癫无藉在②,花如中酒不惺松③。身行楚峤远更远④,家寄秦淮东复东⑤。道是残红何足惜,后来并恐没残红⑥!
  ①说海棠、桃、李花因一场雨已是凋零殆尽,哪堪再加上两日风飘,更无几许残剩了。    ②“无藉在”,杜甫诗:“白头无籍在”,《敬斋古今艳》:“籍在,顾赖之意。”无藉在,在此为“无赖”“恶劣”的意思。    ③“中”,读去声。“惺松”,清醒、伶俐、机警一类意思。    ④。楚峤(jiào)”,犹言楚岭(峤是山锐而高的意思),作者此行由今南京入安徽境,在古代是楚地。    ⑤“秦淮”,水名,在今南京。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做官,家寓于此,自己出外,故云,    ⑥说此后恐怕连残红(残花)也不可再得了。这里的残红,隐指朝中的爱国正义人士,陆续被排挤而去,所余已无几;而且即此也不能久在于位,作者本人即是其中之一。
  宛陵道中
  溪缭双衣带①,桥森百足虫②;伞声松径雨,巢影柳塘风。犬误随行客,牛偏识牧童。追程非要缓,路滑试匆匆③!
  ①“缭”,曲绕。    ②“森”,森然罗列。这句说长木桥两旁许多木梁支出,像一条蜈蚣。古代木桥都是这样的形制。百足,本是马陆(马蚰)的名称,吴俗亦呼蜈蚣为百足。    ③两句说,赶路之间,不容许缓行,可是雨中路滑,好像是一种“考验”,特地来让你走走看。
  桑茶坑道中(八首录七)
  田塍莫笑细于椽①,便是桑园与菜园;岭脚置锥留结屋②,尽驱柿栗上山巅!
  沙鸥数个点山腰,一足如钩一足翘,——乃是山农垦斜崦③,倚锄无力政无聊④!
  下山入屋上山锄,图得生涯总近居。桑眼未开先着椹⑤,麦胎才茁便生须⑥。
  秧畴夹岸隔深溪,东水何缘到得西?溪面只消横一枧⑦,水从空里过如飞!
  蚕*今岁十分强⑧,催得农家日夜忙:已缚桁竿等新麦⑨,更将丫木撑去声欹桑⑩。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山根一径抱溪斜,片地才宽便数家:漫插漫成堤上柳,半开半落路旁花。
  ①“田塍(chéng)”,本义是稻田畦,此指田畦间小路,俗所谓“畦埂子”。“细于椽(chuán)”,比屋椽子(架檐的小细木梁)还细,说畦埂小路极窄,只有一条土。——便成了栽桑种菜的地方。    ②“置锥”,喻贫苦农民所有的一点极窄隘的地方,《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⑧“斜崦(yǎn)”,指山坡。    ④“政”,同“正”。    ⑤“桑眼未开”,指桑叶还未舒展。    ⑥“麦胎才茁”,指麦穗刚刚生长。  ⑦“只消”,只需,只须。“枧(jiǎn)”,通水之器。    ⑧“*(móu)”,麦子。    ⑨“桁竿”,支架以晾晒麦子的竿子。    ⑩“丫木”,上端分两叉的树枝,可以架住欹斜的东西。
  安乐坊牧童
  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笠簪花①,一牛载儿行引子②。春溪嫩水清无滓音查③,春洲细草碧无瑕④,五牛远去莫管他,隔溪便是群儿家⑤。忽然头上数点雨,三笠四蓑赶将去⑥!
  ……
展开
目录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题湘中馆
明发石山
普明寺见梅
立春日有怀二首
晓立普明寺门时
已过立春去除
夕三日尔将归
有叹
除夕前一日归舟
夜泊曲涡市宿
治平寺
过百家渡四绝句
负丞零陵更尽而
代者未至家君
携老幼先归追
送出城正值泥
雨万感骤集
和仲良春晚即事
五首(录二)
夜离零陵以避同
僚追送之劳留
二绝简诸友
读罪己诏
路逢故将军李显
忠以符离之役
私其府库士怨
而溃谪居长沙
道逢王元龟阁学
过下梅
宿度息
见澹庵胡先生舍人
同君俞季永步至
普济寺晚泛西
湖以归得四绝
句(录二)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